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之子刘源:绝望中找生路,化身军中反腐先锋,58岁授上将

"挫折"是每个人一生皆会遇到的,而区别在于,有的人从低谷重新爬回了顶峰,有的人却永远倒在了泥潭里。
刘源的父亲很出名,是华夏昔日第二号人物刘少奇,父亲的"倒台"给刘源及其兄姐带来了严重影响。
一夜之间,他从天之骄子沦为了人人躲避、批判的对象,但他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凭借坚韧心性,硬是在"绝境"中找到了一条"生路"。
最终,刘源遵循父亲曾经的教诲,成为了一名对国忠诚、为民服务的"反腐先锋"。那么,属于刘源的故事是什么?

01,因父亲而生的变故:"你竟然活下来了"
1951年的早春,刘源降生于北京城。他是家里最小的男孩,上面有6个兄姐,大哥和大姐均已参加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二姐、二哥正在读书,三哥、三姐同他年龄相仿。
不久,他又有了2个妹妹。热闹的家庭环境带给刘源一种奇妙的成长体验。一方面,自小有手足陪伴的他没有品尝过寂寞的滋味,另一方面,人多即意味着家庭负担重。
他们的母亲王光美品性方正,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家中经济状况困难,她就让孩子们轮流穿哥哥姐姐的衣服,从不给哪个孩子优待。
7岁那年,刘源进入学校开始读书。他和兄姐一样,离家住校、生活自理。因正巧碰上"饥荒期",父亲又没有给他们特别补贴,所以年纪小小的刘源便常常和妹妹们在学校饿肚子,一点儿"高干子弟"的风光也没有。

周末回家,最吵闹的场景当属吃饭,大大小小的孩子全部围坐在餐桌前,等着父亲单独用空盘子夹些饭菜,并埋头吃完离开后,再如同一窝蜂似的冲上去疯抢。
偶尔,中南海的叔叔伯伯会满足小刘源对军营的向往,送他刀枪玩具,让他一尝"打仗"的乐趣。
对那时的刘源来说,生活的烦恼大抵就是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长大,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愿望。他并不知道,一场"风暴"即将席卷他的家庭。
1964年,刘源考入北京四中。他争取到父亲的同意,在暑假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体验和锻炼。一连3年,刘源凭着自己的努力,晋升"上等兵",获取"五好战士"和"特等射手"的荣誉。
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首当其冲受到负面影响的便是刘源的父亲。次年元旦当天,刘家居所的院墙上被贴满了各种批判标语。

同年7、8月,16岁的刘源亲眼目睹了他们对父母的批判和摧残。9月,一辆吉普车强行带走了王光美,刘源和2个妹妹同样被塞上一辆卡车,送出了中南海。
转年,无惧未知世界的刘源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学校"上山下乡"的活动。同年12月底,顶着天寒地冻的他,和小伙伴们一起乘上了前往山西白坊村的火车。
那是一座环境相对不错的村落,但初到目的地的刘源和小伙伴们只能吃国家供应的食物。他们人数多,胃口大,根本填不饱肚子。
夜晚饿得不行,就悄悄潜入食堂炸油条,村支书知道了,心疼知青们的遭遇,全当没有看见,放过了他们。
刘源住在名叫王尚的村民家中,由于父亲是刘少奇,村民皆不敢和他说话,他也不在乎,只一个劲儿埋头苦读、沉默劳动。

但批判的人群不肯放过他,常常当着他的面谩骂他的父亲。正值血气方刚年纪的刘源渐渐被触怒,抄起一把火钳,朝着逼迫他和父亲划清界限的大队干部们高喊:"你们要是不想让我活,我也不会让你们活!出来一个,捅一个!"
大家全被他的样子镇住,半晌才有人出声,是白坊村的村支书,他对大队干部说:"这娃子,平日干活勤奋,也不惹事,要不今天先让他回去?"
大队干部默然点头,村支书赶紧给刘源使眼色,催促他快走。刘源转身跑到小树林,再也忍不住悲伤痛苦的泪水。
等村民和刘源熟悉了,便渐渐喜欢上这个"家世特别"的小伙子。他干活尽心,不懂就问,抓粪、耩田、拔割,农民做什么,他做什么,从不抱怨和嫌弃。
再加上刘源时常热心帮助村民,更让村民对他亲近不已。刘源是知青中最穷的一个,他一年回北京2次。

