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孟良崮战役予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顿挫了其猖狂进攻,逼使其暂时转入了守势。但是,蒋介石仍未放弃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方针,继续在第一线调整部署,调集了9个整编师、25个旅,在莱芜至蒙阴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准备发动新的进攻。5月8日,中央军委致电华东野战军,提出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进击冀鲁豫、豫皖苏,进而进击中原的战略计划,要求华东野战军6月10日前集合主力(27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的机会,以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出击。5月22日,毛主席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指示华东野战军:"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的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个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出击之日,即是全面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前委于5月底在坡庄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着重指出,敌整编第七十四师被歼后,山东的战局已开始改变,但必须戒骄戒躁,彻底粉碎敌人正在酝酿的新的大举进攻,为转入即将到来的反攻创造条件。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这时,蒋介石公然起用了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召开多次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的方针。国民党军以三四个整编师,重叠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方阵,增配山地作战的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点囤积大批军需物资,企图迫使华野主力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6月19日,华野将上述情况报告中央军委。中央军委于6月22日复电指示: 据悉蒋以东北危急,令杜聿明坚守两月,俟山东解决即空运东北等情况。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打主要敌人或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

6月25日,国民党军开始东犯,28日晨已进至鲁中地区的鲁村、南麻、大张庄、朴里庄一线,企图求歼华野主力。由于国民党军队队形密集,无论是寻歼侧翼之敌或直取中央之敌都缺乏必要的条件。为避免无胜利把握的作战,华野打算以第六纵队向临(沂)蒙(阴)公路出击,以第四纵队奔袭费县,破坏国民党军的后方补给线,以第七纵队佯攻汤头,迫使敌分兵回援,主力集结在沂水、东里店一线待机歼敌。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正当这一作战部署经中央军委批准即将付诸实施之时,中央军委又发来了新的指示,命令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向敌人进攻。陈毅立即亲自主持召开华野前委会议,对中央军委的命令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刘邓大军即将渡黄河南下出击鲁西南,全国战局将有重大变化,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陈毅号召大家,要以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好中央军委的命令。遂决定改变坚持内线作战的部署,坚决执行中央军委新的指示: 由陈士榘、唐亮率第三、第八、第十三纵队向鲁西挺进;由叶飞、陶勇率第一、第四两个纵队向鲁南出击;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第二、第六、第七、第九计四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在沂水地区待机出动。

这一部署于6月30日上报中央军委,同时命令各部队于7月1日执行。中央军委于7月2日电复,认为"布置甚好"。并指出:"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通道,如动作过缓,则来不及。"

事实上,在此次前委会会议之前,陈、粟商讨如何贯彻中央军委新指示时,两人的意见分歧是很大的。但是,前委会通过的决定,任何人都应该,也必须坚决执行。

这就是华东野战军战史上1947年的"七月分兵"。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对于战局的新变化,华野主要领导人,没有把整个战局好转和当前敌情仍然十分严重联系起来,综合地进行分析。认为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已经被粉碎,留在鲁中山区的敌人势必相继西撤。因此,在作战部署上也着重于截断敌人的退路。后来发现蒋军并未撤退,再行调整部署,转移兵力攻击敌人,又为大雨阻隔于沂河、弥河两岸。而蒋军则利用控制了桥梁与渡口的有利条件,集结于南麻、临朐两地,并且迅速地构筑了数以千计的子母堡工事。由于对当面敌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对分兵以后出现的许多新变化注重不够,又急于配合刘邓大军作战,急于打像解放战争初期如苏中战役那样的大胜仗,因而发生了轻敌急躁情绪,致使7月分兵后的几仗,均未打好,打成了消耗仗。

七月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1947年7月,是粟裕终生难忘的一个月,是粟裕的作战思路难以实施也无法实施的一个月,自然也是痛心疾首的一个月。

1947年7月,向西挺进的陈(士榘)唐(亮)兵团,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代价是大的,三、八、十纵等各部平均减员超过两千人,打成了消耗仗。

中路,是最主要的一路,即由陈、粟、谭直接指挥的一路,打了几仗,均取胜,但得失相当,也打成了消耗仗。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向鲁南进击的叶(飞)陶(勇)兵团,任务完成得最为出色,付出的代价也最大。他们每夺一城,都打得极为惨烈!各纵队伤亡都超过半数,其中数第四纵队第十师最为惨烈,5000多人的兵力,完成任务后尚馀1600人,减员达70%。

胜利之后,他们没有开庆功会,只开了追悼会。陶勇在致悼词时,居然泣不成声,于是,台上台下,数万将士,放声大哭,哭声震天!

