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爱情最美好的模样,莫过于两情相悦了吧。爱情是一朵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花,想要摘取它,需要足够的勇气。一段婚姻的结合可能会出于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共同理想,或者是真心相爱,大部分人在结婚后肯定都会希望能携手共度馀生。

只是婚姻在不同的年代里,表现形式也多有不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思想越来越开放,基于相爱而结缔婚姻的情侣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民国时期,这是一个新旧思想交融的特殊时期。

其中也产生了一些打破世俗偏见的爱情故事但是在这些故事背后,其实蕴藏着更多的"受困于封建礼教"的无奈的婚姻生活。哪怕有一些人已经接触到先进思想教育,却还是被传统习俗束缚住,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

其中,民国才女苏雪林的婚姻便成为那个时代的陪葬品。苏雪林与丈夫张宝龄结成夫妇的二十四年婚姻生活中,他俩从未同床共寝过,自然也没有圆房。但是在丈夫张宝龄逝世后,苏雪林却拒绝改嫁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两人是否完全没有感情,不然苏雪林为何执着选择不改嫁呢?直到苏雪林弥留之际,这个谜团才算解开!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1. 民国才女苏雪林年少"苦读",为出国留学接受家中安排的婚约

苏雪林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才女,与冰心、丁玲等人并称"民国五大才女"。她有着不俗的才能,可是在这背后却有着一段女性婚姻被身世摆布的悲惨命运。十九世纪末期,苏雪林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

这可以说是既幸运又可悲了。幸运的是,作为官宦之女,苏雪林吃喝不愁,家境优越。不幸的是,由于封建礼教的荼毒,她的家人们观念比较陈旧,尊崇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家人们的思想让苏雪林只能看着她的兄长们可以读书学习先进的思想教育,可以追求人生自由。而苏雪林的未来则早已被家人定位在相夫教子,遵从三从四德。因此,在苏雪林可以上学读书的年纪,她的父母和祖父母均不赞成她去念书,认为女子并不需要学会的才识。只是让她读一些《女诫》、《三字经》的旧书籍。

但是苏雪林不甘屈服于家庭长辈这样的安排,她想方设法的去阅读兄长们带回来的先进书籍,接收到新思想和新文化。抓住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苏雪林的少女青春就是在这样的"苦读"中度过的。诚然,苏雪林的这种行为,也使她变得博学多识,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那个时期的婚姻大多还停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的婚姻全由父母做主。在苏雪林正当十六岁的年纪里,父母便给她定下了与张宝龄的婚约。希望女儿今后可以在家相夫教子,以此好断绝苏雪林读书的念头。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苏雪林向往的生活,她还是渴望能够读书学习。

正如那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年轻的苏雪林也希望能够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想把自己困于柴米油盐,出嫁从夫的生活中。苏雪林渴望能够挣脱家庭束缚,获得自由,她想要求学深造。为此事,苏雪林不止一次的和家里人提起过,争执过,但家里人并不支持。

最终,家中长辈终于有所妥协,允许苏雪林到法国去留学。但这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苏雪林必须接受家中给她定下的与张宝龄的婚姻,与其交往。苏雪林为了能够出国求学,获得一定的自由,她妥协了。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2. 在母亲一再恳求下不得已完婚,婚后的两人各自打拼

苏雪林的未婚夫张宝龄,也是同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张宝龄的父亲是一个五金商人。在苏雪林于法国留学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张宝龄也在美国麻省理工攻读造船业。定亲之后的两人彼此也根本不熟悉,更别提什么感情。

但为了应对家中长辈,两人之间的交流便是互通书信。但是在书信中,苏雪林发现自己与张宝龄并不合适,两人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一个是追求浪漫幻想的文艺女青年,而另一个则是直男式的理工生。因此,两人的交谈也十分尴尬。苏雪林便萌生出了退婚的想法。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但是最终并没有成功。后来苏雪林的父亲病重,苏雪林不得已中断求学步伐选择回国。然而回国后不久,父亲还是因病重辞世了,她的母亲也因这件事备受打击,一下子沧桑不少。唯独牵挂的还有女儿苏雪林的婚事。这个时候的苏雪林早已不是那个青涩的十六七岁的少女了,已变成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了。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面对着年迈体弱的老母亲,苏雪林最终选择了再次妥协,和未婚夫张宝龄踏入婚姻的殿堂。婚后的两人生活也并不如意,没有什么改变。两人的性格差异巨大,矛盾也随之增加。因为没有感情,婚后的他们也各有自己的事业可以打拼,于是便分开居住。结婚的几年里他们从未共寝过。随后便是战争的爆发。

