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汶川地震:全国救援直升机只有80架,如今数量大增是血的教训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国救援直升机只有80架,如今数量大增是血的教训

前有唐山后汶川,八方支援举国捐。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人祸在所难免,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很多自然灾害突如其来,打得人们措手不及,好在人性的光辉始终存在。

一方有难全国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一如最近武汉率先出现的疫情,兵民医护人员在除夕夜奔赴战场,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长篇小说,有些医护人员刚刚脱下武汉的战袍,又第一时间奔赴我们的友邦。

医学是无国界的,人间大爱也是无国界的,回想十多年前汶川地震,动人的故事还会让我们泪满衣襟。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国救援直升机只有80架,如今数量大增是血的教训

汶川汶川,这里需紧急救援

如果不是那场地震,人们不会知道四川西北的阿坝州有一个叫汶川的地方,那个地方终年云雾缭绕,被称为云朵上的人家,也是中国羌族聚居区。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那天也正好是护士节,正在大家慵懒地迎接夏天的时候,大地轰然爆发的能量让中外震惊。

8级地震瞬间让汶川及周边村镇房倒屋塌,死亡人数近10万人,出现了10个重灾区、41个较重灾区、186个一般灾区。汶川地震是唐山大地震之后比较严重的一次地震。

破坏力让全世界为之震撼,直接损失800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国家将每年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

汶川地震后,一时间震中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汶川需要紧急救援!汶川的人要向外走,救援的人需要逆行而去,被埋在瓦砾下的人期望获得重生,一切都开始倒计时,黄金救援时间是一场生死拉力战。

有些救援人员靠步行进入重灾区,有些当地百姓擦干眼泪投入救援,各地志愿者纷纷请求进入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能到达现场的也积极捐款捐物,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团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空中救援力量。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国救援直升机只有80架,如今数量大增是血的教训

直升机的解救象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为汶川地形的阻碍,救援人员很难进入,因此直升机救援成为最便捷、最有效的救援手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生命通道。

当时中国的国力还没有完全强大起来,全国直升机一共有四五百架,当时四川的直升机也不多,因此全国立即调集了80架直升机参与救援。直升机的力量薄弱,几乎全国的搜救直升机都来了。

在地震后的第三天降落在震中,附近的老百姓趴在地上迎接直升机,这是他们生命的曙光。当时的直升机多是进口的,唯一的一架米26大型直升机可以运输挖掘机,这为堰塞湖的排线工作增加了筹码。

当时还有一个特别感人的镜头,先头空降部队因为直升机不便降落,空降兵选择跳伞进入灾区,在完全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选择跳伞,空降兵的勇气和胆量真是令人敬佩。因为汶川附近的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空降兵需要从5000米以上的高空跳伞。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国救援直升机只有80架,如今数量大增是血的教训

5月14日中午,15名空降兵分两批在茂县上空跳伞,其中有三人被挂树上或者撞了石头,索性没有大碍,15人跳伞成功,他们成为第一批进入茂县进行救援的人,后来又一副挂在树上的降落伞被茂县人民收藏,成为茂县人民对这场灾难的永久纪念。

十年后国力军力大增的中国

十多年前80架飞机飞行4000多次,为救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升机黑鹰成为救灾天使的象征。也正是那场地震迫使中国直升机救援不断进步,2008年也被称为“直升机救援元年”。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国力大增并扎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升机队伍从数量、质量、人员上都有显著进步。四年前解放军陆航部队就举行了全国第1000架直升机入队仪式,如今的直升机数量远超1000架,国产大型直升机直-8G(海军称为“直-18”)正式装备解放军陆军。

最新消息显示,已有至少3个陆航旅接收了直-8G直升机,该型机采用3台涡轴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3.8吨,可以一次投送30多名步兵,航程最远可以到达1000公里,可以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无忧”飞行,甚至创下9000米飞行高度记录。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国救援直升机只有80架,如今数量大增是血的教训

我国也自主研发出很多新的型号直升机,比如直接被汶川大地震强力推动研发的直-20。直-20直升机是10吨通用直升机,设计之初瞄准的就是在汶川地震救灾中立下汗马功劳的S-70“黑鹰”直升机、米-17/171系列直升机。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地震发生时,解放军装备的S-70直升机机龄已超过20年,当初引进的24架约有20架还保持较好妥善率,相信这些直升机可以很好地为全国人民保驾护航。

命运共同体,我们何以保家卫国

从天灾人祸来看,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堪忧,这更需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共同抗敌。

全世界的敌人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外界对人类施加的压力,人类窝里都应该停止了,自相残害互相指责只能加重灾害的影响力。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国救援直升机只有80架,如今数量大增是血的教训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科技依然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加重大了,我们也应该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劳动。

科研攻关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过程,科学实验要通过多次失败和再尝试才能走向成功,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保持十足的耐心,而大众更要对科研工作者保持耐心,没有他们和那么多救援力量的参与,也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安全。

情真意切春容暖,长朝夜短。在科技救援的武器里,更需要装入人性、爱心和柔情,没有这样的内核,再高端的科技救援设备都是冷冰冰的,在那些先进的机器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人性的光辉!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