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入闽,敌旅长吹嘘与蒋介石关系好,张一席话让旅长无地自容
有一位将军,虽然身材矮小,相貌平常,但却是我党几次危难之中的"定海神针",淮海战争时期,在他的带领下,硬是靠着几次巧妙地转移化解了国军的偷袭辎重,守住了两个野战军近两个月的食物补给,他气识宏深,温和敦厚,作事周密,长髯长袍都是他的特征,他就是开国大将,张云逸。
一、青年福将,险成革命烈士
陈毅元帅曾高度评价他,称张云逸将军"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甚至连国民党、民主党派的高层,都对他赞叹不已,在"西安事变"前后,他曾反复与杨虎城、张学良沟通,最终才促成了这一巨大战略的改变。

后来在一次采访莫文骅将军时,莫将军称这是他交往过最特别的将领,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几乎没有任何嗜好,最多也就是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戴着老花眼镜,读读书,但从军数十载,从未误过任何事情,是毛主席、朱老总身边最靠得住的大将。
张云逸将军出生于海南文昌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后来居家迁到广州,据后来的文献资料,张云逸将军的成绩非常好,如果不是弃笔从戎,做学问也会有大成就,青年时,随着革命号角遍地吹响,张云逸秘密的参加到同盟会之中。
辛亥革命的广州之役,张云逸将军毅然决然的参加了革命军敢死队,并且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 长。四月底,张云逸等敢死队成员跟随黄兴直攻两广总督衙门,激战后,因寡不敌众,被迫逃离。
在那个危机时刻,清军开始全城搜捕革命党人,张云逸等人被困在一处民宅之中。转天早上,张云逸斜挎竹篮,假装上街买菜,并打听其他同伴的下落,没出去一会,正要返回民宅,只见几处宅前清军林立,短短半个时辰,所有的同志就已经成为了枪杀亡魂,整个敢死队只有将军一人幸免。每当回忆起这段事情,张云逸将军总是笑称自己差点就成为了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 后来在北伐战争时期,张云逸将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参谋长,因为他稳重温和的性格,几乎所有国民党将领都和他相交甚好,比如叶挺、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杨虎城等,几乎都把他当作道合知己。

二、纵横捭阖,促成西安事变
张云逸和叶挺时同一期的黄埔同学,二人都是张发奎的部属,在抗战初期,张云逸奉党中央的命令,乔装为华侨阔商,西装革履,秘密潜入澳门,与叶挺将军会面,并且劝叶将军出山任新四军的军长。叶挺将军知道张云逸到来后,大喜称:"大旱之遇云霓,寒冬之见新绿。"
在西安事变前后,张云逸将军也曾反复活动,与杨虎城有着深入的沟通,特别是在"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以赴欧洲"考察"之名,绕道软禁,张云逸不忍这样有民族大义的将军就此悲惨收场,于是向党中央请示,在香港设宴款待杨虎城,在宴会期间,张云逸建议他到武汉会见周恩来,然后到延安去方可避免一劫。
无奈杨虎城是真豪杰,只是大笑答道:"蒋公既然同意合作抗日,何分彼此,如去延安,反授以口实。"张云逸不忍杨虎城将军罹难,但也愿成全了杨将军的千古忠义,于是便送他离去,这件事后,张云逸提到此事时总是称其为"千古遗憾"。

三、坚守半塔,以寡敌众
1938年的春天,作为红军后方司令部的代理司令员,张云逸前往福州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动员工作,到福州后,张云逸即会见当时福建政府的陈主席,接洽一切工作后,张云逸将军便回到住所,这个时候,张云逸来了几位"老朋友"。
来客几乎都是驻扎在福州当地的黄埔后生,其中更是有一趣事,国民党的某旅旅长,在席间饮酒过多,一时得意忘形,吹嘘自己和蒋介石的师生关系。张云逸将军笑而不语,后来他又有意无意的强调着福州地盘上国民党的主导地位,听到这里,张云逸佯问:"我与蒋委员长已多年不见,近来好吗?"旅长听完便一愣。这位旅长的同僚坐在旁边,实在觉得这位旅长丢人,就和他说,张云逸将军早在十多年前就和许崇智共过事,要说关系,你也就是个徒孙辈的,那位旅长也不再说话,悻悻的坐了下去。
不只是出色的人缘,作为将军,张云逸更是十大将军中数一数二的守将,在张云逸手里的阵地,总是异常的难啃,1940年3月,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纠集八个团兵力,乘虚进攻新四军五支队后方半塔地区。

张云逸将军在前有狼后有虎的状况下,从容指挥,凭着地形的险峻和对时机的把控,以十团、十五团各一部及特务营满打满算仅仅500人的兵力固守半塔,与南北两翼钳击围攻半塔的敌人苦战七昼夜,阵地仍然巍然不懂。陈毅元帅曾高度评价半塔战役,曰:"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张云逸将军对待上级的命令总是能够坚决的完成,同样,对待下属更是温和厚道,张云逸将军的随从医生欧阳山言曾说,在百色起义后,张云逸将军任红七军军长时期,条件异常困难,张云逸将军与士兵同薪饷,同衣食,同甘苦,同祸福,布衣蔬食,甚至啃草皮,吃地鼠。每晚到宿营地,总是能看到张将军在炊事班帮忙拾柴、烧火、煮 饭、炒菜,如果不仔细分辨,甚至以为张将军只是一名普通的炊事员,大家都称张将军为"老火头军"。

毛主席曾说,"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 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