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兰:项英遇难后成遗孀,因一份速记与张爱萍相恋,陈毅特批

张爱萍是一位著名的开国上将,他文韬武略,戎马一生,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还爱好摄影与文学,出版了诗词、书法、摄影选集。
在他传奇的一生中,有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那就是与他相濡以沫了61年的爱人伴侣李又兰。
李又兰本和项英喜结连理,可惜在新婚后不久,皖南事变便发生了,项英遭到了叛徒的杀害,而李又兰成为了遗孀。在这之后,她又认识了张爱萍,而与张爱萍的相识、相知与相爱,到后来相濡以沫了大半生,也十分不容易。
一、偶然的初遇
1938年初,时任值班参谋的张爱萍遇到了十几个浙江学生,他们强烈地要求要见周总理。问明来意后,考虑到周总理公务繁忙,张爱萍对这些学生说:"这事我也可以处理。"可谁知,这些学生偏要见周总理不可,着实让张爱萍头疼不已。最后,这些学生赖着不走,活生生等了一整天,到了深夜才见到周总理。

后来在延安,在一次闲谈中,张爱萍回忆起这件事,颇为无奈地向李又兰诉苦道:"真拿那些学生没办法!"李又兰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张爱萍感到十分困惑不解:"你笑什么?"
"我就是那些学生中的一个!"张爱萍愣神了一会儿后恍然大悟,随后又跟着李又兰一起开怀大笑了起来。这可真是"冤家路窄"!在毫无印象的情况下,两个人原来早就打过了照面。
二、因一份速记喜结良缘
1942年,在华中局召开的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已经是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和作为速记员的李又兰也出席了会议。
当时,张爱萍坐在台下,而李又兰坐在主席台侧的一张小桌子旁,前面放着一大把削好的铅笔。李又兰清秀的脸庞、端庄的仪态和伏案速记的认真态度吸引了张爱萍的注意,他后来回忆时"供认不讳"地说:"当时又兰在台上,我在台下,经常能看到她。我觉得这个女同志长得很秀气,人也聪慧、大方,很有风度,所以对她的印象很好。"

在会议上,刘少奇指定曾任三师九旅旅长的张爱萍来作九旅是如何从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化军队的报告。尽管问得突然,但张爱萍还是从容应对,将具体情况一五一十地陈述着。
在台下,张爱萍侃侃而谈,在台上,李又兰奋笔疾书,不知是因为缘分还是心灵感应,两个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李又兰找到张爱萍,递给他一份文稿,说道:"这是你昨天讲话的记录,请你审定,需要修订和补充的请写在旁边。"这份字体清秀、书写工整的文稿马上引起了张爱萍的注意。
这篇文稿不仅文采飞扬、整洁规范,全文没有一处标点的错误,而且将他所说的话全都完完整整地表达了下来,逻辑、语句都十分通顺。这正说明了李又兰的心细谨慎。
在那一刻,他就认为李又兰是个名不副实的军中才女。后来,他又发现李又兰不仅能说会道、文采斐然,还能将别人漫无边际的讲话整理成一篇逻辑严密、重点突出、文采奕奕的好文章。这让他对李又兰刮目相看,不仅"拜她为师",要和她学习速记,还对她进行了锲而不舍的热情追求。

而李又兰也被英俊儒雅的张爱萍吸引了。张爱萍文武双全,有时候发言不备文稿也能滔滔不绝,且为人儒雅,对自己关怀备至却又不逾矩,是真正的儒将风范。
随着对李又兰了解的加深,张爱萍常常心中暗想:"这是位有才华又很贤淑的女性,可以成为知音,也可以结为终生伴侣。"
而李又兰面对张爱萍的邀约,也一直欣然接受,同张爱萍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很随性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两个人在一起时,总能感受到时光的飞逝。在学习和接触的过程中,二人逐渐互相了解,越走越近。
有一次,李又兰生病,浑身发冷,头晕目眩,喝了一碗开水便睡下了。待她醒来一看,枕头边上放着一个纸包,纸包边一张纸条上写着:"这是驱寒解热药,望能按时服用,祝早日康复。"落款正是张爱萍。
这份关怀瞬间让李又兰心中淌过一股暖流,眼眶也不由得湿润了。恐怕,比驱寒解热药更管用的,便是这份无微不至的关心。

