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天赋即天分,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在某个领域和对某些事物天生具有的能力,比如说记忆力、绘画、音乐等等。在新中国的开国元老当中,也有一位记忆力超群的人,他就是李达将军。

李达将军,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虽一生起起伏伏,但随党一生。将军一生,极有名气的便是参谋长一职。说起参谋长,我们的脑袋里会闪过:刘伯承、叶剑英、左权、李达、刘亚楼等等这些智将,其中李达将军说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就连刘伯承元帅都说将军是"称职的好参谋长"。将军好似天生就为"参谋长"一职而生,陆续担任红八军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红六军团参谋长、红二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甚至是建国之后,也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可以说是"参谋长专业户"了,可想而知,将军的参谋长是多么深入人心了。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三十年的参谋生涯,让李达将军整个人生经历特别的丰富,许多著名的战斗都有将军的身影。比如神头岭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安阳战役等抗战时期的著名战斗,还有像邯郸战役、上党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及渡江战役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名战,将军都全部参加了,担任参谋长,随时配合、调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当军中百晓生。

一、过目不忘记百馀人名,无一出

李达将军记忆特别好,尤其擅长记忆人的名字。在军中有这样一件广为流传的事情。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次,八路军一二九师办轮训队。这次部队轮流培训意义重大,华北抗日未来如何就要看此次培训的结果。游击战是我军极具中国的特色的战斗风格和战术,为了上下联动,让战士更准确地理解游击战,也为了让我军战士生存率提升,开展了这样的一次轮训。在部队人员集结完毕,开学典礼,将军亲临现场,拿起花名册顺着点了一次名,有一百多个人,半个月后,结业典礼上,将军又点了一次名。这一次,还是有一百多人,令人震惊的是,这次将军没有使用花名册,完完全全记住了这一百多人的名字,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将军人名对应人,竟然一个都没有错!真是让人佩服不已。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当然,军队按照一定秩序排列,会有一定的记忆的规律,更容易被识记。掉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今天,出门了不确定关了煤气了没有,不确定自己锁了门没有,拿着手机找手机等等事情不胜枚举。这样子一对比,我们真的是"弱爆了"。李达将军只要见过一面,便能记住这人的姓名,数年不忘,真是老天赏饭吃,天生的,这是我们羡慕不来的。

二、"站在首长阴影里的参谋"

李达将军不仅是天生记忆好,后天也十分努力,博闻强记,能做好首长的"眼、耳、口、鼻",随时随地细致周到,成为首长的另一双手,另一对脚。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李达将军曾经对参谋人员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关于"如何干好参谋"一职,将军有自己的看法和论断:要干好参谋,就要做到四勤,即腿勤、笔勤、眼勤、腿勤,同时,还要做到:"胆大包天、心细如发、守口如瓶"。虽然我们说,秘密一旦说出来,就不是秘密了,但是参谋必须要守得住秘密,因为很多决策都有一定的保密期。"大喇叭"似的人物,一定是干不了参谋的。

有一次,下属犯了错误,温和的将军都发了火。李达将军还是难得生气。事情是这么一回事儿。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司令部某参谋在一份战斗报告中,十分疏忽,把太行山区的"来远"写成晋察冀的"涞远"。这个失误审查的时候,没有被发觉,等到送到了刘伯承元帅处,才被发觉。当时刘伯承元帅任司令员,刘司令将这一个错误用红笔专门作了标注,返回到李达将军这里。对于做事谨慎细致的将军而言,这个错误是不能犯的,将军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说:"这是一只眼睛的人(指刘伯承司令员)看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两只眼睛的人都没看出来?"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此话一出,对于将军而言,是比较重的话了。是的,想一想,工作要做细,不能因为这些小事,误了大局,这些小错误被放大了,对自己工作的影响比较大,这倒是其次的。关键在于因为这些错误,误了大事,危及到性命,那就不妙了。也怪不得将军会这样说了。