先向李先念报到,领取1块钱,再分别探望嫂嫂和2个小妹。他不知道爸妈的情况,只听说长兄在包头"卧轨自尽",昔日热闹幸福的家庭就这样分散天涯,再无重聚的机会。
回白坊村时,嫂嫂在刘源的兜里塞上一条烟,让他分给村民,那是刘源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礼物。后来,刘源每次外出打工,就会装上三两盒好烟,递给众人。
1969年,刘源向大队讨要边补存未果,偷偷跑到新乡刘庄打听父亲下落,又被山阴县来人带走,关了2个月,才让他重回村子。
村子生产队的会计边文见刘源可怜,悄悄给他写了一张鼓励的小纸条,刘源感激万分,摘抄上面的字句,寄给妹妹们,希望妹妹们也能收获精神支持。
可惜信件被查收,边文遭审查、批判。不过心性善良的他没有迁怒刘源,一如既往偷偷对刘源伸出援手,让刘源非常感动。

后来的刘源说:"正是农村7年,让我真正见识到了善良淳朴的村民,也因他们,才令我能保持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和生存态度,继续活下去。"
1972年的夏天,一直心系父母的刘源在村民帮助下,爬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他和姐妹3人在永安里会合,联合写了一封请见爸妈的申请信。
当年8月,毛主席亲自批示:父已死,可见母亲。随后,刘源带着姐姐和2个妹妹第一次踏入秦城监狱探望妈妈。
神情麻木、体态老迈的王光美对许久未见的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是:"真没想到,你们竟都活了下来。"
02,重新成为高干子弟:"我要回到农村去"
1975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刘源得以离开白坊村。临行前一夜,他特地拜访了边文。边文送给刘源一本宋庆龄赠予自己的日记本。告别边文,刘源又趁着夜色,最后一次帮村里的老人们挑满水缸、清扫院子。

全体村民送别刘源离开这座曾带给他"希望"的村落。回到北京,他进入一家起重机厂当学工。
不久,刘源受到"天安门事件"牵连,再度成为清查对象。幸而他的工友和师父不约而同地保护了他,让他逃过一劫。
2年后,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的刘源认真阅读相关规则,报名了考试。但由于他的"特殊出身",厂组织以"最好25岁以下"为由退回了他的报名表。
刘源很生气,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言明:不能因他的父母和出身就不让他考试。大约半个月后,刘源收到回复,他可以参加高考了。
1978年,刘源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成为历史系新生。次年,他的母亲出狱。1980年,他的父亲被平反,刘源由此重新变回"高干子弟"。
身份上的变化,让刘源很不适应,他说:"以前同学都和我平等相处,等我父亲平反了,他们反而开始在意我的家世,我说点儿什么反对意见,他们就认为我在狂……"

对此,刘源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重新回到农村去"。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赢得人民对他的信任。
1982年,刘源告别母亲,孤身一人去往河南新乡七里营当了地位最末的副主任。他一如既往放下身段,深入群众中,和百姓一起劳作。次年,在全体县常委的支持下,刘源当选副县长。1984年,33岁的刘源成为新乡县县长。
两年后,刘源再度升职为郑州副市长。37岁那年,在并非候选人的情况下,他被人民代表直接提名,当选河南副省长。
在他的领导下,河南省各项改革迅速推进,4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建立多座大型电厂和当时全国最大的超高压变电站等诸多工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2年,刘源调任武警水电部政委,实现了自己幼年的梦想。