没过多久,张爱萍和李又兰的感情就不断升温,二人坠入了爱河。
三、陈毅亲自签字,成全姻缘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张爱萍和李又兰的感情也十分稳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对于他们的婚姻,许多人并不支持:主要是不支持李又兰再婚。他们认为,李又兰作为英雄烈士的遗孀,不该再次婚配嫁人,而是应该为壮烈牺牲的丈夫项英守寡尽孝,守住贞节。
然而,李又兰是独立的新时代女性,性格坚毅,不愿意被这种封建教条的思想所禁锢,更提倡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张爱萍又是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更不会在意李又兰之前的一顿婚姻。二人你情我愿,旁人便不好阻拦。不过,李又兰有一点十分坚持,那就是二人的婚姻必须要经过陈毅将军的同意。

没想到张爱萍很快就办妥了这件事。1942年傍晚,怀着陈毅的特批书,张爱萍将李又兰约了出来。到了一片树林旁,月光洒下了幽幽的清辉,为他们二人制造了一片朦胧安静的二人世界。张爱萍趁着这浪漫的氛围开了口:"我们结婚吧!陈军长在我的结婚报告书上批了同意,还送了我一支派克笔作为贺礼呢!"

看着批示书上陈毅工工整整的签名,李又兰既激动又惊喜,欣喜地同意了张爱萍的求婚,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第二天,李又兰在那支派克笔上用针小心翼翼地刻了一个"萍"字,仔细地挂在了张爱萍的衣兜上。
四、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好景不长,在乱世之下,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夫妻二人总是以国事为重,聚少离多。张爱萍常年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李又兰就在后方照料家庭,不让张爱萍操心。

在婚后不到半年,张爱萍和李又兰就因一次"反扫荡"而相隔两地。当时怀着身孕的李又兰独自避到宁波老家,生下孩子抚养。
丈夫在前线生死未卜,杳无音讯,而孩子却已经出生,李又兰心里百感交集,可却深知自己必须坚强起来,担起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在乱世中,他们曾定下约定:一、孩子出生后,由李又兰来承担抚养孩子的重任,绝不以家庭的事务来掣肘张爱萍在前线带兵杀敌、驱寇兴邦;二、一定要以正直自立、好学、有所作为作为孩子成长的目标和教育的重点;三、夫妻俩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孩子采取溺爱的行为。

在乱世中,他们也互相牵挂:有一次李又兰在给张爱萍洗衣服时,在他上衣口袋的记事本中发现一行字:"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请通知我的爱妻李又兰……"后面又跟着李又兰娘家的详细地址。李又兰看着记事本出神,想到即使是在生死关头,张爱萍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眼泪情不自禁地便从眼角滑落下来。
又有一次,张爱萍头部受重伤的消息传来,李又兰感觉如雷轰顶,连忙赶到前线丈夫的身边,亲自护送他到后方医院进行治疗。
从苏北到胶东,从烟台再跨海到大连,一路上舟车劳顿、艰难险阻。不顾路途的遥远,李又兰既要照顾受伤的爱人,又要照顾不满周岁的二儿子张胜。
无论晓行夜宿或夜行晓宿,她总要守护在爱人的担架旁;若是困极了,就在老乡的长板凳上躺一会儿。她又怕自己休息时幼小的儿子乱爬被磕着碰着,就用带子一头系住儿子的脚脖儿,一头系在凳腿上,若是孩子爬远了或有其他情况,就会把她惊醒。每每看到这种情况,张爱萍总是心里充满了心疼与内疚,觉得亏欠李又兰太多。
俗语说,"患难见真情",正是有了这样共患难的交情,二人都深知对方的真心,相濡以沫地陪伴着对方走了六十多年。张爱萍是出了名的"将军摄影师",曾在戎马倥偬之际用一台在高邮战斗中缴获的蔡司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瞬间,在这台相机中,出现最多的面孔便是自己的爱人李又兰,也足以见得二人的情比金坚。

你若能做到不离不弃,我便能做到生死相依。这样的羁绊是牢固的,是长久的,也是坚不可摧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相隔多远的距离,他们的心始终都近在咫尺,连在一起。也正是无数这样美好的羁绊,在战乱的炮弹中开出了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