李达将军也有非常"柔情"的一面。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红二方面军许多官兵都得了"鸡婆眼",也就是夜盲症。当时,李达将军任参谋长一职,将军面对这样的事情,果断下令,给每一个连队都发了一百大洋,对吃的东西作了规定:每人每天吃羊肝二两、羊肉四两、麦面一斤。大约半个月,患上了"鸡婆眼"的官兵都不治而愈了。多么朴素的"偏方"!有些时候,那些疑难杂症还是就要这样的偏方对付。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三、一个守了三十年的秘密

李达将军对后辈的爱护也是体现在细微之处。虽然,将军嘴上不说,但是能充分的感知。

1935年长征之前,陶汉章将军正在前线浴血奋战,忽然接到二军团司令部的命令:"速回司令部"。此令一出,陶将军火急火燎地赶回来,结果没事儿!这可把陶将军气坏了。陶将军心里真是气不过,本来是在打仗挣军功呢!结果把人喊回来,又没事儿,真是憋死人了!陶将军便多次到李达将军跟前问:"我一没打过败仗,二没有犯错误,为什么调我回来?"李达将军沉默不达,"闷"着。过了近三十年,直到1974年,陶汉章将军跟随李达将军到非洲出访,中间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借宿。陶将军又再一次问起了这个事情,确实这个事儿是陶将军的"心病",多年过去,陶将军还是记在心头。这一次,李达将军才说出缘由。原来,李达将军是出于对陶将军的爱护,陶将军年轻,有文化,将来会有大的前途,为了避免过早消耗掉,所以请示任弼时政委将陶将军调离了前线。年轻有为的人,不能过早的牺牲掉,经过岁月的打磨,陶将军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彼时,陶将军方才懂了李达将军的良苦用心。后来陶将军感慨道:"李达虽不善于发言,却善于不发言"。非常有哲理但是有十分恰当的一句话。男人顶天立地,有些言语可以不用说,但是心里知道。放在心上,永远比放在嘴边动人。

一个算不上秘密的事情将军都可以当个近三十年的撅嘴葫芦,更别说是正事了。李达将军办事之谨慎,杨国宇将军在日记当中都有记载。

1947年12月10日杨将军在日记中写道:"李达参谋长找我说:今天按前天分的路走,保密。我同邓政委,李副司令向南,刘司令向北,怎么走,刘司令知道。掩护你们的是一纵,一纵首长知道——带这么多电台,没事不要发报。敌情你知道而且这个药你觉得有没有好一点?(其实不知道),都在柴君武那里,柴清楚(即柴成文,当时是情报处长)。从今天起,直属队后方(指随刘行动的后方指挥所)前后都是一纵队,你们在中间,宿营时你们也在中间。每天到哪里,师长会告诉你。最后一句:刘邓分开行动,要保密!保密!"可见事情之重要了,保密说了三遍!在后文中,杨将军还写道:"邓小平要求极严,但从未见他批评过李达,刘伯承要求极高,但对李达最放手"。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人,百馀人点名一次,半月后见人唱名,无一出错

由此可见,李达将军真的是"站在首长阴影处的参谋长",能让刘邓二人满意之人本来就在少数,更何况,还让这二人如此放心,李达将军无愧"最强参谋长"的称号了。怪不得刘伯承元帅评价说"称职的好参谋长"。有了李达将军这样的神队友,当然是如虎添翼了。将军之谨慎细致,办事周到是刻进骨子里,揉到血脉中的。有的人,天生就比别人多了一窍,这多一窍的细致和柔情,是战争岁月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温暖人,温暖得不动声色,润物无声。

李达将军无畏无惧,事事都在心中。胸有千沟万壑,脚踏万里河山。这样的惊采绝艳之人,能够留于后世我们瞻仰,未尝不是我们后来人的福分和幸运。将军是可以温暖我们岁月之人,观其一生,碰到不顺心意之事也不过一句:"乱弹琴",也是修养到了一定境界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