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舅子没钱上哈佛服药自尽,杨振宁为何不帮忙:第二年才得诺奖

小舅子没钱上哈佛服药自尽,杨振宁为何不帮忙:第二年才得诺奖

弗里奇曾说过"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在不幸的考验中有些人涅槃重生,而有些人却没能抵挡住打击,在对抗中选择投降。

中餐馆的久别重逢

1949年,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学院工作。也许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一切都是偶然发生的。在同年圣诞节,杜致礼来到普林斯顿,看望还在读高中的弟弟杜志仁。那天姐弟二人来到当地一家中餐馆"茶园餐厅"喝下午茶。

就在那个下午,他们遇到了杨振宁和他的团队同伴。几年前在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杨振宁是西南联大的硕士研究生。他上了几个月的高中班的数学课。杜致礼对这位杨老师印象很深。所以一眼认她出了杨振宁。她立即和杨振宁打招呼,"杨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们很久没见面了。"

小舅子没钱上哈佛服药自尽,杨振宁为何不帮忙:第二年才得诺奖

杨振宁对这个小姑娘有点印象。毕竟过去了五年之久,杜致礼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如果她不打招呼,杨振宁或许就认不出她了。不过这时候他倒是想起来了。那时候他在美国也是独身一人。姐弟二人和杨振宁很快就聊起来了。杨振宁询问了杜志仁在美国留学的情况,也在和他们的交谈中了解了他们的家庭状况。

困难的军人家庭

原来杜致礼、杜志仁来自一个军人之家。他们有六个兄弟姐妹。他们的父亲是国民政府高级将领杜聿明。杜聿明曾经在黄埔军校,是抗战的将领,也是蒋先生的亲信。两年前,杜致礼只身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宋美龄为她安排的美国著名女子学院"卫斯里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可是不久他们父亲在淮海战役中不幸被俘虏。那时候他们还在上学,因此杜氏姐弟一家的生活处境变得非常困难。他们的父亲去世后,他们在台湾的家人只能过着最低生活水平的生活。而杜致礼则是家中长女。由于经济原因,为了节省开支,杜致礼转到了纽约圣文森学院。

小舅子没钱上哈佛服药自尽,杨振宁为何不帮忙:第二年才得诺奖

杨振宁十分同情杜致礼的遭遇。在这个孤立无援的国度,这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两个年轻人很快擦出了爱的火花。次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步入了结婚的殿堂。杨振宁的导师只是建议,在普林斯顿工作一年,积累经验后,立即回到芝加哥大学进行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然而,为了和杜致礼在一起,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呆了16年。

考上哈佛,学费成为难题

杜志仁从小品学兼优。即使家里很穷,他也从不停止努力学习。1953年,杜志仁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让他的姐姐和姐夫为他高兴。但上哈佛大学四年至少需要1万美元的学费,这对于杜家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以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哪里付得起!

渴望能够进入哈佛学习深造,不愿放过这次求学机会的但是杜志仁不得不向台湾银行申请贷款。在他的设想下,只要能够在哈佛坚持四年,他就能成为哈佛毕业生,到时候水涨船高,他也就能在美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来偿还贷款。

大三那年,眼看自己即将毕业,光明的未来刚刚有了苗头,这时候台湾银行突然终止了贷款。不管杜志仁怎么写申请,银行依旧拒绝了他的申请。这三年来,他总共欠了7000元。目前,他毕业至少还需要交3000元。

小舅子没钱上哈佛服药自尽,杨振宁为何不帮忙:第二年才得诺奖

杜志仁慌忙地写信给母亲曹秀清,请她为她想办法。杜志仁的父亲曾经是蒋先生的亲信,也许他会顾念旧情分,帮助杜家孩子。曹秀清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很着急。她立即写信给蒋先生,请求他的帮助。

然而,蒋先生却没有给出他们想要听到的答案。他说他只能拨款1000元,并且还要两年内分批支付,所以曹秀清最后只能拿到500元。这远远够不着学费的要求。对于杜志仁而言,他已经在哈佛待了三年,但是如果这学期交不起学费,他就得退学。无法从哈佛毕业那么之前贷款的钱怎么还?

求助无果最终自杀

自然,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向姐姐、姐夫求助。但是此时刚刚在美国买房的杨振宁夫妇,存款所剩无几,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不过他们还是答应杜致礼他们会想办法帮他还债。不过那时候的杜志仁已经没法坚持下去了,他感到前途一片灰暗

小舅子没钱上哈佛服药自尽,杨振宁为何不帮忙:第二年才得诺奖

他陷入了必须退学的纠结和痛苦中。杜志仁情绪低落,濒临崩溃。在他看来,他是家里的大哥,是弟弟妹妹今后的依靠,但是现在他却失去了前途,还背上了一身债务!杜志仁感觉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在接下来的某一天,意志消沉、颓废不已的杜志仁终于不堪重负,他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

杜致礼来弟弟家吃饭时,打开门后,她看到了弟弟冰冷的尸体。

夫妇二人的终身遗憾

这就是杨振宁的前妻弟杜志仁去世的原因。后来,有人批评杨振宁冷血无情。这位在诺贝尔奖得主,居然连自己妻子的弟弟都不帮助。回忆那段时间,杨振宁说,这一切实在非常的遗憾,那时候的他当时也有自己的困难,迫于无奈无法帮忙。

小舅子没钱上哈佛服药自尽,杨振宁为何不帮忙:第二年才得诺奖

后来,杨振宁事业成功时,有人翻开旧事重提,问他为什么这么冷淡无情?看到妻子的弟弟遇到这么惨重的打击他居然可以做到无动于衷。事实上,这一切都不是杨振宁想看到的。当时他并不富裕,而他获得诺贝尔奖恰恰就是在杜志仁去世后的第二年。

如果杜志仁能坚持一年,或许杨振宁就能帮助他度过这一难关。但遗憾的是,杜致礼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明天的来临,在面对看不见方向的未来,他决绝地放弃了生命。杜志仁去世时,才22岁。他才处于人生最好的年华,却早早地选择放弃生活,这也成为了杨振宁和杜致仪心中永远的痛。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