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70年后回看有何成效?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70年后回看有何成效?

甘地是印度著名的政治领袖,被印度人称为"国父"、"圣雄"。然而他主持引导的"非暴力合作"运动,却时常给人以一种软弱妥协的印象。那么,"非暴力合作运动"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在今天,这场运动的成效又有几何呢?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就迈开了蓬勃发展的步伐。过度的商品生产导致了英国的贸易堵塞。因此,英国通过船坚炮厉的武装,开启了殖民的统治。英国希望大本锺的每一次敲响,都能给地球上的某一块属于他们的土地带来黎明。"日不落"帝国旗帜也会永远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早年的甘地与"非暴力"思想的雏形

19世纪60年代,英国侵略殖民的魔爪依然狠狠地抓着印度的大地不放。印度人的委曲求全却换来了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甘地降生了。

1888年,甘地留学于英国。在英期间,甘地聆听基督教诲,把《圣经》的教义与印度国教教义相互融合。从两教对奸恶之人的容忍和以德报怨的善举中,衍生出了一条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救赎的有效途径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70年后回看有何成效?

这些学习和思考构建了他最初"非暴力"思想的雏形。甘地在大学毕业后,到了英国的另一殖民地南非任职,他虽然是英国公派的任职人员,但是黄种人和黑种人在南非都会遭受英国人歧视的眼光和不公平的对待,南非人民的残酷反抗遭到了英国殖民者的无情镇压。

这也让甘地意识到,或许只有"非暴力",才能实现独立自强。因此在那时,印度通过和平方式独立的种子,开始在甘地心中萌芽。

一战时期,甘地回国。印度在这一时期派兵援助英国欧洲战场,作为战胜国的印度,却在战后换来了英国人的进一步压迫。这让甘地开启了和英国殖民者之间的对抗,他四处宣扬印度独立的理念。但南非的人民斗争又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弱小者反抗的无力性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70年后回看有何成效?

因此他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甘地带领人民绝食、罢市,在大街广场集体忏悔,向英国政府示威。在无力面对英国的统治之下,印度国大党也接受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决策,支持甘地的做法,来取得印度的民族解放和独立

衣衫褴褛的苦行僧

精瘦的形象、褴褛的衣装。这些都是人们对甘地的普遍印象。而造成的甘地这种苦行僧形象的原因,就是他常年在政治运动中的风餐露宿,以及"非暴力不合作"下的忍饥挨饿。但是英国政府却经常无视于甘地的做法。

英国政府还担心甘地发起暴乱,就把甘地关在监狱里,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长达6年零147天之久。甘地在狱中多次绝食示威,但换来的却是英国政府的冷眼旁观。甚至甘地在饥饿到快要不省人事之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还在询问,为什么甘地还没有死?

孤独的捍卫者

"非暴力不合作"是指不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以及不与殖民者合作的态度,来实现民族的独立。是一种想要从人性的正义中博取同情,把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统治者善良天性的做法。这也就成为了甘地独特的政治观念。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70年后回看有何成效?

这种对和平的幻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它只是甘地个人的梦呓。并且"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运动后期印度国大党也放弃了对甘地的拥护。这种与虎谋皮的做法,使得每次运动都以暴力收场。

这也让甘地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拥护,成为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孤独的捍卫者。1919年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换来了英军无情的扫射。1930年,甘地集结了2500名志愿者,在阿姆利则静坐祈祷,他呼吁面对镇压绝不反抗。但是却在一片凄惨的叫声中,英军挥舞着棍棒,血腥残暴地镇压了这场运动

史称"阿姆利则惨案"。甘地希望以"非暴力"的露水浇灌印度独立的种子。但就在1942年,甘地身陷囹圄之时,印度人民开始拆毁铁路,焚烧邮局,攻打警察局。长在印度土地上的最终还是一朵"以暴制暴"的花朵

这也导致了甘地"非暴力"的幻想最终破灭。1948年,79岁的甘地被一位印度教徒枪杀殒命。"非暴力"的领袖最终死在了"暴力"的子弹下。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70年后回看有何成效?

"非暴力不合作"的成效几何?

"非暴力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给英国政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丝毫没有动摇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大厦。反倒是1945到1946年之间,印度人民的反抗以及印度官兵的起义,让英国的武装势力迅速撤出了印度。

那么,"非暴力不合作"最终为印度的独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运动不但遭到了英国政府残酷血腥的镇压。也让"非暴力不合作"的理论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长达三十多年,断断续续的运动,使得最后只剩下甘地唯一一个"非暴力"信奉者。

印度最终还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在甘地死后,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也同他一起永远地尘封在了历史遗迹中。

七十年后,反观"非暴力"

我们不处于那个时代,也就永远无法切身了解和体会到当时的社会情境,因此"非暴力不合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以眼还眼会让斗争双方都双目失明,以暴制暴只会加重暴力的残忍。甘地宅心仁厚,甚至在将死之时依然告诉群众,要宽恕和原谅刺杀他的人。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70年后回看有何成效?

甘地不愿见到印度人民承受暴力的摧残,这是他光辉的一面。然而他的柔情换来的却是暴虐的镇压,这或许是甘地意料之外的。当面对绝对实力时,"非暴力不合作"只能作为一时的缓兵之计,软弱与妥协终究要在自身强大之时被深埋下去。不给予残暴者以沉痛的打击,就永远换不来自由和公正。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