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战术":十年内战、八年抗战经验所得,轻型步兵的巅峰

《孙子兵法军形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在战场之上,我们要估算战场范围,推算资源补给,安排兵源数量,比较敌我实力,最终作出胜负的判断。试想一下,有如此战法传承的中国,是个只会靠人海战术取胜的国家吗?显然不是。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回忆起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朝鲜半岛战争,美军往往要将中国志愿军的胜利,归咎于中国人会"人海战术"。
这就好比二战以后,许多人都妄称苏联朱可夫指挥部队,只会"人海战术""车轮战"因此才能拖住纳粹一样。
一样的可笑!当你不生在那个时代,不存在那个战场,你如何能对于你那浅白的见解深信不疑?美国将军李奇微曾这样"描述"美军的神威:
共军以密集的战斗队形,采取波浪式的冲锋方法,连续不断地冲击阵地,直至被美军密集的火力击退。

该是怎么样的场面呢?就像"爱国神剧"《我的战争》中,那类似动物世界大迁徙一个样。许多媒体,许多人,读罢到此,对于我军的感官,就是一个,他们只会拼人,只会人海战术。
其实,他们所见,很大程度来自于我军的"三三制"。那么如今,翻开尘封的记忆,让我们回到曾经的征伐战场,看一看,使我们我们战胜美军的"三三制",究竟有多厉害。
1、 抗美援朝"三三制战术"显威,麦克阿瑟的挫败
时间回到1951年的3月22日的深夜。此时已是日本东京樱花盛开时节,凌冽的寒风从朝鲜战场吹到了东京,伴随着樱花的飘然落下,却引来了一位美军名将的叹息。
这位自诩军事天才的联合国司令员,即是麦克阿瑟。此时的他,毫无赏樱花赏日本女人的兴致。
远在大洋东岸的总统杜鲁门向他下发了一份《公开声明》,希望他能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中称:
趁着联合国军17日刚刚打下汉城,白宫希望能和中朝军队开始讨论划线停战的可能性。因为此时,美军对于半岛局势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转为了不可控的境地。

如若继续投入资源兵员北进,将会导致美国在世界大局上逐渐失控。无言,只是深深的挫败。
在日本,他当惯了天皇的"太上皇",如今却因为朝鲜的局势,以及东进的苏联,导致美国骑虎难下。
他"一厢情愿"的以为,中国还是曾经那个,就该被列强瓜分的落后小国。如今对上美国军队,不论装备还是军事素养上,样样被自己的军队碾压。
凭什么可以连战告捷?凭什么可以刚刚进入朝鲜战场还不过半年,就能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从中朝国境线逼到了37线以南?
凭的就是三三制战术,我军虽然装备落后,但是在战术上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渊源。说到三三制的应用到成熟,那是我军根据十年内战,八年抗战的经验所吸收的。
他不会想到,上面那句关于三三制的描述,是源自于《林彪元帅文集》中所写。一个军事天才,又遇上了大洋西岸又一位军事天才。

后者对于战术的精于筹算,当真要让麦克阿瑟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美式感慨,可惜他不是生在中国。就算到了那一刻,他也期望押大筹码,以期连本带利的赢回来。
战场即是赌场,一个背负无数名望和军衔的名将遭遇挫败,就像是那下不桌的赌徒。既然不能在战术上碾压,那就在兵力和装备水平上无限放大差距!
对于此时的麦克阿瑟来说,只要大洋那头的白宫点一下头,就是让他动用核武"声东击西"攻击中国大陆,都不在话下。

主意已定,嘴角疯狂上扬。庆幸自己将会为国家带来真正的胜利,他也会成为美国历史最值得被铭记的那一批将军。
他重新起草了一份新的《声明》,里面不提议和,只是放大武力威胁,并要求白宫向着中国大陆丢下26颗原子弹。
他认为:
"美国人现在不能放弃!如果将战火引向中国沿海和东北地区,对中国仅有的工业基地进行战略轰炸,他们必然会放弃朝鲜。那时候,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天啊,他还在妄想,妄想以一国之力,对抗苏联以及西方国家。会有国家眼睁睁的看着美国亮出核威慑吗?反正,身在同为英特纳雄耐尔家族的苏联,是不会放任不管的。
他已将新声明交给了新闻部门,不日就将登上报纸。他还交代一句:告诉李奇微,让他向北推进20公里!
几天后,面对记者采访的麦克阿瑟,眉飞色舞的讲述着自己扩大战争规模的想法。这回轮到自己家里人忍无可忍了,如果不把这"狂人"了,那么议和就别想了。
自己还得使出分身,应对苏联势力的扩大。到那时,整个美国战略,都要被这个"狂人"带偏。
历史又一次证明了,在中国人面前折戟沉沙那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不顾全局,竟然连下昏招,当真是要晚节不保了。
果然,不久后总统杜鲁门就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由将他撤职。作为二战后期就成为五星上将的老兵,以这样的形式"退伍",还真是晚节不保。

不过,他还给世人留下了那场"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著名演讲。
那一场战争,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也真正让我们立足于世界东方。这里面,让我军成为轻步兵巅峰的"三三制战术"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2、 当三三制遇上万岁冲锋
许多人将"三三制战术"与日本的"万岁冲锋"相提并论,甚至还有诋毁我军只会人海战术。说到万岁冲锋,就不得不说一下被网络带偏的误区。
那就是日军进攻就是万岁冲锋,苏联进攻就是人海战术车轮战,美国进攻就是大炮飞机枪林弹雨,德国进攻就是装甲坦克集结,法国进攻就是在巴黎占领之前抓紧跑路。
这些其实都是误区,但也很能说明许多人对于吸收信息的浅尝辄止。中国进攻,难道都是喊打喊杀,喊着"冲啊""上啊"的人海战术吗?
是不是就如许多抗日神剧一样,一群人杂乱无章的举着机关枪蜂拥而上?那样子,与日军的自杀式"万岁冲锋",有区别吗?

