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中朝军队正准备休整两个月再发动春季攻势。"联合国军"却依仗主力完整和补充迅速展开了反攻,使中朝两军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之间进行了第四次战役,主要采取机动防御作战。

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正处于"青黄不接"状态,老部队极其疲劳且缺乏粮弹,新的增援部队一时尚无法赶到,遇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来最困难的局面。战役开始时,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中朝联军一时陷入被动。随后,毛主席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志愿军领导适时地运用坚守防御、战役反击、运动防御等作战样式,以空间换取时间,终于坚持到战略预备队到达。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第三次战役胜利后,中朝军队从1月中旬起转入休整,准备在春季攻势后首先将敌军主力截断在洛东江以西,防止其再像上一年那样退入"瓦克防线"固守,然后封闭其主力加以歼灭。此时第一线的中朝军队有28万人(其中志愿军6个军21万人),却因敌机封锁后方运输线而陷入粮弹均供应不上的困境。中央军委虽然于上一年10月就确定第19兵团和西南军区抽出的3个军作为志愿军战略预备队,可是第19兵团还在国内整训和更换苏式装备,西南军区的3个军还在长途调运中,一时都无法赶到。从中南军区即原四野部队抽调的用于补充前线的10馀万人(大多数是久经战火锻炼的老兵)也未到达。加之苏援武器多未运到朝鲜,前线部队装备还没有更换补充,只有靠原有的耗损严重的武器继续作战。部队因被服棉鞋等大量磨损又供应不上新品,在寒冬天气里指战员们衣露鞋破已成普遍现象,有的人只好打草鞋勉强维持。

此时,"联合国军"方面的情况却大有改观,其第一线作战部队已达到23万人(美军7个师、南朝鲜军8个师、英军2个旅),并且兵力集中,装备也得到增强。有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李奇微还针对志愿军迂回穿插的传统战术,改变了过去只沿公路冒进的战法,采取稳扎稳进、互相靠拢的战术,使其火力强、供应条件优越的长处得到更有利的发挥。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中朝部队刚刚转入休整半个月,自1月25日起以美军为主的西线敌军便向汉城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速度之快出乎志愿军领导人的意料之外。这时,中朝两军领导正在平壤以东的成川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联合司令部立即决定停止休整转入防御。彭德怀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忧虑起来,他十分了解部队供应不济的情况,希望能乘汉城、仁川尚在手中时争取停战谈判。于是他于1月27日致电毛主席建议播发中朝两军拥护限期停战的消息。

1月28日晚,毛主席复电彭德怀,表明不同意提出停战的建议,电文如下:

  • (一)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四时给我的电报及给各军准备作战的命令均收到。
  • (二)我军必须立即准备发起第四次战投,以歼灭两万至三万美李军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区域为目标。
  • (三)在战役准备期间,必须保持仁川及汉江南岸。为确保汉城并吸引敌人主力于水原、利川地区,战役发起时,中朝两军主力应取突破原州,直向荣州、安东发展的办法。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 (四)中朝两军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发表拥护限期停战的新闻,是不适宜的。敌人希望我军撤退一段地区。
  • (五)第四次战役后,敌人可能和我们进行解决朝鲜问题的和平谈判,那时谈判将于中朝两国有利,而敌人想于现时恢复仁川及汉城南岸桥头堡垒,封锁汉江,使汉城处于敌火威胁之下,即和我们停战议和,使中朝两国处于不利地位,而这是我们决不能允许的。
  • (六)我军没有补兵,弹药也不足,确有很大困难,但集中主力向原州、荣州打下去,歼灭几部分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的力量还是有的。请你在此次高干会议上进行说明,此次指导应即作为动员进行第四次战役的会议。
  • (七)中朝两军在占领大田、安东之敌军以北地域以后,再进行两个月至三个月的准备工作,然后进行带最后性质的第五次战役,从各方面说来都比较有利。

