陈毅起草九月来信,周恩来阅后一字未改,毛主席高度赞扬:写得好
1929年1月至4月,由于当时红军外线作战尚无经验,又缺少良好的群众基础,遇到十分严重的困难。红四军辗转作战,坚持到爆发蒋桂军阀大战,各省国民党会剿部队纷纷退兵,红四军又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这时党内、军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也随之蔓延。红四军的领导人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总结如何建设一支中国式的红军,思想并没有完全统一,因此经常有各种争论在部队中展开。这些争论涉及如何建军、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作用、如何建设根据地、红军武装斗争的原则和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等大问题。
一、"二月来信"起风波

1929年4月,中央派刘安恭带来了"二月来信",信中的一些悲观情绪和不正确观点,进一步激发了这些争论。而刘安恭又是刚从苏联学习归来,思想路线完全是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照搬主义,思想作风又是热衷于抓权和搞宗派主义;他的非组织活动在红四军的干部、战士中制造了极大的混乱,甚至引起一部分人拥毛和拥朱的不正常的派别现象。就在这种思想分歧巨大、团结涣散的严重时刻,前委决定召开红四军的第七次党代表大会。
由于陈毅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又正在代理前委书记,这次大会就由他来准备。毛泽东很重视这次会,期望能在他所主张的正确路线上统一思想。于是满怀希望地找陈毅谈话,要求陈毅能支持他,做一个好的决议。但是陈毅一方面对这些争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害怕红四军的分裂,宁愿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血气方刚,要表明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没有领会毛泽东的意见。

6月22日,红四军七大召开了,陈毅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形势估计、建军方针和克服党内某些错误思想等问题的看法,这些观点基本上是赞同毛泽东的主张的,当然思想深度上要差很多。接着他话题一转,对朱德和毛泽东两位军政领导提出十分尖锐的批评。他批评朱德有旧军官思想,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刘安恭的宗派活动姑息。他批评毛泽东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家长制领导方式;批评毛泽东经常说的"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自己在实际中创造"这样正确的观点是对马列主义信任不够;批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说法,而片面强调是共产党员就有发言权,说错了可以纠正。
这些意见表现了陈毅当时的思想水平,在很多问题上认识是很模糊的。陈毅还说:"你们朱毛吵架,一个晋国,一个楚国,两个大国天天吵,我这个郑国在中间简直不好办。我是进出之间为难,两大之间为小。我跟哪个走?站在哪一边?就是怕红军分裂,希望你们两方团结起来。"陈毅是很敬佩毛泽东和朱德的,但是他认为革命同志是可以批评的,所以才有了这次会议的风波。
朱德是忠厚长者,听了没有讲话。毛泽东则在重申自己的各项政治主张之后说:"至于陈毅对我个人有许多批评,我现在不辩。如果对我有好处,我会考虑的,不正确的将来自然会证明是否正确。"

陈毅的发言在会议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会议结束的选举上,居然把毛泽东选了下来,大多数人选举陈毅当前委书记。红四军七大没有能解决红四军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却引起了领导层的波动,这大大出乎陈毅本人的意料。他个人因有八月分兵的前车,自知难当此重任,宣称这只是"过渡内阁"。
会后毛泽东对陈毅极感失望,愤而离开红四军到蛟洋养病。这次近乎"夺权"的会议给毛泽东很大刺激,因为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由下级"造反"而成功的例子。虽然在这以前,毛泽东曾多次遭到别人的打击,甚至被撤职,但那毕竟是由中央,由党内地位比他高的人所做的。因而这次陈毅的"由下而上"的"夺权"是他难以容忍的。
二、毛陈之间生嫌隙

