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如果不上孟良崮,74师会否被全歼,换成你是上山还是转进
张灵甫如果不上孟良崮,74师会否被全歼,如果换成你是上山还是转进

孟良崮战役是华东战局的关键节点,此战结束后整个华东战区的敌我态势彻底转变。
关于孟良崮战役74师被全歼,许多人的看法是说张灵甫过于自大和狂妄,导致其贪功冒进,最后被包围后歼灭。
但是我们要正视一点,就是张灵甫既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不是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马谡。
张灵甫是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战争史有着很深厚的研究。由于深深地感到在国家动荡中,学生的软弱无力,于是他愤然弃笔从戎,加入了部队。1926年,张灵甫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的学员,北大历史系兼黄埔四期的张灵甫可谓是文武双全。

黄埔四期毕业后,张灵甫进入国民革命军21军担任排长,北伐结束后积功升为团长。
1937年八月,日军开始全面入侵中国,时任74军51师153旅305团团长的张灵甫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尤其是在武汉会战中,张灵甫率部奇袭日军后路,与日军鏖战五昼夜,彻底封死了日军106师团的退路,终于将该师团打的几乎全军覆灭。
此后的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张灵甫均率部参加,并且表现不俗。常德会战时张灵甫与51师携手将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13军团大部歼灭。

可以说张灵甫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人,他的战争经验非常的丰富。这样的军人是不会犯狂妄自大、轻敌冒进的错误的。
1946年,74军成为整编74师共3万馀人。此时的整编74师兵强马壮,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首,配备了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其战斗力之强悍,首屈一指。
在内战之初,74师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屡战屡胜,使得粟裕撤到山东,被迫放弃了两淮地区的根据地。随后张灵甫率领74师一路进攻,攻下涟水后全军进驻到了鲁南山区。

进入山区后,张灵甫看到了自己部队的不足,因为全是重装备部队,不适合进行山区战斗,张灵甫一度曾经对毛森抱怨说:“山区之地不适合我军进行战斗,部队展不开,重型装备无法发挥应有的用处。”
然而军令如山,汤恩伯在5月11日下达了对坦埠的进攻命令。当74师挺进到战斗区域的时候,为74师担当左右两翼掩护的25师与83却没有按照命令与74师齐头并进,失去两翼掩护的74师成了孤军。

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粟裕果断的下达了包围并歼灭74师的命令。作为战争经验无比丰富的张灵甫很快就发现了华东野战军的目的,虽然此时解放军已经对74师有了合围之势,但是25师与83师距离74的距离都不到10公里,凭借74师的战斗力和战斗经验,张灵甫只需要率部向左右两方进行转进,与其中一支部队汇合,就能解除掉被围歼的危险。但是张灵甫出于对74军的战斗力的信任以及周边的形式,大胆的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将计就计、中心开花。以自己的74师为诱饵拖住粟裕兵团,给周围国民党的40万大军创造一个围歼华东野战军的机会。
而当时74军所在的地形中孟良崮作为一个制高点,可以很好的发挥74师的重武器威力。并紧急给蒋介石发了电文,认为自己可以在孟良崮最少固守两天,将粟裕所部兵团牵制在孟良崮周围,而后与华东野战军进行一场正面战争,以期一举解决华东野战军主力。

蒋介石收到电文后欣喜若狂,他即刻回电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又严令周围的10个整编师立刻驰援张灵甫,意图内外夹击,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与孟良崮地区。
但是,无论是张灵甫还是蒋介石,都算到了开头,没有算到结尾,没有想到自己会摊上了一批猪队友。在增援的过程中磨磨蹭蹭,以至于张灵甫不光是做到了自己坚守两天的承诺,甚至是超过了坚守时间的一半。直至第三日才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华北野战军全歼。
孟良崮一战结束后,粟裕将军曾在后来明确的指出:“张灵甫文武双全,百战名将,孤军深入这种错误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是因为其所谋甚大,欲一战而竟全功。”

是役,华东野战军出动总兵力27万,与74师激战三昼夜,虽然全歼74师32000馀人,但是华野也付出了1.2万馀人的重大伤亡。张灵甫坚守孟良崮意图牵制并反围歼华东野战军的战术可以说是很正确的,但是正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不能齐心协力,致使张灵甫饮恨孟良崮,在等待救援未果之下饮弹自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张灵甫作为一个战斗经验异常丰富的职业军人,将自己的指挥能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但是他本人在性格上也是有弱点的,而这个弱点决定了他在孟良崮被全歼时必然的结果。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中在嘉定之战,他身先士卒带领敢死队死战不退,南京保卫战中利用夜战夺回阵地,武汉会战中提出了奇袭敌后,并亲自带部队狙击了日军五昼夜,几乎全歼日军。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张灵甫的作风比较强硬,而平生又好奇袭,兵行险招。如果在孟良崮一战中,他积极向左右两方转进,不仅能够保存74军不被歼灭,而且有可能会改变整个孟良崮地区的战争态势。但是正是因为他既强硬又好兵行险招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决定在孟良崮固守待援,想要一战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最终导致自己兵败身死。

有人说张灵甫和马谡是一个类型的,都是狂妄自大,纸上谈兵。这话我不赞同,首先马谡在守街亭之前根本没有亲自带兵打过仗,所以虽然熟读兵法,但是却是纸上谈兵,没有经历过实战的考验。
张灵甫却是真正的从底层战场上一路凭借军功升上来的,用粟裕将军的话说就是百战名将。所以张灵甫和马谡不在一个层面上,而张灵甫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决策错误,这一点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固守两天以上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属于知己知彼的智将。

他之所以失败是在于知己知彼而不知国民党内部的腐化和矛盾。所以,他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国民党各军之间的黑手上了!
各位看官,如果你是张灵甫,指挥孟良崮战役。你会选择固守待援,中心开花,还是会选择左右迂回,与友军汇合以避免被全军围歼?
本文由老吕说文化历史编写,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