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宝贝从一出生就伴随我们,祖宗留下的宝贝,却很少有人注意

我们的祖先给中国人留下了一样无与伦比的宝贝,所有的中国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拥有它。然而,很多中国人却几乎没有注意过它,这个宝贝就是每一个人的姓名。
为了区分人类的每一个个体,让人类能够有序的交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姓名。说到姓名,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解释一下。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名可以根据很多东西去选择,无论是风林火山还是八卦五行,都可以用来做名。但是“姓”就不一样了。

在中国人的眼里,“姓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它代表了不同的家族,不同的血脉关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认知。每一个“姓氏”的传承都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一个家族传承的根本。中国人对于“姓氏”出身是非常重视的。
尤其是很多在战乱时期为了躲避家族覆灭的家族,常常举族改变姓氏,或者是隐姓埋名。随着这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重视,很多曾经改“姓氏”的人们也在追本溯源,想要找到自己祖先们曾经的姓氏。
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它既代表着中国文明的根源,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来历。但是,有谁知道,“姓”和“氏”各自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记载,姓和氏不是同时出现的,姓的出现要比"氏"的出现早得多。从“姓”字的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姓是一个会意字,其结构为女生成姓。也就是说,女人生下孩子后,孩子要和母亲一个姓。
人类皆是由母亲所生,而母亲则代表着生生不息,代表着人类的繁衍,因此生下来的孩子都要跟随母亲的姓。历史专家们在对“姓”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姓”在母系社会就出现了,而在所有古老的姓氏中,专家们发现,很多的姓都是由女字旁组成的字。如姬、姜、妫、姒等等。

在母系社会,“姓”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同一个母亲所生的所有的孩子都是跟母亲一个姓。这是因为在木系社会时期,多数的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这个特征在现在动物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比较。
一些古老的姓氏中,不难发现,有很多都是有“女”这个偏旁部首的,比如:姬、姜、姚、妘等等,这是因为:在最初的社会中,血缘关系的确定,是由女性来决定的。而且,在母系社会中,多数情况下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但是一个姓的孩子多了,往往无法区分谁是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区分出来每一个孩子,于是“名”就诞生了。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来的地区已经不能够维持生活,每个家族不得不逐渐迁徙到更远的地方去生活。他们开枝散叶,以姓为单位逐渐地建立起不同的聚居区。这些分散出去的子孙,“姓”还是同一个。但是为了区分各个聚居地,开始人为的划分出自己的分支,这个时候“氏”也就应运而生了。为了区别出自己的分支,分散出去的家族就采用“氏”,来区别自己和其他同姓。
“姓”是一个家族的族人共同的称号,而“氏”则代表了这个家族的不同支脉。这样的方法使得很多家族更便于管理,也更容易兴盛。“氏”的产生,开始从“母系社会”向“氏族社会”过渡。这个时候,开始了实行“族外婚”,家族们开始规定同一个氏族之间的男女是不能结婚生子的。

到了周朝以后,姓氏的制度已经完善了,甚至国家也有法律规定“礼不娶同姓”。同时这一时期对于“姓”和“氏”的区别也越来越严格。先秦时期,男子开始用“氏”做自己的名字,而女子则用“姓”做名字,氏同姓不同的人可以结婚,姓同氏不同则不可以结婚。
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的区分逐渐开始缩小了。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以后,六国流亡的贵族们为了躲避追杀,不断的开始改换自己的姓氏,到了后来姓氏变得越来越模糊,最后被合二为一了。
我们所看到的百家姓,本身其实并没有这么多的姓,但是由于历朝历代斗争的失败者,在流亡的时候为了躲避追杀,不得不将自己的姓氏加以改变。比干的儿子为了避祸,将自己原来的姓“子”改成了“孙”。司马迁的儿子则是在马上加上两点水,改姓“冯”。

甚至有很多的姓氏为了避讳统治者的谐音而被迫改名换姓。当然大部分改姓的人都是为了避祸的无奈之举。近年来很多的姓氏都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的祖先,毕竟中国人对祖宗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寻找自己的姓氏的根源,想要认祖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