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全民炒面: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做炒面,总理都亲自动手

翻看中华民族的复兴史,每一篇都是艰苦的血泪史。小米加步枪,中国人打赢了抗战;炒面加步枪,中国人打跑了美国鬼子。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援朝战场上的"顶梁柱"——炒面。
刚放下枪又扛起炮
1949年,经过8年的抗战和4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终于在广大人民的期盼中成立了。国内一穷二白,国际上虎视眈眈,美国一直不停地找机会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在1950年,美国介入朝鲜半岛统一战争,不顾中方多次警告,于当年10月1日跨过北纬38度线,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当日,发出挑衅。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19日,平壤沦陷,美国甚至在中国固有领土和朝鲜半岛一直以来的分界线上,做起了文章。

这一举动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企图混淆视听,为入侵中国造势。战火,马上就要烧过鸭绿江了。
经过慎重考量和多次警告无效,中国政府做出"援朝"的重大决定,并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
1950年10月19日,在彭司令员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战场。英勇的中国军人,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人民的幸福,出发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直到正面交锋带起来以后,我方才真正感觉到两者间力量的悬殊到底有多大。先不说武器上的差距,就是后勤补给就成了一大问题。
有美国支援的南朝鲜方面,压缩饼干、行军罐头不能说无限制供应吧,起码也能够保证一个成年士兵一日的伙食所需。

再看看我们这边,国内战争刚刚结束,许多区域还处于待解放状态,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基本就是从零开始。
小兄弟北朝鲜,自己已经被打的找不着北了,能提供的军力粮草更是有限。再加上美军的疯狂轰炸,昼夜封锁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很快我方军士的口粮和副食品就无法等到及时供应了。
眼看着前方士兵就要吃不上饭了,李聚奎同志焦急万分,他是当时的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负责为前线的志愿军筹备粮草。
突然,他想起了在延安作战时在老乡家吃过的一种炒面,加工简单、食用方便,顶饿还不容易坏。于是,李聚奎先发动东北军区后勤部,凭着记忆加工了一批炒面,火速送往前线试用。试用结果令人满意,炒面样品被火速送上一线指挥部。

彭老总和几位副总看到炒面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批量生产,专供战场。于是,从东北地区开始,各单位日炒面任务不低于13.8万斤。
东北地区迅速掀起一股炒面的热潮,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为保证前方需要,日夜不停进行炒面。
1950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解决志愿军后勤保障问题的专题会议,总理专程从北京赶赴沈阳参加会议。
会议研究决定,要在一个月内,完成炒面和煮肉的定量任务,送往前线。这次会议,也被民间习惯性的称为"炒面煮肉"会议。
按照会议部署,根据城市大小和经济、人口水平,产粮大省黑龙江的大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承担了上百万斤的任务。
紧随其后的吉林省吉林、长春共计140万斤。剩下的由辽宁省鞍山、抚顺、本溪按比例分担。东北地区的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在保量的同时也不忘保质。

经过不断的实践,在当时仅有的条件下,炒面的成分包括高粱米、小麦、玉米、大豆、芝麻、花生,再加盐巴。
成品在保证斤量足够的前提下,要确保各种面粉炒熟、炒匀,按规定比例均匀混合起来,经过晾晒再包装。
全国人民都来炒面
总理从沈阳回到北京后,将"炒面煮肉"会议精神汇报中央,中央立即指示华北、中南等已经解放的地区,发动群众,加入炒面队伍。
于是这一年冬天,中华大地上自主自发的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炒面。家家户户把自家的余粮都拿了出来,男女老少一起动手,昼夜不停,家家户户做炒面。炒面特有的香味,在广袤的黄土地上飘散。

总理也在百忙中亲自炒面,因为右胳膊有战时留下的旧伤,总理炒面时只能用左手,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一个人的炒面任务。
在全国上下的齐心努力下,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第一批200多万公斤的炒面就送到了前线志愿军战士手中,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初期炒面的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以黄豆、大米为原料制作的炒面。虽然炒面能维系志愿军战士生命的最低需求,但由于营养过于单一,缺乏人体所必须的各种维生素,许多战士也因此营养不良。
据统计,整个援朝战争期间,国内运往前线部队干粮 6290 万斤,占全部粮食补给的17%,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炒面,基本解决了前线将士一日补给的最低需求。
就着山上的积雪吃炒面,带着中国人民苦中作乐、坚定不屈的精神,被定格在了历史画面中。军民鱼水情。

有人民做最坚强的后盾,靠着这仅有的一点补给,志愿军战士打退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是他们的努力和坚持,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这一战之后,美国人面对中国问题时再不敢轻举妄动,这些英勇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为祖国赢得了尊重,为民族赢得了未来。
历史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如今,我们可能不再需要炒面,但浴血奋战的精神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