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疆,炊事班冒风险谋福利:每人一块鱼肉一勺鱼汤!首长禁食自罚
1992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发表《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一文:
当我们今天了解到这片雪域之地的风云历史,懂得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与华夏各族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骨肉同胞、同源同种之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维护祖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和领土完整呢!
四千万年以前,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漂移与撞击,从泰底斯古海海底隆起的这片世界第三极地,成为地球骄傲的皇冠。生存繁衍在这片高地上的种族,成了人类征服险恶自然的骄子。他们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民族同胞土地相连,文化相融,共建共拥东方第一大国,已经经历了700个春秋冬夏。
随着中华民族从分化走向统一、人类社会从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进入以地缘为纽带的民族社会后,同一民族—中华民族内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使大家结成为利益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就是我们中华大家庭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责任。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一个子民,理应从祖国的山河之美、物产之丰、人文之秀、发展之先出发,巩固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反对任何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
“让化不掉的雪域西藏永不融化,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这既是革命先烈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当今边防军人的铮铮誓言。
为了捍卫伟大祖国的领土完整,保卫这片神圣的疆域,我的先烈和战友曾经付出了怎样的奋斗和献身啊!
在下面的中部和下部里,您将会进一步看到他们血洒神山,同仇敌汽,保卫祖国边疆的朗朗风骨。
世人只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焉知昆仑路险,险过下地狱!谁曾想到,在这险途高山,却又是汽车先到,公路后通?
阿里解放,兵驻噶达克,后续部队与先遣连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阿里骑兵支队。虽然部队始终受新疆管辖,但这个番号一直延续到阿里军分区成立,这是后话。

人马多了,力量大了,给养供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当初狩猎的存货日渐告罄,食兽肉、穿兽皮的日子也难以为继。骆驼队运来的面粉只能作调料般配发。在1951年六七月份的一段时日里,从支队长到士兵,整个阿里骑兵支队的同志,每人每天只能供给一茶缸炒面。
“清炖活鱼,庆祝八一!”解放阿里后的第一个建军节这天,骑兵支队营地爆出喜讯。
“做梦进洞房,盼天掉馅饼,尽想美事。”一些战士心存疑问。
快拿碗筷来吧,晚了可真没份儿了!炊事班的同志乐滋滋地发出了号令:“每人一块鱼肉,一勺鱼汤。”
满满一锅,地道的清炖鱼肉汤,既无油盐,也无作料。闻到这香喷喷的味儿,大伙儿心里美滋滋的。
这天早上,炊事班长带着两个战士去驻地不远处的噶尔河里打水,碰巧把一条鱼打进了桶里。班长心里一喜:“正愁今天没什么好吃的给大家改善伙食哩,这不是天意吗?”接着又一怔:“纪律教育时首长曾反复讲,要尊重藏胞习俗,不住寺庙,不吃禁食,吃鱼可是犯禁的啊……”
但他怎么也驱赶不了那诱惑:“鱼跃桶中,是神明暗助我军,战士们又正需这样的美味佳肴改善生活,怎能拒绝大自然的赐予呢!这禁就犯它一次吧。”炊事班长心一横,对两个随行的战士说:“我们悄悄地再摸它几条鱼回去,给大家过节打打牙祭,责任由我承担……”

眼下,美味佳肴下肚了,委实使战士们高兴了一阵子,然而支队首长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在这里抓鱼吃可不是闹儿戏,走漏出风声,招来藏民反对,我军就难以在此立足了!因此,自打先遣连与噶尔政府代表签订了允许我军军事存在的“约法三章”后,违反了藏民习俗就是犯法。然而,今天的食鱼犯禁又怎忍心处罚炊事班的同志呢!
“领导停食一天,自罚以警众人”。当晚,支队首长宣布了这一决定,并重申了我军必须严守纪律才能完成肩负的重任。
次日,支队首长自罚兑现,全队上下深受教育。
自然,严明的纪律是我军立足阿里的必要政治条件,但给养的供求矛盾依然存在。
补充给养,成了骑兵支队驻守阿里的第一要求。为此,上级决定:开辟新疆至阿里的新通路,增加运粮食等紧需的驼队。
由阿里骑兵支队派出寻找路线的侦察队,在参谋田武带领下,出噶达克,过日土,经北面往新疆方向探索。
一天,这支探路分队来到日土县的乌江(善和)地区时,见到了一些藏民。经打听,他们找到了一位向导。
“去新疆?”那位向导一听就蹦起老高,“不行不行,我还想多活几年呢!”
1941年,这位名叫丹增加措的牧民曾赶着羊群到过新疆的红柳滩一带。那时,赛图拉、三十里营房和康西瓦三个点很早以前就设有边防卡伦。这位向导和几个从拉达克到那里的挖盐人,被边防卡伦巡逻的盛世才边防军抓了起来,还把他们关进了和田的监狱。几经折磨后才把他们放回阿里。如今见来了这一队兵,要他带路,便打心里不情愿。

“你不用害怕,”田武通过翻译耐心说服这位向导,“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是为了让翻身农奴过上更好的日子才请你带路的。如果找到从阿里到新疆的那条老路,我们就可以从新疆运来许多好东西、粮食、衣服、生活日用品……那时,生活上缺什么就可以运什么来,你们的日子就会过得更好,你不仅可以多活几年,而且能够比现在活得舒服,活得幸福……”
向导的工作做通后,田武他们便找到了比先遣连进藏时更近的路线。大体上是从现在的新藏公路,沿着班公湖的边沿,从乌江经巴尔滩、过野马滩,直插现在的林济塘,过熊彩大雪山,再到甜水海。过界山大坂,山高雪大,但到阿克赛钦就上了直通和田的古代商路。
那时,侦察分队来到甜水海时,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大家当时渴得厉害,见到这雪山戈壁中的一汪湖水,顿时高兴极了。战士们一头趴在水面上就喝了起来,顿觉凉水甘甜无比,沁人心脾。于是,田武就给这里取名为甜水海。实际上后来才知道,这个湖里的水并不甜而是苦的。只不过因为当时大家渴极而饮,有了甘甜的味觉,以至现在也叫甜水海。
田武带领的侦察分队就这样探索前进,终于又找到了从阿里到新疆和田的老路。
这样,新疆军区便决定,把于田的运输大队转移到新疆皮山县的桑株,扩编到2000多峰骆驼,翻越4500多米的桑株大坂,直下赛图拉。而后,从三十里营房到康西瓦,再翻奇台大坂,通过阿克赛钦,去到藏北高原。

自此,这条冰雪高原的运输线,便成了阿里高原战士们的生命给养线。在这条万里运输线上,开始了一幕幕延续至今的历史活剧。
骆驼队首闯桑株大坂时,虽值盛夏6月,大坂顶上却仍是皑皑白雪。运输大队的同志拉着骆驼,艰难地向大坂进发。峭壁冰坡,驼蹄打滑,战士们就用匕首将驼背上的米袋、面袋捅破,把米面撒在冰雪路面上,十分吃力地攀进。然而,当登临大坂再向前下坡时,即使捅破一些粮袋,将米、面铺路,骆驼还是一串儿一串儿地滑倒滚下山去,被摔伤、摔死,惨状目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