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1937年2月9日,毛主席同《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彻夜长谈。毛主席到陕北后,开始接受国内外新闻记者的采访。第一个访问陕北的外国记者是埃德加斯诺,而第一个访问陕北、访问延安的中国记者是范长江。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内江。1927年初,他进入共产党员吴玉章创办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在江西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加20军教导团,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后来,他在南京国民党创办的中央政治学校和北京大学学习,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了记者生涯,为天津《大公报》撰稿。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历时十个月,从上海沿长江西上,经四川到甘肃,行程六千馀里,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还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被抢购一空,数月内连出了七版,风行全国。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到杨虎城的公馆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同意他去延安采访。1937年7月9日,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他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志、朱德等人。当晚,毛主席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范长江,长谈至次日黎明。

范长江对毛主席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凋,又类似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毛主席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表示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就是希望中国"走上宪政之路,以民主求统一、和平。和平统一之后,始可以言抗战。故为实现民主政治,共产党可以放弃土地节命、苏维埃和红军的名义。中国将来当然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但是共产党不放弃工农生活之改革运动。"

范长江向毛主席提出,希望留在陕北,一面学习,一面搜集资料,准备写书,介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和事迹。毛主席却建议范长江立即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范长江听从了毛主席的劝告,他告辞时,天色已经发白。他稍稍休息了一下,匆匆南返,日夜兼程回到上海,写出《动荡中之大西北》一文。此文送到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审查,被要求缓登。《大公报》副总编辑兼总经理胡政之却决定违检一次,2月15日,全文见报。此时正逢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这天的《大公报》送到南京,蒋介石看到上面全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声音,与蒋介石的报告形成鲜明对比,大发雷霆,怒斥《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认为范长江的文章是替共产党作宣传,《大公报》不应当发表。

1937年3月1日,毛主席在凤凰山住地会见了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史沫特菜是到延安访问的首位外国记者,但她不仅是个记者,也是个传奇式的女革命家。她1892年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矿工家庭,1917年来到纽约,为社会主义党的报纸《号角》撰稿。后来积极参加印度独立运动,1918年曾被捕入狱,平年后保释出狱,来到德国,更全身心投入支持印度独立运动的事业中,与流亡印度的著名科学家、印度共产党领异人维伦德拉特纳。贾洛帕达结为革命伴侣。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她写出自传《大地的女儿》后,1928年来到中国上海,参与创办进步期刊《中国论坛》,曾与宋庆龄合作组办人权同盟,与鲁迅、茅盾、丁玲、陈翰笙等左翼作家和知识分子有广泛交往。1939年2月,何孟雄、林育南等二十四名中共党员被国民党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很快被全部杀害。其中包括胡也频、柔石、殷夫等"左联五烈士"。在史沫特莱的帮助下,鲁迅、茅盾等人发表了写给西方知识分子的声明,揭露惨案真相,痛斥国民党的残暴。包括詹姆斯瑟伯,辛克莱刘易斯等五十多名美国作家在声明上签字,引起蒋介石的震惊。1933年,史沫特莱在苏联养病期间,写出《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书中的许多第一手资料是周恩来1932年在上海史沫特莱住所告诉她的,但史沫特莱当时未接触过红军。

史沫特莱不遗馀力地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包括斯诺夫妇、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大多是通过史沫特莱的介绍才开始了解中共和红军,然后经她的帮助去陕北的。史沫特莱热情如火,但与人相处往往不融洽,以致交往都不深,茅盾曾这样说史沫特莱:"认识她就好像我看到一颗流星高高地悠然滑过天空,随即很快消失。"

1936年9月,史沫特莱接受在西安与张学良长期联络的红军代表刘鼎的邀请,来到西安养病。当斯诺10月从陕北苏区返回西安时,她与斯诺见面井共餐。共餐地点是德国牙医冯海伯大夫家,玛海伯是史沫特莱向红军提供药品的一个中转人。从1937年到1942年,史沫特莱组织多方力量向陕北提供药品。共餐的还有丁玲,丁玲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来逃脱。丁玲当时已经准备前往陕北,临时住在冯海伯大夫家。在这场愉快的宴席上,斯诺讲述了他在陕北的见闻,让丁玲兴奋不已。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丁玲随后去了陕北,11月中旬,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保安的一孔大窑洞里举行欢迎丁玲的晚宴,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凯丰、林伯渠、徐特立、邓颖超、李克农等人出席。后来,丁玲分别去毛主席、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的窑洞做客,还吃到了牛油,当时是保安最好的东西。

丁玲是到陕北的第一位作家,她在保安"总共只小住了12天",与长征到此的成仿吾,李伯钊等人筹备成立"中国文艺协会"这一"红色苏维埃第一个大型文艺团体"。11月22日举行正式成立大会,毛主席、张闻天、博古等参加并讲话。丁玲当选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并恢复出版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

1936年11月24 日,戎装加身的丁玲随前方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等人北上定边。"西安事变"后,又随彭德怀、任弼时领导的一方面军南下,经甘肃前往三原前方司令部。