03,化身军中反腐先锋:"我自问坦荡无愧"
众所周知,武警水电部队一贯有"中国最苦部队"的外号,但刘源丝毫不怕,他率领将士们上高山、下海岛,深入边疆、建造三峡,硬是让这支队伍获得了"金奖铁军"和"世界屋脊水电铁军"的美誉。
在部队里,刘源依旧没有半分"上级架子",听说战士们喜欢看喜剧小品,他亲自联系话剧团来慰问演出,并特别提醒一定要安排有趣的节目。
去边疆考察,无论地点多远,只要有一位战士在,刘源必定会赶过去同他说几句话;偶然在大漠中遇到将士墓碑,他急忙让司机停车,亲自采野花拜祭……
刘源用他的行动,向人们证实了他的端正品行和优良作风,同时也令他"吸粉"无数。
2000年,刘源获武警中将警衔。2002年,他调至解放军总后勤部。不久,军队开始第十次裁军,上级派遣刘源负责总后系统4所院校。

因军队的福利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离开,所以这个任务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可刘源没有轻言放弃,他亲自上阵耐心劝说众人,争取把方方面面全部照顾到,终于圆满完成此项工作。
交接仪式上,他一脸严肃对广东省长叮嘱:"你可一定要好好对待'我的女儿'啊!"
3年后,刘源调至军科院工作。甫一上任,他便开始着手处理经费欠缺、研究资料稀少、干部住宿紧张等问题,并想尽办法发挥学院里那些资深研究员的作用。
他的眼界宽、能力强,不仅给专家们找到适合的位置,让他们与各大媒体、单位建立往来关系,而且在学院局域网开设了一个推荐佳作的栏目,同官兵们有了交流思想的渠道。
由于他推荐的文章日益增多,院校政治部索性全部汇编成册、印刷发行,在官兵间引发一阵抢看风潮。

2009年,58岁的刘源晋升上将。2年后他重回解放军总后勤部担任政委。与此同时,谷俊山的贪腐问题渐渐暴露,此人仗着背后有人,无比猖狂。
时任总后部长的廖锡龙耳闻此事,无比震怒,说:"我打过仗,不怕死,还能畏惧一个贪官?"
正巧在旁的刘源当即应道:"我虽不曾上战场,可也算'死'过几次!就算丢了乌纱帽,我也一定要处置了这个贪官!"
当年年底,参加中共军事委员会议的刘源当众揭露了某高级军官建造的"将军府",并直白谈起军中腐败问题。
他说:"当下总后系统内腐败十分严重,且随处可见,已严重威胁到中共和解放军的生死存亡,我就是死,也不会停止与腐败的斗争!"
坐在台下的军官们心知肚明,知道刘源要"动"谷俊山了。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源的目标不仅仅是表面的"喽啰"谷俊山,还有躲藏在谷俊山背后的徐才厚和郭伯雄。

次年春节刚刚过去,谷俊山落马的消息传出。紧接着,郭伯雄与徐才厚也倒了。这场由刘源掀起的反腐风暴席卷军队,成就了他"反腐先锋"的美名。
有人说,其实凭着刘源的家世和地位,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始终谨记父亲等长辈教诲的他眼里无法容下半点儿沙砾,率先朝着军内腐败宣战,为军中反腐撕开了一道突破口。
纵观刘源迄今为止的人生,会发现他的心性非常坚韧,父亲"倒台"、双亲入狱,家庭一夜间分崩离析,年少的他没有因变故而消沉,反倒努力在困境中博出一条"出路"。
待到一切好转,他依然未忘初心,坚持学习、坚持上进,一步一步朝着曾经梦想而奋斗。
哪怕后来身居高位,刘源仍旧秉承昔日父亲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诲,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严于律己,敢说敢当,从不把家世和地位当作挥霍资本。他确实是一位值得世人敬重的好榜样。
刘源,男,汉族,1951年2月生于北京,籍贯湖南宁乡。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学首都师范大)历史学专业。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之子。——来自头条百科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