还是有区别的,我军的三三制战术,是根植于期望将战损拉小,战果拉大,是为可持续的兵力补给战术。而日军,是在残余兵力绝望时,为帝国主义"信仰"献身的最后一次冲锋。
这就要讲到一个军事素养,心理素质的问题了。
就如《血战钢锯岭》中演的,当你是一个刚入战场的新兵蛋子,面对成片的带刺刀的日本士兵向你迎面扑来,口里还喊着"万岁"。
你会不会慌?心理素质差的,一般都会直接崩溃的。这种战术,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也是用到的。
比如飞机砸航母,那是军国主义的盲目崇拜,是中世纪式的狂热的集体冲锋,是机枪火力"收割"日本兵时最受欢迎的举动。
三、三三制如何组织及好处
《林彪元帅文集》里曾有对三三制的记录。
三三制严格上说就是队伍编制,更利于部队的管理和训练。这样的战斗组织能够让一个班的战斗指挥力发挥完全,促使战场上机动灵活,更可避免队形的拥挤增大伤亡。

而三三制的成熟,是根据十年内战,八年抗战的经验所吸收的。因为彼时我们的敌人,都是有着良好军事素养,精良装备配备的日本以及美国扶持的反动派。
我军的弱点,就在于装备训练弱,想要面对面消灭敌人,战胜敌人,就一定要在指挥的战术上下功夫。于是有了这样灵活的战斗组织。
它的组织形式,就是在一个班内,由三人至四人划为三个或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论是日常还是战时,都以班长为核心,由作战果敢,经验丰富的班级成员为小组长。
这样所取得的效果,就是在日常锻炼了班长的指挥能力,磨合了班里的上下一气。
然后在战时,班长的指挥完全发挥,能够灵活的指挥各种任务,并派遣逊色,没有临时抽调配备的问题。
在班长口令指挥范围内,各组能根据敌火力及地形,散开前进或后撤,可减少伤亡,本班内各组火力与运动,可互相掩饰,免在前进或后撤时,拥挤一堆,掌握部队困难。

在肉搏时,一个小组对上敌方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有首位呼应那是肯定可以完全歼灭敌人的。
在夜间战斗中,可减少夜间指挥的困难,由组长指挥二至三个组员,班长指挥三个至四个组长,可以更好的将指挥贯彻上下。
这样看来,三三制战术的核心,也就是分散兵力。为的就是整个班不至于被居于优势地利,优势火力的敌人一炮歼灭。
更可以保证一个班几个组之间可以互相火力掩护。简单点说,就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打法。由此可见我军的陆军战术,是由来已久的。
此外三三制在作战中,有人伤亡,就有人替补上去成为小组长。如此灵活,也就更利于穿插敌军,切割敌军。这与影视剧中杂乱无章的人海战术,更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三制战术的区别,就在于我军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原志愿军步兵刘兴贵就曾这样叙述:
这个死了是谁代替,赶快冲上去,那相当严密,各记各的口号,各记各的位置,各记各的次序、各看各的信号,大信号、小信号、中信号,那是纹丝不乱。

四、三三制战术在对印反击战中再次显威
除了在朝鲜战场中大显神威,此后,也出现在了对印反击战中。其中就涌现出了号称"对印反击战最牛中国士兵",一个三人小组。
名字叫庞国兴、王世军和冉福林,如今网上搜索一下,还能够看到他们三人的光辉事迹。
当时庞国兴担任尖刀排四班副班长,因为穿插战斗时,因为夜色而导致于大部队走散并深入到了敌军势力范围。
不论什么时代,什么战场,对于落单的士兵,无外乎就是俘虏或者是一道解决的事。然而属于庞国兴的那场战斗,显然不是这样的。
因为他在失散途中,又碰上两名落单士兵。三人那是六目相对,心下了然。啥也别说了,之间成组了。
于是,三人组成的临时三三制小组,就在印军腹地,亮剑了。他们开始在敌后扩大战果,响应前方军队的进度,将印军搅了个"周天寒彻"。

三人小组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18天里,他们深入敌军腹地15里,三人左冲右突,不仅对上过印军一整个炮兵营将他们击溃,还缴获了7门火炮和大量军用物资。
战后庞国兴被授予了一个专属的战斗英雄称号——机动灵活孤胆作战战斗英雄。1963年,被国家授予战斗英雄的庞国兴等人,应邀参加了国庆观礼。
如今,三三制战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都竞相效仿的战术。美军所打造的未来陆军战斗模式。就是每个士兵一个点,互相呼应,互相补给的战术组织。
如此也就不会出现主帅阵亡,部队就随之溃散的问题。细一看,这似乎就是与三三制追求相同,形式相同的战术组织。

可以说,三三制也是属于我们中国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符合国情的产物。却具有着超前的战术理念。而作为在战场上一度痛击敌人的战术,三三制,无疑也让我军成为了轻型步兵的巅峰。
时间仿佛又回到那年那日,战后,庞国兴三人在战斗报告中,写下了:"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那一声犹如千年传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