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为啥没一筷子戳死刘邦,全是因为这个妖怪的分餐制
专家研究了一个沿用到明朝的制度,鸿门宴刘邦没死原来因为分餐制

最近,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人吐槽说,在国外吃西餐的时候习惯了分餐制,回到国内以后,一大家子人在一个桌上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夹一盘菜,也太不卫生了。
对于这个说法,家们研究发现,分餐制事实上早在我国的夏朝就出现了,并且从夏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可以说分餐制本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是中国人最先使用的一种饮食方式。

而分餐制之所以会出现,其实和卫生不卫生没有任何的关系。古代分餐制出现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中国还没有进入到农耕社会之前,所有的食物都是靠打猎和采集野生果木类为主。
由于食物的获得极其困难,并且很多时候数量不够,但是每个人又得平均分配。于是就将所获得的食物按照人头和身份进行分配。

当然农耕社会以前,还没有阶级地位这个词,但是有一部分强壮的男性因为要负责打猎和防备野兽攻击,因此在食物上就会优先分配,保证他们的体力。而女性和孩子则会分配的少一点,这就自然形成了分餐制。
而到了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就产生了等级制度,也就是一部分人开始统治另外一部分人。
到了西周时期,因为礼制的兴起,开始人为地将各种人群划分出了等级。而且由于西周处处都讲究礼制,所以不同等级的人吃不同的食物,就连餐具都划分出了等级。

天子吃饭用什么餐具,诸侯吃饭用什么餐具,大夫吃饭用什么餐具,武士吃饭用什么餐具,平民吃饭用什么餐具都划分的一清二楚。
由于吃饭的餐具划分得比较清楚,所以分餐制是必须的,你总不能指望天子和平民用一样的家伙事吃饭吧,如果平民用了天子的餐具,妥妥的拉出去砍头。

到了秦汉时期,这种等级制度制定得更加规范和森严。吃饭的时候不仅要分开进食,甚至连桌子都要分开。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我们都能看到的每个人单独坐一桌吃饭,这就是分餐、分桌制,在桌子上用的餐具都不一样。
这种分餐制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知道清朝建立了政权以后,才因为游牧民族的性格而改成了和餐制。
通过这通研究,专家们终于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在鸿门宴上为什么刘邦可以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逃得性命。

鸿门宴上,由于项羽是主人,刘邦是客人,所以按照礼制,必须分开吃饭。也就是项羽自己坐一个桌子,范增作为主人家的陪客,自己用一个桌子。而刘邦因为是主客,所以单独用一个桌子,再加上次要客人张良单独用一个桌子。不同的桌次体现了用餐者的身份和地位,在讲究礼制的古代,这个是万万不能排错的。

所以在鸿门宴上,项羽和项伯是面向东而坐,代表最尊贵的意思,而范增面向南而坐是第二尊贵。至于到了刘邦这就只能是北向坐了,张良则是面向西而坐。
按照每个桌子一米五的长度,再加上每个桌子之间的距离,中间还要留出表演歌舞的地方,可以说当时项羽和刘邦的距离至少在五米左右。

以项羽高傲的性格,肯定不可能直接站起来就上去杀刘邦,于是在范增的授意下,就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大戏。
由于项伯的阻拦再加上樊哙的闹场,结果分散了项羽的注意力,使得刘邦能够借着尿遁跑出了楚营。

如果不是古时候这种妖怪的分餐、分桌制,而是改成现在的和餐制。大家都坐一个圆桌上吃饭,以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妥妥的刘邦是要坐在项羽的右边的。以项羽的武力值,还用得着什么项庄舞剑,项羽拿双筷子就直接把刘邦给戳死了,哪里还有让刘邦尿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