1936年12月,毛主席通过军用电报向前线发去了他填的一首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1937年2月22日,丁玲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在延安编竣,内收一百一十篇作品,计三十馀万字。但因为西安事变后的国共合作形势,直到1942年11月20日,这部书才由八路军总政治部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印制发行。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厂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引起各方关注。

毛主席是编写这部书的发起人之一,指示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在政治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并亲自起草征稿信,号召参加长征的师团以上干部把"战斗经历 ,民情风俗奇闻轶事……择其精彩有趣的片断"写出来。共收到几千篇稿子。经过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等人的编撰后,全书洗练,简洁,没有浮泛之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塑造出色彩鲜明的性格。这木书文体朴实无华,语言鲜活异常,一直到2006年,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研究红军长征极为珍贵的史料。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刘鼎的邀请下,史沫特莱通过设在西安的广播电台,代表张学良、杨虎城从其军队,每晚用英语和德语向外界报道书变过程、兵变部队的主张,从西安发出推动统一战线和杭日战争的声音。这些报道给南京政府施加了很大压力,也使美国外交官大为光火。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1937年1月,史沫特莱在刘鼎等人的帮助一下,乘一辆从西安开往延安的军用卡车,来到延安。在延安。史沫特莱与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进行了多次交谈,手提式打字机一直响到深夜。她原本以为朱德是个"坚强英勇、脾气暴躁的"革命者",见面后却发现,朱德"五十多岁了,相貌和蔼可亲,额角布满皱纹。他看起来确像红军之父。他满面春风,连连对我说欢迎,并向我伸出了双手:我用双臂抱住他的脖子,在他的脸颊左右亲了一下"。后来,她与朱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征得朱德的同意,撰写了他的传记。

她称周恩来是一位学识渊博、阅历深广,毫不计较个人的安福尊荣,权力地位的卓越领导人。在她眼里,毛主席穿着一件带补丁的大衣,个子瘦高,前额宽阔而突出,具有风流倜傥的气质,总是流露出个性刚强、睥睨一切、当机立断的性格。同许多引述马恩列斯的经典原话发表三四个小时长篇大论的领导人不同,毛主席以理论家闻名,但是他的理论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战场经验。在史沫特莱看来,其他红军将领都可以在别的国家找到与他们的对应的人物,只有毛主席无与伦比。

3月1日,毛主席与史沫特莱谈话。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毛主席说: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我们的民族统战线是抗日的,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而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但是我们要求英、美、法等国同情中国的抗日运动,至少善意中立;在这个基本土,我们愿意同这些国家建立友谊的关系。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族的,包括全民族一切党派及一切阶级,只除开汉奸在外。有人说共产党倡导人民阵线,这是不对的。共产党倡导的是民族战线,这种民族战线比起法国或西班牙的人民阵线来范围广大许多。"

关下对三民主义的态度问题,毛主席说:我们老早就是不仅信仰共产主义,而同时也信仰过三民主义的。不然,我们为什么在1925至1927年能够加入国民党呢?我们党中曾经有若干人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及省党部委员,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现在的任务是必须为真正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这就是说,对外抗战求得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民主自由,求得建立普选国会制、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与改善人民生活、求得解除大多数人民痛苦的民生主义。这样的三民主义与我们现时政纲,井无不合,我们正在向国民党要求这些东西。至于我们还信仰共产主义,那是不相冲突的,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曾经同意我们同时信仰共产主义。只要当前革命政纲取得一致,即构成了团结救国的基础,即可泯除一切猜疑,走上共赴国难的轨道。

史沫特莱问毛主席,是否会"放弃阶级斗争,而变成了民族主义者"。毛主席答:"共产党人决不将自己观点束缚于一阶级与一时的利益上面,而是十分热情地关心全国全民族的利害,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我们主张从两方面努力,适当地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史沫特莱问"对日作战是否已成为不可避免",毛主席认为"不可避免","德日协定之后,战争的威胁更加紧一步"。

其实早在1916年7月25日,年仅二十二岁的毛主席在给萧子升的一封信中,谈及国际局势时,就认为中日必有一战。信中谈到日俄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密约,提出要认真对付日本的侵略,注意"东事"。他说:"日本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之为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马入中原,况山东已去,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

1916年后的"二十年",正是1937年。毛主席当年的预言,成了现实。

毛主席很希望这篇谈话能公开传播出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待抗日的政治立场。3月10日,毛主席致信斯诺:"自你别去后,你现在谅好?我同史沫特莱谈话,表示了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今托人便寄上一份,请收阅,并为宣播。我们都感谢你的。"这篇谈话也在3月16日至4月3日的《新中华报》上,全文发表。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3月29日,毛主席又致信范长江。当时范长江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刊发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术走通》等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介绍陕北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毛主席给范长江的信中说:"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仪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甚盼时赐教字,匡我不逮。"

美国著名记者:其他红军将领可以找到对应的人物,毛主席无与伦比

信中所说的《祭黄陵文》,是4月5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特派代表林伯渠参加祭黄帝陵时的民族扫墓典礼时的祭文。看来毛主席在3月29日前就已经写好了。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胃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赛知,尤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借变沧桑,中更磋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宁,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故,敌欲色足,人执苔绳,我为奴辱。

趋维我祖,命世之英,逐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匀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杭。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