1929年7月,中央来信要红四军派领导干部去上海参加军事会议,汇报红四军情况。陈毅并没有意识到毛泽东对他的愤慨,仍以毛泽东为自己上级,和朱德一起赶到蛟洋召开前委会。会议决定由陈毅前往上海。陈毅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前委工作,毛泽东拒绝了,他说:"我不能回去,你们七次大会那个做法我不能同意,我不能随随便便就回去。"这时陈毅才感到问题有些严重了。临去上海前,陈毅又专门去请示毛泽东向中央汇报什么,毛泽东只是淡淡地说:"请中央有机会到苏区来看看,鼓舞鼓舞士气。"这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7月下旬陈毅化装由香港转道上海。在路途上多次听到群众议论"朱毛"的厉害,才知道红四军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过了苏区的边界,已在全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到了上海,陈毅向中央政治局详细汇报了红四军的情况和七大会议结果;又参加了中央的一些会议,更加清楚地看到红四军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旗帜,她的道路就代表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同时也感到当时的中央领导人的理论和实践都远没有达到毛泽东已经达到的水平。他更加认识到七大选掉毛泽东可能不仅是与红军发展有关,甚至是与中国革命有关的大错误了。在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下,陈毅与李立三、周恩来成立了3人委员会,专门解决红四军的问题,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和讨论,陈毅代中央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信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路线的正确,批评了七次大会错误的东西,要求朱毛团结起来,指示毛泽东仍回前委工作……周恩来同意并批准了这封信。当时中央考虑安排陈毅到其他根据地工作,但陈毅说:"还没有把毛泽东请回来,等办好了这件事再考虑工作问题。"

10月22日陈毅带着崭新的认识和中央精神回到了红四军。在粤北见到朱德,简单地讲了一下中央的精神,要请毛泽东回来领导。
朱德说:"我服从中央的指示,不过你欢迎他回来,他是否愿意回来,还很难说。"
陈毅说:"这个我负责。"
朱德说:"毛泽东对你最不满意,你知道吗?你走后,我们又开了个八大,很多政治工作人员纷纷要求毛泽东回来工作,于是我们请了他,但是老毛不肯回来,还写了一封信把责任推在你的头上,引起了代表的不满,就不请他了。"说完将毛泽东的信交给陈毅。
信中写道:"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之钉。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我不能够随便回来,这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回来。"
三、"九月来信"定干坤

陈毅看了这封言辞激烈的信,心情十分沉重。他没有想到七大对毛泽东是如此严重的伤害,没有想到毛泽东竟用"陈毅主义的眼中之钉"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想到毛泽东的原则性是如此坚定。但他仍坦诚地说:"我这次回来就是要使毛泽东复职,使红四军团结起来。也许你们认为我到中央是为自己捞点东西,是为了我个人。我是为红四军去的。这次由我向毛泽东检讨,他会回来的。"
当天晚上陈毅召开了前委会议,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批评七大和八大的错误。会后即派人将"九月来信"送到毛泽东住处,并附上亲笔信请毛泽东回来工作。
11月4日在攻占汀州之后,陈毅再次写信给毛泽东:"从中央回来,于22日到军部。我俩之间的争论已得到正确的解决。七次大会我犯了错误,八次大会的插曲更是错误的。见信请即归队,我们派人来接。"
11月26日,毛泽东终于回到红四军军部,在汀州与朱德和陈毅再次相见,互相作了检讨。陈毅对七大之事承认了错误。毛泽东也说八大因为身体不好,情绪不佳写了一些伤感情的话。毛泽东还赞扬中央"九月来信"写得好,问是谁写的。陈毅则说:"是大家讨论,我起草的,周恩来看过,一字未改通过的。"毛泽东看到陈毅的思想水平提高这么快,非常高兴,身体和精神都完全复原了。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写道:"我病已好,遵照中央指示在前委工作。四军党内的团结在中央正确指导下,完全不成问题。陈毅同志已到,中央的意思已完全达到。"毛泽东和陈毅不但在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友情也和好如初。

12月28日,具有历史意义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了,大会仍由陈毅主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大会一致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奠定了我军的最根本的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建军路线。同时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前委书记。至于陈毅今后的工作,毛泽东坚决地说:"你哪里都不要去,就留在这儿。"
一场有关红四军建军路线的争论有了正确的答案,红四军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空前团结起来,迎来了江西苏区大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