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益林,1944年10月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对外文化交流部中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东方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于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美术学科学校,得到了吴大羽、程十发、江寒汀、应野平等名师的指导和熏陶,系统地掌握了绘画的基本功和学习了绘画色彩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中国画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9年,他创作的《台风季节》与著名画家陆俨少同时获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受到业界的好评。但基于对如何在艺术上独辟蹊径的思考,他有意放弃他熟悉的绘画媒材和表现方法,以寻找新的可能。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他以艺术灵感,当他将绢蒙上一幅损坏的画作拷贝时,绢上产生的虚虚实实、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给予他以强烈的印象,驱使他对丝织品材质的特殊功能产生浓厚兴趣,从此走上帛画研究和创作之路。他发现,古代绘制帛画早有完整的技法系统,纯熟地运用了勾、染、皴、擦、渹、渲、背衬等技法;他认识到,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等特点,“能使帛画独具非凡的审美价值,一种全然不同于宣纸水墨作画的审美价值。”

《中国年NO.2》帛画
帛画,就是画在绢、纺、绫、绉、纱、绸等未经染色织绣的素色丝织物上的绘画。从在洛阳东郊商墓里考古发现丝织物残片上有绘画痕迹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自商代至西晋的近2000年里,帛画是中国画的唯一画种。
考古发现吐鲁番的西晋古墓中开始出现纸上绘画,但晋、隋、唐、宋的近800年里,中国画的主体依然在绢帛上作画。历史告诉今人,中国画原先就是帛画。
西方在史前以壁画、雕塑、雕刻等与建筑相关的固定材质上的艺术谱写文明史时,中国帛画已在轻质可携的丝绸上用灿烂的色彩为人类文明史创造过几个时代的辉煌,现存的楚汉帛画至今享誉世界,丝绸之路上的帛画在博物馆里向人们印证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昔日辉煌。帛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史前至今的文化瑰宝。

《荷塘印象NO.17--绿霞》帛画
古代帛画曾遍布神州南北各民族地区。从1942年至1997年间,在湖南省长沙、河南省洛阳、甘肃省武威、新疆吐鲁番、山东省临沂、湖北省江陵、青海省都兰、广东省广州墓、吉林省吉林考古都发现、出土过帛画或帛画残片。即使因气候、水土的不同及墓葬保存条件不同而在江南丝绸之府等其他地区尚未考古发现帛画,但能根据曾经的城乡繁华估测当时帛画在文化生活中的存在。
晋代之后画家们把在帛画上创制的理念、形制、工具与颜料、技法、法度等转移到纸上绘画,同时,帛画以绢本卷轴画为主的形制传予后世。
宋代之后,以“水墨为上”的文人画理念逐渐主导中国画坛,宣纸的造纸工艺迅速发展更为水墨画的普及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材质基础,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采用纸上水墨的绘画形式,绢帛绘画逐渐沦落为宣纸水墨画的辅助画种。清代后期至改革开放的100多年里,画家在外患内乱的动荡之中无法静心精工细作地创作,帛画进一步衰落乃至式微。水墨写意的画风日渐流行促使宣纸水墨画笔墨理论的总结完善和水墨技法的空前发展,中国的宣纸水墨画完成了独立完整绘画体系的架构。自此宣纸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形象亮相于世界画坛,导致人们误以为中国画只是宣纸水墨画,忽视了承载著中国三千多年文化的帛画。

《闹元宵》帛画

《丝路风情卷三——孔雀河的春天》帛画


《天地皆诗卷四十四——湘西印象》
灯光移动,忽然变为满目金山


《天地皆诗卷三十九——忆江南》
不同的角度观看时青山绿水会色变为金山银水

在中国当代画坛,提起穆益林的帛画可谓是无人不晓、赞许一片,三十载孜孜不倦的探索开拓,奠定了现代帛画的领航地位。
帛画是我国古老的画种,有三千馀年的历史。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但后来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渐衰落,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产生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墓中的《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等,堪称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源头。出土于马王堆的西汉时期的帛画“非衣”,证明了中国帛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中国帛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现代帛画开拓者穆益林为之潜心研究30年,开创新路、拓展技法,创造出有强烈色变效果的现代帛画,为继承、发展中国帛画起到了领航作用。

《荷塘印象NO.12—清辉》 帛画

《丝路风情卷四——归》帛画
穆益林的艺术成就远不在对古代帛画技法的硏究上,而主要表现于他的帛画创新探索成果。他深知,古老帛画技法的复兴,必须结合新的艺术实践,做“以古开今”的努力,方能达到应有的社会影响。他从熟悉帛画质材、技能特性入手,不断发掘新的辅助性材料,尝试不同颜料混合使用或前后配合使用的方法,深入探索帛的正反两面采用不同颜色、不同形象,以相互折叠的形式进行创作,使帛画随著观赏者的不同角度和光源的变化,显示出画面变化无穷的奇异色彩和帛的肌理色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从题材、技法品种和和表现语言方面拓展帛画的表现范畴,使之不仅能自如地采用工笔、写意、没骨等方法描写人物、花鸟、山水,更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广泛地从其他民族传统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发挥艺术创造中应有的潜意识功能,在缜密构思的“有意”和偶然效果的“无意”之间,在具像、抽象、意象语言的交错运用中,驰骋自己的才能,享受艺术探索的无限乐趣,创造出不少以色彩饱和度为特点的、富有强烈艺术表现力的现代帛画佳作,如《闹元宵》、《元宵印象》、《天涯客》、《天地皆诗系列》等。透叠法是穆益林在帛画中运用得最为广泛,也是最为熟练的一种表现手法,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帛画艺术的符号。在传统的绘画语言中,重叠的图式是对图中形象的主、次关系的一种表达。而透明性使传统意义上的主与次的等级关系被打破了。透叠法可以说是由新材料带来的新技法,其平面性和虚幻性是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穆益林在《天涯客》系列和《荷塘印象》系列中,将透叠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交错重叠的丹顶鹤或翩翩起舞,或昂颈高歌,虚幻的图像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满塘的荷花层层叠叠,在天光水色 之间漂浮,线与面奏起的是一支支幽静的小夜曲。
穆益林已年近古稀,依然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自谓现在才真正进入个人风格成熟时期。他将放开胆略,锤炼语言,力求进一步完善。有此等心境,必能拓展出更加完美的现代帛画艺术境界。(节选)


《家庭教师》帛画

《雨中情》

《台风季节》纸本水墨

《天地皆诗卷十——故乡三更水》帛画

《天地皆诗卷五十二——空谷凝秋》帛画

《天涯客NO.20——冬至》帛画

《天涯客NO.59——曙霞》帛画

《元宵印象NO.13——春望》帛画

《元宵印象NO.3——元宵夜》帛画

《元宵印象No.5——神灯》帛画

《天地皆诗卷三十六——云端图》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