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之女孙婉:为有妇之夫生2子后被抛弃,84岁在澳门离世
一 孙氏之女
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欲在广州发动起义,不料事情泄露导致起义失败,被迫流浪海外。
流浪海外的孙中山依旧不得安生,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公使馆诱捕,幸得友人相助,才逃脱虎口。
逃出伦敦的孙中山来到美国,为了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理想,他不断结交欧美各国的有识之士,研究拯救中国的新思想。
每念及祖国大地还陷在水深火热的境地,他每晚都睡不着觉,直到1896年11月12日,女儿的出生才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精神。
对于这个与他同月同日诞生的女儿,孙中山非常喜爱,给她取名叫孙婉。

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的孙中山,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于是将妻女托付给了大哥孙眉帮忙照养。
1907年,倾力支持弟弟的孙眉不堪重负,在夏威夷经营的农场宣告破产,无奈带着一家子迁居到香港九龙。
年幼的孙婉也和姐姐孙娫一起,也跟着母亲来到香港,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与次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溥仪下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朝的统治,然而面对来自内外压力,再加上革命党本身根基不稳。
在宣统帝宣布退位的第二天,不得不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马上将卢慕贞和两个女儿接了回来。
1913年6月下旬,孙娫因患肾病,久治不愈去世。
同年7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
大女儿的早逝,让孙中山对小女儿孙婉格外疼惜,此时的孙婉被安排到美国加州大学读书,不放心女儿的孙中山,想要找个人帮忙照顾异国他乡的女儿。

没想到,这一托付就托出了事来。
二 爱恨交织
王伯秋,字纯焘,湖南湘乡人。其父王谨巨曾任台湾基隆镇总兵、淮北水军统领,诰封“建威将军”。
王伯秋曾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深受孙中山的赏识和器重。
当时的王伯秋正好在哈佛大学留学,于是孙中山就将照顾女儿的事情托付给了他,王伯秋自然答应下来,对孙婉无微不至。
自幼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初次体验到来自异性关怀的孙婉,不由得对这个年长自己十多岁的男子产生了爱慕之情,而王伯秋也对年轻美貌的孙婉渐生情愫。

但王伯秋早已有了家室,在15岁时,就由父母包办婚姻,和父亲同僚的女儿结为了夫妻,还有了一个孩子。
对于这些,孙婉都是知道的,但陷入爱情的孙婉并不在乎。
1914年孙婉和王伯秋私定终身,在偷偷美国结婚。
时间慢慢过去,两人在美国过着幸福甜蜜的小日子,不久后就留下两颗爱情的结晶。
女儿叫王蕙,儿子叫王弘之。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孙中山在听闻这件事后,大发雷霆,他实在难以接受女儿嫁给一个有妇之夫,而所嫁之人还是自己非常看好的人。

孙中山要求女儿马上退婚,但从小缺乏父爱的孙婉又怎么会割舍下这段恋情呢?
父女二人大吵了一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另一边,王母在听闻这个消息后也是怒火中烧,不久前孙儿的突然去世,让儿媳和她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儿媳李澄湘更是一病不起。
为了怕儿媳再受刺激,她瞒下了儿子在外结婚的事情,亲自给王伯秋写了封信,逼着儿子立即回南京。
拿女儿实在没有办法的孙中山,也亲自找上了王伯秋,让他和原配离婚才同意他和女儿在一起。
回到家中的王伯秋左右为难,一边是心爱的女子,一边是无依无助的糟糠之妻。
最终王伯秋还是选择了和孙婉离婚,并将女儿王蕙和儿子王弘之接回来抚养。

