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护士孟锦云回忆毛主席:卧病在床也要读书,晚年的伟人不快乐

毛主席是领导中国人民冲出阴霾,重新站起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伟大领袖。
回顾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从年少时分怀揣着救亡思想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到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再到建立新中国......
直到其晚年时期,他依旧时刻牵挂着祖国和人民。提起毛主席的晚年,就不得不提起两位女士,她们可以说是毛主席晚年时期身边最亲近的人。
一位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对于毛主席来说这位耿直倔强的机要秘书与其说是下属,不如说是家人来得更贴切一些。
张玉凤不仅一手打理毛主席的生活起居,甚至负责掌管其私人保险柜的钥匙。这位常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的"一把手",甚至是敢当面与毛主席对峙、争吵。
比起赫赫有名的张玉凤,另外一位陪在毛主席身边的人就显得低调很多,她就是毛主席的贴身护士——孟锦云。

孟锦云还未满十五岁时便有幸遇到毛主席,而后辗转成为毛主席身边的贴身护士。孟锦云可以说是陪伴着毛主席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岁月。
在其生命的弥留之际,是她守在毛主席的病床前。作为毛主席最后的守灵人,孟锦云亲历了毛主席的晚年生活,见证了那段珍贵的岁月。
与中央首长共舞
谈起孟锦云与毛主席的初见,那是1963年4月,时年尚未满十五岁的孟锦云被选中派往中南海,她的任务是当毛主席的舞伴。
虽然,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但因出众的外表,孟锦云最终当选,有幸与中央首长共舞。
众所周知,在那个时代毛主席可以说是"全民偶像"。年纪轻轻的孟锦云当选以后,心情十分激动。出任务当天,她和文工团的同事一起,换上便服前往中南海。

初来乍到,眼前的一切对于孟锦云来说都是十分新鲜的,望着庄严神秘的红墙,孟锦云带着心里的忐忑和悸动来到舞会现场。
当毛主席出现在会场的那一刻,音乐声戛然而止,在场的人都自发站起欢迎毛主席的到来。
对于孟锦云来说,简直是如同置身梦境,她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能够亲眼见到这个全国人心中的"大英雄"、"大救星"。
怀着对偶像的孺慕之情,孟锦云小心翼翼地走到毛主席面前,礼貌地做出邀请的动作。
据孟锦云回忆,毛主席很和蔼,在看见孟锦云的邀请以后,他微笑着站起,随后便拉着孟锦云的手朝舞池走去。
第一次与如此重要的大人物一起跳舞,孟锦云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紧张之下,孟锦云的手脚似乎一下子不听使唤了,原本舞技娴熟的她动作都显得有些僵硬。
或许是看出了她的紧张和慌乱,在跳舞的过程中,毛主席主动打开话匣子与孟锦云攀谈起来。

为了安抚紧张的孟锦云,毛主席亲切的安慰她,并且称呼她为"小孟",还主动询问其孟锦云的家乡。
在得知孟锦云是湖北人的时候,毛主席还幽默地称呼她为"半个小同乡"。就这样,一问一答中,孟锦云原本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活泼开朗的她也时常逗得毛主席笑逐颜开。
在中南海与毛主席跳舞的那段岁月,成为孟锦云年少时分最珍贵的回忆。她始终铭记,那个和蔼、亲切的毛主席。
为自己力求平反
1968年,对于孟锦云来说是噩梦的开始。作为那段动荡岁月的亲历者之一,孟锦云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
原本青春少艾的年华里,她不幸身陷囹圄,入狱劳改,整整五年以后才得以重获自由。出狱以后的孟锦云被调往武汉某军队医院任职,从文工团到医院,人生走向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

五年的牢狱之灾,孟锦云不仅受了五年的苦,档案上也被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这段"黑历史"无疑对孟锦云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影响着她的家人和未来。
之后,孟锦云在好友小丽的帮助下,得以再次见到毛主席。阔别多年再次来到中南海,步入这巍峨的红墙,孟锦云的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
1975年,孟锦云重新站在了毛主席的面前,落落大方的她向毛主席再次介绍自己,让她感到惊喜的是毛主席竟然还记得她这个"小同乡"。
此时的毛主席饱受白内障的困扰,毛主席亲切地拉着孟锦云的手,摸着孟锦云的脸颊,用手代替眼睛"端详"着多年未见的小同志。
二人如同阔别多年的好友,孟锦云向毛主席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表达了自己此行的初衷——她要平反!她要为自己的平白遭受的冤屈讨一个公道。

听完孟锦云的遭遇,毛主席红了眼眶,他十分同情孟锦云的遭遇,在他心里这个年轻的姑娘是自己的朋友、也像自己的女儿。
毛主席将孟锦云留在身边工作,就这样孟锦云留在了中南海,成为毛主席的护士。在常人眼中,能够留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可是莫大的荣耀。
即便如此,倔强的孟锦云仍旧记着自己最初的诉求,不久后她再次向毛主席提出自己的平反诉求。
最终,在毛主席的帮助之下,孟锦云的冤屈得以被查清,之后她终于拿到了自己的平反书面文件,档案中的污点也得以洗清。
毛主席逝世后的第十年,她才入党
孟锦云作为毛主席的护士,不仅负责毛主席日常生活护理,也时常为在进行眼疾治疗的毛主席读书、读报,有时甚至还需要代毛主席处理一些重要的信件和文件。