武汉会战爆发时,苏雪林正在武汉大学担任教授一职,随后跟随学校一起撤往四川乐山。此时苏雪林的丈夫张宝龄正在云南昆明的机械厂担任总工程师。直到后来某一天,张宝龄被返聘到苏雪林所在的武汉大学任教。许久未见的夫妇两人终于重逢。

常言道,小别胜新婚。本以为重逢这样的喜事能为两人带来一些生活的激情,但天不遂人愿。两人之间的感情还是十分平淡。时间并没有修复他俩之间的性格差异和裂缝。还是没有感情的两人各处一室,尽管一起吃饭,但是从来不同寝,还是各过各的生活,仿佛彼此只是同居的室友。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后,张宝龄选择回老家陪父母安度晚年,而苏雪林选择离开大陆前往香港生活。在这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直到丈夫张宝龄去世,没有了婚姻束缚的苏雪林原本可以继续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但是她却没有这么做。她没有改嫁,选择自己一个人生活,将所有的精力投入于自己的事业中去。

3. 弥留之际,解开谜题

民国才女苏雪林和张宝龄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尽管两人结婚二十四年,但是他们从未同寝过,很明显苏雪林对张宝龄没有任何的夫妻情愫在里面。那为什么在丈夫逝世后,苏雪林没有再改嫁追求自己的幸福呢。这不禁令人好奇!这仿佛成为了一个谜题困扰着许多人,直到二十世纪末尾,苏雪林弥留之际才谈论到自己的婚姻,揭露了谜底。

张宝龄和苏雪林两人没有任何的情感,且性格和思维方式均有差异。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真正令苏雪林无法忍受的是,她的丈夫张宝龄虽然出国留学过,接受了最先机的西方思想教育,但是骨子里却是个非常传统的东方男人。张宝龄心中理想的妻子就是一个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子。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与丈夫张宝龄迂腐的思想相反,苏雪林一生最期望的就是追求自由的生活,她独立要强,认为女子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这也正是两人关系如此冷淡的症结所在了。而苏雪林再不改嫁想必是对婚姻生活感到十分的失望,不愿再去追求新的感情了。因此在丈夫逝世后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作为新旧思想碰撞交融的牺牲品,张宝龄与苏雪林在各自打拼的事业领域里都是成功的,唯独婚姻的结合上令人感到十分的惋惜。这也是时代留下的烙印。

首先,每个人都渴望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爱情,并勇敢追逐它。苏雪林无疑是不幸的,她虽出生官宦之家却饱受封建思想摧残,被家中长辈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等迂腐的思想。为了能够求学深造,她没有要多选择的权利,只能屈从于家庭安排的婚约。面对与自己性格思想不合的未婚夫,她甚至都没有退婚的权利。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她与张宝龄的婚姻是那个时代下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婚姻,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们无疑是幸福的,更应该学会好好珍惜!

其次,对于苏雪林来说,再不改嫁的行为并非是对张宝龄有夫妻情分,相反透露的是她对这么多年名存实亡的婚姻心灰意冷,内心十分沉重不愿再追逐爱情的表现。与其费力的去再追逐和维系一段感情,倒不如自由自在的一个人生活,把心思都花在工作上,以此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选择。

最后,一段婚姻,如果两情相悦,那么携手共老是最美的画面,但是如果没有感情,其实一个人活得也可以很好。都说婚姻需要两个人有一定相同的地方,然后为了彼此而有所包容,有所改变,一起变得更好但是如果彼此都无法做出改变,那么及时止损才是最佳选择。或许平平淡淡的相处模式就是苏雪林与张宝龄相处最好的方式吧!

丈夫活着不愿同寝,丈夫死了拒不改嫁!民国才女苏雪林你图啥?

而且,我相信在连婚姻都无法自己做主的旧社会,和苏雪林和张宝龄的婚姻悲剧相似的例子并不是少数。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代社会为我们创造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相爱的人一起携手共度馀生!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