三 温柔岁月
与心爱之人离婚,再加上与儿女的分别,让孙婉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终日郁郁寡欢。
看着妹妹这个样子也不是个办法,孙科好说歹说才让妹妹愿意试走出离婚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在孙科的牵桥搭线下,孙婉和戴恩赛开始了交往。
戴恩赛是广东省长乐县人,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当时正担任梧州市市长。
他不仅玉树临风,更博学多才,为人温文尔雅,孙婉对他也颇有好感,随着两人的不断交往,终于在1921年修得正果,结为夫妻。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一如结婚誓词上所寄予的美好祝愿,两人的夫妻生活是幸福而美好的。

哪怕工作原因,相隔两地,他们也书信联络不绝,在一次回信中,孙婉动情地写道:你是世界上赐给我温暖和快乐唯一的人,我知道你的热情,没有你我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四 至亲故去
1921年冬季,孙婉与戴恩赛迎来了女儿的降生。
与此同时,刚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孙中山,也收到了这个喜讯,怀着对革命功成的期望,他为孙女取名叫成功。后来在孙子出生后,当时的孙中山为纪念永丰舰蒙难事件,也为外孙取名永丰。
孙中山对这个女婿是非常满意的,忙于改组国民党的他,也对这个能力出众的女婿委以重任,让他担任财政部梧州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广西交涉员。
戴恩赛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对自己的岳父也非常敬重,在孙中山病重期间,一直守在身旁,悉心照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逝世于北京。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这位一生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的人,在留下的《家事遗嘱》中这样写道。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也能继承自己的遗志,为强盛独立之中国进献一份力量。作为女婿的戴恩赛也遵循着孙老先生的遗嘱,后任广东治河督办造福一方。
1929年孙中山陵寝建造完毕,孙婉在戴恩赛的陪伴下,参加了孙中山奉安大典。同年,戴恩赛调往巴西人公馆大使,再把孩子交给母亲照料后,孙婉也陪着丈夫前往巴西生活。
1933年,夫妻二人归国。

广州解放前夕,一家人决定前往澳门生活,只剩下在岭南大学读书的戴永丰没有一起前往。1952年,戴永丰不幸患上肺结核,英年早逝。
噩耗传来,受到刺激的戴恩赛,因脑出血而瘫痪,3年后在澳门去世,留下了孙婉和女儿相依为命。
五 母女相见
人老了,总喜欢回忆往事,她会思念戴恩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温暖,也会怀念王伯秋惊艳了青春的岁月。
人生总有太多的遗憾,对于晚年的孙婉来说,最想见的那分别50年的儿女,王蕙和王弘之。
受到当年和孙婉离异事件的影响,让本是被孙中山所器重的王伯秋,和孙家交恶。直到孙中山去世后两年,才步入仕途,担任市政府参事。

1931年,增补为立法委员,两年后孙科担任立法院院长。对于这个祸害了妹妹,让父女反目的男人,孙科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在孙科的打压下,被挤出了立法院。
被排挤出立法院后,王伯秋转任长乐县长,任职期间推行他的“好人政府”, 广行善政,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爆发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谢绝了高官厚禄的,欲弃笔从戎,前往抗战第一线,无奈身体经不起长途奔波,在去往前线的路上,大腿生肿瘤,不幸病逝,享年61岁。
抗战胜利后,女儿王蕙因工作原因去了台湾,儿子王弘之则留在了大陆。
一如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作为女儿的王惠也非常想念母亲。
1969年,王蕙给居住在澳门的母亲写了封信,欲见一面,作为同母异父的戴成功,对王蕙姐弟却非常不喜,不想让王蕙来打扰母亲的生活。

好在孙婉的干女儿司徒倩找到戴成功,她说:“这件事不能隐瞒你的母亲,她为一双儿女盼望了几十年,千山万水,好不容易才找到妈妈,如果是您的遭遇,那您又如何呢?”
这番话最终改变了戴成功的想法,几十年不见的母女终于相认了。
见了女儿后,孙婉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更浓,可惜在当时的环境下,王弘之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离开大陆,直到去世,母子二人也未能相见。
1979年6月3日,孙婉在澳门溘然长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