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揭秘:想起洁如前事,只觉痛恨不堪几乎晕厥,是何事?

今人观历史,总喜欢窥探所谓真相,尤其关于“爱恨情仇”的纠缠,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猜测。
众所周知,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后人能从其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1925年的6月28日,他记录下这样一段话:6点起床,忽然想起洁如前事,只觉痛恨不堪,几乎晕厥……
原因是他去接前任夫人陈洁如未果,生出暴戾情绪,使他劝诫自己不能再忍耐到如此地步。
蒋介石没有明说究竟是什么样的前事让他出现这般巨大的心理变化,想来应是他和陈洁如不能与外人道的私事。
那么问题来了,陈洁如是谁?缘何要在她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前任夫人”?她和蒋介石之间发生过什么?

01,爱与恋:扑朔迷离的爱情和婚姻
陈洁如出生于1905年,乳名叫阿凤,从小和父母居住在上海,家境算不上豪富,却也衣食无忧。
她的父亲是一名商人,以售卖手工艺品为生。她的母亲来自苏州,对陈洁如的教育相当严格,很早便提醒她不能随意相信男人。
12岁时,陈洁如被父母送入上海女子中学读书,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叫朱逸民的女子。此人年长陈洁如5岁,非常照顾她。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朱逸民就被迫嫁给了巨富张静江为续弦,直接升级成5个孩子的继母。陈洁如为朱逸民的遭遇伤心不已,可她没有办法帮助朱逸民逃脱悲苦命运,只得常常去张宅探望朱逸民。

某天,正值人生低谷的蒋介石陪伴孙中山探访张静江,恰巧碰见陈洁如。13岁的女孩,样貌清秀、举止谦和,一下子俘获了蒋介石的心。
他等在张家门口,拦住陈洁如,询问她的详细住所。心有不安的陈洁如眨眨眼,突然脑中灵光一闪,给了蒋介石一个假地址。
32岁的已婚男人无数次徘徊在那个假地址附近,期待与佳人重逢,可他又怎会如愿?于是慢慢察觉不对劲的蒋介石又施展特殊方法,找到了陈洁如真正的住处,开始追求陈洁如。
年纪尚小的陈洁如果然在男人强硬“攻势”下心软了,同意与蒋介石约会。谁知,心怀不轨的老男人把她带到一家旅店,见势不妙的陈洁如当即破门而出,再不愿搭理蒋介石。
蒋介石不肯放弃陈洁如,他想尽办法又把陈洁如约了出来。这一回,他老老实实向陈洁如坦白自己的情况,并对陈洁如许诺:“我会用我的鲜血来为你书写一份永不违背的爱情誓言。”

陈洁如被他的“决绝”和“疯狂”吓住,急忙制止蒋介石掏刀的举动,答应了他的追求。陈洁如的父母得知此事,十分抗拒女儿和蒋介石的来往。
1921年,陈洁如的父亲因心脏病猝死,陈家家境渐渐走向破败。蒋介石趁虚而入,说服张静江夫妇出面替他向陈母求亲,成功与陈洁如订下婚约。
次日,蒋介石和陈洁如在一家甜品店约会,他对陈洁如说:“阿凤是你的乳名,不适合外人称呼,我为你取了一个新名字,叫洁如,意在纯洁无瑕,我自觉很适合你,你喜欢吗?”
陈洁如低头思考了片刻,点头应下,自此这个由蒋介石亲自取的名字便跟随了她整整一生。
世人常说,陈洁如应是蒋介石一生挚爱。可让人非常不解的是,倘若陈洁如确实是蒋介石的“真爱”,那他又怎会给陈洁如一段真假难辨的婚礼?
陈洁如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1921年的12月5日,她和蒋介石在上海举办了婚礼,证婚人即是张静江。

但奇怪的是,蒋介石的日记从没有记叙他和陈洁如的婚礼,甚至所谓“结婚”当天,蒋介石都不在上海,而是在老家照顾他生病的妾室姚冶诚。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陈洁如在1921年以后,确实是以蒋介石夫人的身份在外活动。蒋介石和李宗仁的拜帖上,写了“妻陈洁如”字样。
东征北伐时,陈洁如和宋庆龄曾分别以“蒋夫人”和“孙夫人”的名义犒劳将士。同时,蒋介石向自己的家人介绍了陈洁如,并把照顾蒋经国的重任交到了陈洁如的手上。
1924年,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一直没有孩子的陈洁如从广州医院抱回了一个华侨家属不想要的女孩,蒋介石给女孩起了个小名叫“陪陪”,大名则唤“瑶光”。
彼时独享“蒋夫人”风光的陈洁如并不知晓,她的婚姻危机早已“蓄势待发”。