同日,毛主席将这个电报也发给了斯大林,征求他的意见。斯大林于30日回电,同意毛主席28日给彭德怀电报并指出:"从国际的观点看,不让敌人占领仁川和汉城,以便中朝部队给敌人的进攻部队以重大打击,是完全合适的。"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事后看当时的情况,在敌军已经大举反攻之时,再提出停战也已错过有利时机,很难为敌方接受。当时远在北京和莫斯科的领导人对前线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还不甚清楚,提出打退敌军和守住汉城、仁川的要求在事实上也已不能实现。

横城反击获胜后,围攻砥平里不克,部队因供应不足只好喝粥度日,彭德怀决定放弃汉城北撤三八线,待国内战略预备队到后再出击。

1951年1月25日至2月16日,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一部在汉江以南进行了20馀天的阵地防御战,阻击向汉城进攻的美第1军。这次防御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其激烈程度和全新特点都在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此时美军实行空地配合的立体进攻,对志愿军一个团的防御阵地每天都发射炮弹数万发,并以数十架次飞机支援,空投炸弹上百枚,加之河面封冻便于敌坦克横冲直撞。在这种防御难度空前的形势下,参战部队表现得极为顽强,经过14天节节阻击和反复争夺,美军只前进了18公里,并付出1万馀人伤亡的代价。2月10日,"联合国军"再次进占已被人民军主动放弃的仁川,汉江以南的主要阵地却仍在志愿军坚守之下。2月中旬,汉江已开始解冻,为避免背水作战,第50军和第38军之一部才于2月28日前全部撤到汉江以北。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当时在没有坚固工事的情况下,志愿军实施防御主要采取疏散配置和机动防守,强调进行防御作战,必须作好工事,采取疏散纵深的兵力配备,较大的反击必须夜间进行。不能死守一地,在争取到一定时间或无力防守时,应主动地转移阵地。

在汉江南岸防御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月4日彭德怀致电毛主席并高岗:"待邓华集团能于12日前后,向原州、横城地区寻歼敌一两个师,使敌停止于汉城,或逼其退回水原、利川线以南。但如果我军出击受阻,则敌军将向三八线进攻。洪川、春川地区虽有利于抗击敌军,并也是我军将来出击的要地,但不能就地取粮,后方运输困难,无法供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放弃。"

2月4日24时,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同意彭德怀的部署,同时指出:"我如能在东线歼敌一两个师,打开缺口,则西线敌人冒进,可能被停止,但也须设想敌进占汉城后侦知我西线正面力薄,仍有继续前进逼我东线后退可能。""如果我出击受阻,西线敌人已向三八线逼近而我在东线无战机可寻时,我邓集团可以考虑放弃洪川、春川地区,将来再打。"这一电报,说明中央军委在毛主席1月28日发来电报后仅一个星期,就根据形势改变了原定设想,认识到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并同意必要时可考虑放弃三八线以南,显示出战略思想的高度灵活。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2月4日这一天,金日成来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就进行第四次战役问题进行了会商,两人共同认为,"经三次战役后,上下都产生轻敌思想,对敌人估计不足,以为敌人不可能这样快的向我反攻"。双方确定第四次战役的目的是"力争停止敌人前进,稳步打开战局,并从各方面加紧准备,仍作长期打算的方针"。彭德怀虽对邓华指挥的东线集团出击寄予希望,但是也估计到"假如主力出击受挫,则敌人可能大胆追击我们一下,形势可能暂时处于被动"。金日成也认为,不能轻敌,如果第四次战役不能按毛主席1月28日电报要求打到安东、大田地区,能守住汉江南岸一线阵地也很好。待空军和机场准备好后,能于5月进行总攻。

