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叶剑英: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1935年9月9日,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开会,译电员悄声进来,将一份电报交给了叶剑英。叶剑英随手打开阅看,不禁大吃一惊,惊出一身冷汗。这是总政委张国焘发给新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的密电,指示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分裂和危害党中央。
早在两个多月前召开的两河口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北上的方针。可是张国焘不但指示左路军按兵不动,而且执意南下,一再向中央发难。随右路军行动的陈昌浩,对北上一事无动于衷,只听张国焘安排。毛泽东等人几次三番劝导、催促,始终不见转机。如今,张国焘是准备公然背弃中央决定,分裂党和红军了。

叶剑英内心十分着急,表面上仍不动声色。他看了看正讲到兴头上的陈昌浩,若无其事地把电报装到口袋里,装作继续认真听讲的样子。过了一会儿趁大家不注意,他悄悄走出会场,飞奔去找毛泽东,亲自把电报交到后者手里。
毛泽东看了电报,判断局势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地步。他掏出一截铅笔,迅速把电报内容记到卷烟纸上,准备立刻找其他同志商议。

既然已把消息顺利传达给党中央,叶剑英稍稍宽了心。他担心被人发现自己私挟密电外出,引起怀疑误了大事,赶紧跑回会场。会还没开完,陈昌浩还在滔滔不绝地演讲。叶剑英长舒一口气,面色平静地坐回到原来的位置,心仍忍不住怦怦直跳。
党中央当机立断决定率部队即刻北上。临走前,张闻天、秦邦宪特意找到叶剑英,劝他说:"老叶,你要走啊,这里危险。"叶剑英知道他们说的是实情,但他从大局出发,想了想回答道:"我不能走,如果我一走,恐怕大家都走不了啦。"更何况,他舍不得丢下军委直属队,无论如何也想把这支队伍带出来,为革命多保存一点力量。

直属队有那么多人,怎样才能把大家都带走呢?叶剑英寻思良久,忽然一拍大腿:"有了!就用电报做文章!"
他找到总指挥徐向前请示道:"总政委来电要南下,我们应该积极准备。首先是粮食准备。先发通知给各个直属队,让他们自己找地方打粮食去。"徐向前说:"好啊!"
叶剑英很快起草了一个通知。上面写着,今天晚上两点锺,各伙食单位出发打粮食。通知写好拿给陈昌浩看,后者认为很对,就该先准备粮食,让叶剑英马上去布置。

叶剑英立即找直属队的领导同志开会。他简明扼要地说:"现在情况很紧急,中央已经走了,咱们凌晨两点也走。记住,以打粮的名义。"叶剑英领着大家对好表,又郑重叮嘱道:"整整两点,早一分锺晚一分锺都不行。务必严格守时,绝对保密。"
安排好一切,叶剑英早早地回到喇嘛庙休息。他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心里惦记着当晚的行动,没有一点困意。几个小时过去了,借着屋里的马灯发出的昏暗光亮,叶剑英看了看表,凌晨1点45分。他迅速起身披上大衣,悄悄地从床底下的小藤箱里取出一张地图,轻手轻脚地向屋外走去。
叶剑英先去找了总政治部秘书长萧向荣,把地图郑重交到他手里,交待道:"这可是要命的东西,全军就一份,千万要保管好!"这时,距离2点还有5分锺。

叶剑英说:"咱们走吧。"一摸身上,没带手枪,转身要回去拿。萧向荣急了:"不能,危险!""不要紧,我是公开出来的,检查去打粮的队伍。你们快走,不要等我。"叶剑英轻声催促道。
他只身返回喇嘛庙,马灯依然闪着微光。叶剑英取了手枪,再次走出屋门,并故意装作四处巡视的样子,问门口的哨兵:"看到打粮的队伍没有?时间到了,他们都出发了吗?"离开哨兵视线后,他片刻不停地上路了。为了不被人发觉,叶剑英不敢骑马,只牵着一匹没有配鞍的骡子。夜色幽暗,山路坎坷,20多里路足足走了6个小时,但他根本没觉得累,一心只想快点找到组织、找到党中央。

东方的天空,渐渐露出鱼肚白,叶剑英终于赶上了大部队。看到所有人都安然无恙,他才算彻底放下心来,激动得忘记了长途跋涉的疲惫。
两天后,部队抵达俄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为了挽救同志,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要求其立即北上。但是,张国焘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南下后另立"中央",反党篡军的野心暴露无遗。

在中共中央率领下,北上红军继续前进,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顺利会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叶剑英大胆果敢、小心谨慎、忠心耿耿、机智勇敢,关键时刻立下了大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念念不忘这件事,多次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还曾经摸着自己的脑壳风趣地说:"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