02,孤与思:孑然一身的后来与旧情
蒋介石和宋美龄相识在1922年,他瞒着陈洁如追求宋美龄许久。1926年,在宋霭龄的要求下,蒋介石以参加宴席为名暗中安排了陈洁如和宋美龄见面,当时的陈洁如不知道眼前的贵小姐有着“取代她”的心思。
1927年8月,抵不住宋家强势的蒋介石正式向陈洁如摊牌,他告诉陈洁如,自己为了争取西方支持,要和宋美龄结婚。
忽闻真相的陈洁如当即震惊至失语。蒋介石继续游说陈洁如,请她暂时出国留学5年,并许诺:他一定会在5年内和陈洁如恢复婚约,倘若违誓,则让他的南京政府彻底粉碎。如果他20年都未能实现此诺,便永远放逐中国以外,无法重回故土。
自知不能扭转蒋介石决定的陈洁如无奈选择“相信”蒋介石,听从他的安排,孤身前往美国。
不少后人以此为证,说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约彻头彻尾乃一场政治联姻,他的真爱是陈洁如。

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如蒋介石真爱陈洁如,他又怎会才和陈洁如建立婚姻关系,便开始追求宋美龄?由此可见,花心老男人的“甜言蜜语”不足信!
当月19日,陈洁如乖乖登上轮船。行至日本,当地的报纸还刊登了“蒋夫人赴美”的报道。不料,短短数日后,一条有关蒋介石家事的声明就通过无线广播传入陈洁如的耳中。
蒋介石说:“我已和原配毛氏解除婚约,其馀两氏,则本就同我没有婚约,现亦与我脱离关系……”
原来,在蒋介石的心中,他们的婚约从未作数……再度遭到“真相”打击的陈洁如几度寻死,均被旁人拦下。她到美国后,摆脱掉纠缠不放的记者,拿着杜月笙赠予她的巨款开始新的生活。
陈洁如用5年时间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学会了英文和园艺。1933年,依旧单身的陈洁如重回上海,继续安静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陈洁如经顾祝同的安排抵达重庆,住到了蒋介石的附近。传言说,那时的蒋介石常常和陈洁如在松林坡私会,两人旧情复燃,十分甜蜜。
不久,宋美龄从孔令伟口中听闻此事,趁着蒋介石外出之际,私下去了陈洁如住处。刚一见面,难掩心中怒火的贵夫人便给了陈洁如一巴掌,开始哭诉自己的不幸。
陈洁如反驳:“当初明明是你插足我和他,你才是第三者……”
宋美龄神色大变,孔令伟立刻掏出枪支,指着陈洁如道:“姨妈何必与她啰嗦,我直接送她去见阎王吧。”
宋美龄急忙制止孔令伟,叹道:“她不能死在重庆。”
随后,孔令伟命人大肆破坏了陈洁如的住所,与宋美龄扬长而去。蒋介石回来后,同宋美龄大吵一架,被宋美龄用花瓶砸破了脑袋。而陈洁如则重归寂静,再未出现于人前。
抗战胜利,陈洁如告别蒋介石,孤身返回上海。

20世纪60年代初,一心想要收复台湾的周总理找到陈洁如,请她移居香港,设法和台湾建立沟通。陈洁如接受任务,通过唐士煊把自己在香港的消息传至台湾。
得此情报的蒋经国马上秘密赴港见了陈洁如一面。他不谈国事,只竭尽所能照料陈洁如生活。后来,有人依照陈洁如遗产数量,推测出蒋介石亦曾暗中派人到香港资助陈洁如。
然而,即便蒋介石确实难忘陈洁如,他和陈洁如也再无“破镜重圆”的可能。而陈洁如,似乎同样没有放下和蒋介石的旧情,至死保持单身。
03,是与非:一本回忆录竟牵扯诸多
1964年3月左右,美国纽约一家出版社向外透露,蒋介石的前任夫人陈洁如打算发表一篇记录她和蒋介石往事的英文回忆录。