中央军委看到朝鲜战场上敌军正实施反扑,同时利用其优势的技术条件实行长期的消耗战,部队在前线难以做必要的休整补充,因此志愿军应采取轮番作战。2月7日,周恩来开始拟制中央军委关于轮番作战计划问题给志愿军和各军区的电报,决定编组三番作战部队,轮番作战,轮番休整。同日,毛主席对每番作战使用的部队提出了具体意见,并以军委名义批发了该电。这个电报指出:

  • (一)从目前朝鲜战场上正在进行的战役中,可以看出,敌人不被大部消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目前敌人的作战意图是,在站住阵地之后,经过休补,寻找机会,向前反攻,一方面可扩大其慢占地区,另方面不容我在前线作较长期的休整,同时,对朝鲜沿海的袭扰、运输线的轰炸,也正为配合这一意图。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 (二)为粉碎敌人之意图,坚持长期作战,以达大量消灭敌人,完全解决朝鲜问题之目的,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具体计划为:将现在朝鲜作战的九个军升个师作为第一番志愿军。将第十九兵团三个军,廿兵团两个军,二野第一批北调的三个军,及现在湘西剿匪的四十七军,共九个军廿七个师作为第二番志愿军。

当汉江南岸激战时,东线南朝鲜军的3个师和美2师一部已进至横城以北,形成突出态势。按照预定计划,2月11日晚,中朝军队6个军(志愿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及人民军第3、第5军团)以迂回穿插战术,向该敌发起攻击。在两天一夜的反击战斗中,共俘虏南朝鲜军7500人,美军500人,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虏南朝鲜军数量最多的一次战斗。

横城反击战胜利后,"联合国军"一度又出现了恐慌情绪,志愿军于2月13日乘胜向横城以西的砥平里发起攻击。守敌为美2师的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共6000人,构筑了坚固工事,还有20辆坦克。志愿军匆忙以野战进攻方式发起攻击,火炮和弹药均不足,经两天两夜激战仍然僵持不下。这时敌援兵乘坦克冲入砥平里,志愿军不仅弹药大都耗尽,各部队因缺粮多靠喝粥度日,因再战不利,便于2月16日从砥平里、原州一线北撤。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在砥平里战斗中,志愿军只是小受挫折后主动撤退,却暴露了自己的主要弱点。在砥平里战斗开始当天即2月13日,美国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举行会谈,归纳总结了战场形势,认为自己能在朝鲜站住脚,却也感到难以再向北进。会议总结说:"总的来说,现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已经得到巩固,尽管还会有一些拉锯战。至于领土控制,我们认为越过三八线并没有多少军事好处。任何向汉江以北的有限扩张都会使第8集团军有背水一战的感觉。我们甚至可以在不放弃水稻种植地区的基础上,从现在阵地向后退一点,可能会出现更好的解决。只要敌人力量没有大的削弱,以现有兵力我们很难有大的进展,而我们在朝地位也基本会保持现有状态。"

砥平里之战结束后,美国军方摸清了志愿军火力薄弱、攻坚力差和后勤供应困难、缺乏持久作战能力的底,便向北缓缓推进,遭到反击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一遇迂回穿插即慌忙后撤,而是敢于固守一点。后来美国陆军第8集团军军事历史科编写的该军简史中声称:"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往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南朝鲜的《韩国战争史》也曾吹嘘说:"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中共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鼓舞了全军的信心和希望,解除了美军决策当局对战局发展所抱的顾虑。这次胜利的意义可与英国第8军在阿拉曼取得的胜利相比拟,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砥平里战斗,美军吹嘘为第二仁川,志愿军确实也暴露了主要弱点

"联合国军"方面将砥平里一仗比作"转折点"和"第二仁川",自然有夸张吹嘘成分。可是美军战略战术确有所改变,美国政府首脑也更确定了在朝鲜打下去的决心。

志愿军自砥平里撤退的翌日,即2月17日,彭德怀正式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争取两个月时间,以集结兵力,改善交通运输,囤积作战物质,待引敌深入,置汉江于敌背后,待国内的战略预备队赶到后再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