对"七月分兵"应该如何评价,甚至对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应该如何评价,那是历史学家的事。事实上,当时华野部队中,有人对"七月分兵"的决策产生过疑问。他们说:"七月分兵,是否太仓促了?如果在内线再坚持两个月,避开7、8月的雨季,经过充分准备再出击,是不是更好一些?"作战参谋金冶也曾私下问过粟裕。

粟裕回答:"如果我们将眼光局限于山东,在内线坚持几个月,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当时山东还有五十多个县在我们手中,而且连成一片,胶东、渤海、滨海三个地区还可以回旋,在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但是,刘邓大军在6月底将南渡黄河,中央军委明确指示我们,必须以战斗行动来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当然,策应刘邓大军南渡,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在7月初,能集中兵力打一个像孟良崮那样的大仗,将敌人牵制在鲁中,对刘邓大军的配合将是有力的。无奈当时难以肯定数日内必定有战机出现,而刘邓大军按中央军委规定的日期出动,我们不能以作战行动作有力配合,对大局是不利的。这就是我们立即坚决执行分兵出击指示的主要原因。"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客观地说,七月分兵,外线出击,调动与扯散了敌人,打乱了敌人维持对山东"重点进攻"的部署,就战略上而言,当然是胜利的。然而,几仗均未打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打成了消耗仗,而且代价较大,无疑也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7月30日,部队在转移中,陈、粟、谭联名发电报给张云逸、饶漱石、黎玉(黎玉(1906—1986)原名李兴唐,山西崞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山东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副书记,华东军区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委委员兼秘书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市政建设委员会主任。)并报中共中央和刘伯承、邓小平:"我们接连几仗未打好,待检讨后,详细具报。"

8月初,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益都地区,陈毅、粟裕、谭震林在一起商议如何总结"七月分兵"的经验教训,向中央写报告。陈、谭提议由粟裕起草初步总结的电报稿。初稿完成后,在审阅、讨论时产生了分歧。粟裕在战略和战术指导上作了初步总结,他认为,孟良崮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因而对山东战局过分乐观;又由于盲目乐观,而导致轻敌;对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维持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的严峻性认识不足;由于轻敌,碰到困难时便出现急躁情绪。在战术指导上,对敌情了解不够。敌人对过去的失败作了认真总结,如在山地作战,配备了相应的专业工兵,在工兵指导、配合下,敌军能在很短时间内,构筑出数以千计子母堡,母堡子堡间互相沟通,火力配备也很合理。而我们却应变不够。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谭震林认为,战略指导上没有问题,领导决心也没错。问题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

陈毅同意与支持谭震林的意见,要求粟裕把两种意见综合起来,再写一稿。

粟裕无奈,只能集中精力,冥思苦想,深挖"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及其根源。同时,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军委发了一份请求处分的电报,全文如下:

中央军委并华东局:

自五月下旬以来,时逾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至整个作战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

粟裕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八月四日午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粟裕请求处分的检讨电,上上下下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首先,中央军委收到粟裕请求处分的电报后,立即转发给了华东局饶漱石与华野陈毅,征询他们对粟裕电报的意见。

很快,华东局答复粟裕并上报中央军委的电报来了:

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五月以前那样(取得)伟大胜利,却已给敌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较大,主观上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胜利,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华东局答复粟裕的电报中,还提供了刚刚收到的、由延安总部提供的全军歼敌数字:

自1946年7月初至1947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敌正规军46个整编师,其中华东歼敌29个,占63%;全军毙俘敌将军121名,其中华东毙俘65名,占53%;这其中含中将10名,华东占7名,还不包括俘后又潜逃的王铁汉;全军一次歼敌2万以上的大战役8 个,华东占6个。

华东局还将给粟裕的复电和歼敌统计数字,下发给各党政机关,要求各级干部向粟裕同志学习,掀起拥军新高潮。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此外,张云逸、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领导,均以个人名义向粟裕表示了关心与支持。

中央军委给粟裕的复电说:"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随即,陈毅也发出了给中央和华东局的电报:"我认为我们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的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陈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

孟良崮之后华野接连受挫,粟裕主动请求处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

毛主席看了陈毅的电报,非常高兴,他并不认为华野打了败仗,更不认为应该处分粟裕。于是,他很快就亲自电复陈毅:"所见甚是,完全同意",并说:"七月几仗虽减员较大,并未妨碍战略任务,目前整个形势是有利的。"

接着,毛主席把陈毅来电与自己的复电均转发给了粟裕与饶漱石。

这就是"七月分兵"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