台湾外交部门获悉此事,立刻知会驻美官员江易生务必出面阻止。可咨询了美国律师的江易生却告诉台湾外交部门“美国出版自由,即便打官司,赢得几率也不大”。
台湾外交部门只得把这件事告诉蒋经国。蒋经国又上报蒋介石,父子二人暗中调查,发现陈洁如早在1年前就已开始书写回忆录,并于当年1月同美国商人希尔签署了一份授权委托书,拜托此人4个月内出版这份书稿。
未想希尔遗失初稿后销声匿迹,无奈且不甘心的陈洁如寻求唐德刚帮忙,从不参与政治斗争的唐德刚拒绝了她。
最终,陈洁如与一对广东兄弟完成交易,让两人代笔书写回忆录。曾为蒋介石家庭教师,又遭其遗弃的两兄弟实则无比憎恶蒋介石。
他们借着陈洁如的口吻,杜撰了很多抹黑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内容,严重影响了蒋介石的声誉,促使原本打算“置之不理”的蒋介石无奈采纳陈立夫等人建议,派人到香港与陈洁如面谈。

从陈立夫保管的历史资料中可知,蒋介石付给陈洁如大笔金钱,换得陈洁如“再不出书”的保证。
1971年正月,到陈洁如家拜年的黄锦龄和管国华夫妇久摁门铃未得回应,急忙拜托与陈瑶光交好的周安琪来开门,发现陈洁如横卧地上,已故去许久。
在周总理的关照下,陈瑶光赴港处理母亲后事,可陈洁如究竟因何而死,又是在什么时候逝世却因周黄等人不敢报警而成为永远的谜题。
据说,陈洁如在离世前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多年以来为蒋介石的名声忍辱负重,从未任人利用。
4年后,蒋介石病故于台北,应了昔年对陈洁如的承诺,至死未归故土。
本来,蒋陈二人之事该到此完结,不料陈洁如那本回忆录在她离开人世后二十馀载重见天日,引发一系列是非争议。
1992年,台湾一本叫作《传纪文学》的杂志突然开始刊登陈洁如回忆录,编辑自称,这份稿件是他在一年前收到的,寄信人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只知从南洋寄出。

同时,投稿者表示他已复印3份稿件,分别交给英美某大学和南半球一大学图书馆收藏,原稿则留存在他的手中。
本来他不想发表,可随着年岁增加,愈加担心外国人会胡乱翻译,于是索性再印刷一份寄到台湾,毕竟这份回忆录所记叙的内容,除却陈洁如私事,还有蒋介石和民国名人、苏俄顾问之间的往事,是一本可以称为“改写民国历史的书”。
果然,回忆录一经连载,马上引来海内外学者和台湾政坛的关注、热议。有人坚信其中内容全部属实,是隐藏多年的秘辛;有人斥责陈洁如胡说,说这本书完全不值得一看。
同年,一位名叫郑会欣的香港文人接受张宪文与易劳逸两位教授的委托,给陈瑶光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同意出版陈洁如回忆录。
陈瑶光的次子陈晓人代替母亲联系郑会欣,告诉他,台湾连载的陈洁如回忆录与他们母子无关,也从未征求过陈瑶光同意,且从内容来看,叙述风格基本不符合陈洁如本人说话习惯。

他说,唯有郑会欣等人能够确定那份回忆录出自陈洁如之手,他和母亲才愿意再谈出版问题。
无功而返的郑会欣将情况告知两位教授后,再未关注此事。
次年4月,他收到陈晓人约见邀请,可惜由于工作繁忙,郑会欣没能及时回复,由此错失和陈晓人再见的机会。
随着陈瑶光和陈晓人相继离世,有关陈洁如回忆录的出版真相成为了永远得不到答案的谜题,其中所讲内容真假难辨,常常引来学术界探讨。
纵观陈洁如的一生,很难让人不去猜测,她是不是一生皆对蒋介石难以忘怀?因为自从离开蒋介石后,她一直保持单身,又与蒋介石秘密往来,写下了记叙她和蒋介石往事的回忆录。若非深情,她何必如此?
但就像陈洁如的死亡真相一样,是不是旧情难忘,世上也只陈洁如一人知晓。
往事随风而散,陈洁如的死、陈洁如回忆录的出版真相全部化作历史尘埃,永埋地下。
陈洁如(1905—1971),祖籍宁波,出身小商人之家,自幼居住上海。经过蒋介石的追求,二人结合,也曾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