身为党中央领导人的"亲信",孟锦云却还未入党,为此孟锦云每每在帮毛主席阅读一些文件时,内心都感到十分不安。
为了能够更好的工作,孟锦云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入党请求。她向毛主席申请发展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谁曾想这个党中央的领导人却笑着表示,自己并没有权力随意发展党员。
他告诉孟锦云,如果想要入党,就必须按照既定程序先提交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再根据实际考察情况,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于是,孟锦云按照组织要求,向相关部门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的申请没有被批准。
直到1986年,时年三十八岁的孟锦云才被批准入党,此时的她早已离开中南海多年。如今的孟锦云,早已是一个年过七旬两鬓斑白的老人。

她是陪伴毛主席生命最后岁月的人,作为毛主席最后的守灵人,孟锦云在毛主席逝世以后就离开了中南海。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多年来孟锦云一直十分低调,外界也鲜少有关于她的消息。虽然,是毛主席人生最后一段岁月的见证者,她却从来不借此经历而"标榜"自己。
从年少时的有幸共舞,到陪他走完最后的日子,想必对孟锦云来说在她的心里早已将毛主席看作是自己的至亲。
卧病在床的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病人
孟锦云陪伴毛主席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四百八十九天,在普通人眼中毛主席是首长、是伟人,就好比天上的星星,耀眼却遥不可及。
但是,孟锦云清楚平易近人的毛主席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孟锦云的眼里,褪去英雄光环的毛主席要多了一分烟火气息。

晚年的毛主席因为疾病的困扰,时常卧病在床。众所周知,久病卧床的病人,精神面貌往往较差,更何况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
卧病在床的毛主席,就像是所有普通的病人一样,他也会不开心、也有小脾气。据孟锦云回忆,毛主席曾有一段时间对她十分"不待见"。
刚开始,孟锦云感到十分费解,原以为是不是自己在工作中哪些表现比较欠妥。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孟锦云每次进入病房时都是"悄无声息"的出现,时常吓到病中的毛主席,"饱受惊吓"的他因此心中对这个小护士有了些许不满。
那之后,孟锦云每次进入病房之前都先制造一些诸如咳嗽声的响动,提前告知毛主席自己到了,给毛主席一个心理准备,不在冒冒失失吓到他。
很难想象,毛主席被吓到的样子。毕竟,在国人的心里他是那样伟岸的一个人。

但是,哪怕有再大的成就,他终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数十年,抱病在床,有了些许"小脾气"的毛主席似乎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可爱了。
历尽风霜的他仍旧是那个"读书成癖"的少年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大家从小挂在嘴边的话出自毛主席,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
毛主席早在少年时期就有"读书成癖"的习惯,他十分喜爱阅读,哪怕是工作再繁忙,闲暇之馀他也要挤出碎片的阅读时间。
纵使是在晚年,眼部患病,他也会让孟锦云为自己读书、读报。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毛主席都坚持看了一会儿书。
纵使是历尽风霜,他却一如既往;哪怕年华早已逝去,在内心深处他却始终是那个酷爱读书的少年。

在孟锦云的记忆中,毛主席的床头总是放着一本《资治通鉴》。身体状态好的时候,他可以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头扎进书本中,仿佛入迷一般。
《资治通鉴》毛主席前前后后总共看了十七遍,在他看来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哪怕早已熟读内容,每一次阅读他仍是受益匪浅、有所累积。
他也时常会和孟锦云讨论书中的内容,谈及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国家需要有学识的人。
《资治通鉴》近乎陪伴了毛主席的一生,他从书中看懂了司马光的固执。同时,他也欣赏这种固执。
毛主席告诉孟锦云,固执到底虽说并不全然是优点,但是对一个学者来说恰恰是需要这种固执的求知精神,才能做好学问。
相信于孟锦云来说,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不仅是一份光荣的工作,更是人生最难得的收获。试问,能和毛主席畅谈历史、分享读书心得的人有几个?

晚年的他并不"快乐"
站在世俗的角度,毛主席作为国家元首,他的人生堪称传奇。这样一位受到举国爱戴的伟人,他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然而,实际上却是恰恰相反。晚年的他,其实并不"快乐"。众所周知,毛主席晚年时期饱受病痛的困扰,后期他甚至时常处于昏迷状态。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国更是先后经历了"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及"唐山大地震"两次重创。
天灾人祸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病中的毛主席在听到噩耗以后,悲痛万分,甚至是以泪洗面,为逝去的生命悲泣。
卧病在床的他,只要是在清醒的时候,都坚持亲自听取来自灾区一线的最新汇报。民生福祉时刻牵动着毛主席的心,更让他感到悲伤的是同年他的战友周总理病逝。

孟锦云说,当她哽咽着为毛主席读完周总理的讣告时,毛主席眉头紧皱,默默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只见两行热泪划过脸颊。
于他来说,周总理不仅是携手共进的战友,还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栋梁、人民的好干部。他为故友的逝去感到悲痛,为祖国和人民失去这样一位好干部而悲伤。
用甘贤善的话来说,晚年的毛主席似乎总有一种危机感。面对从动荡中走出来,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他时刻担心着祖国的未来、人民的生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不快乐源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未来的忧患,生命弥留之际,他唯一放不下的担忧还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