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前段时间,电影《八佰》的上映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如今,满目疮痍的四行仓库仍矗立在苏州河边,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论结果如何,淞沪会战都是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抵抗日军的经典战役。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标志两国之间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后,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中日双方共有约100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死伤4万馀人,中国军队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在淞沪会战中英勇牺牲的将领中,第67军中将军长吴克仁算是比较悲情的一位。

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尽管败局已定,但中国军队仍坚守上海。急于速战速决的日本,将军事重点由华北转向华中与华东。为此,日军成立了"华中方面军",将"上海派遣军"与刚组建的第10军纳入战斗序列,实施登陆作战。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一、日军强攻,紧急增援坚守三日

此时,国民党方面决定撤出上海,转移到外围抗击日军。但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调解,命令上海守军再坚持一段时间。11月5日,日本第10军以杭州湾为进军方向,登陆金山卫,然后溯黄浦江而上,抢占松江。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急令第67军军长吴克仁前往增援。

吴克仁,字静山,吉林宁安人,东北军将领。1915年,他考人保定军校炮兵科,毕业后他先加入皖系军队,后又转入奉军。1925年,吴克仁赴日本学习炮兵。回国后,他任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队长、东北炮兵第18团团长。

1933年,吴克仁任第67军第117师副师长,参加长城抗战。次年,他晋升为师长。1936年,吴克仁任第67军副军长、军长。1937年抗战爆发,他率部先后在华北的津浦线、平汉线一带作战。10月,吴克仁部奉命调往上海,编入第3战区的右翼军。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吴克仁的第67军是东北军中的主力,属于张学良的嫡系部队。西安事变之后,第67军缩编为两个师,不到两万人。日军登陆金山卫时,此地只有第28军陶广部的少数兵力。他们与敌人激战于天马山、凤凰山等地,损失惨烈。日军的登陆等于是在淞沪战场的后方,又制造了一个战场。这让中国守军措手不及。

松江又名华亭,在上海的西南,是上海的发祥之地。19世纪之前,它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松江距离金山仅60里,王公玙是当地的专员兼保安司令。

吴克仁接到的命令是协同郭汝栋的第43军及松江的保安部队,死守县城三日。王公玙手下的部队不多,第43军又是一支几百人的残军,所以吴克仁部担起守城的主要责任。

11月6日,吴克仁率第67军火速赶到松江。军情紧急,他来不及喘口气就作出部署。他的面前是日军的3个师团,近10万军队。吴克仁了解敌情后,命第108师张文清部守城西,第107师金奎壁部出城东南下击敌。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第107师出发后,迎战日军第6师团的先头部队。他们一战而消灭五六百人,迫使敌人后撤。但第107师也有多位旅长、团长和营长伤亡。

11月7日,日军第6师团的主力开到。第107师拼死作战,抵抗日军凶猛的炮火。但终因不敌,全师战败。日军进而兵至苏州河西岸。第108师开出城外后,日军的一个旅团已接近松江县城。师部遂令第322旅占领松江至石湖荡一线以阻击敌人。

第322旅下令全体急行军。在三十号桥附近,他们与敌人遭遇。旅长刘启文捐躯。敌军突进到松江城西关大桥,第324旅与其展开激战。11月7日,日军已到黄埔江对岸。随后,他们以火力掩护,出动船只欲强行登陆。对岸的第107师向敌人开火,渡河的日军当场被击毙几百人。江面上升起的硝烟直冲云天,敌人的尸体乱七八糟地浮在水上,舰船被全部击沉。

11月8日,战况更加激烈。日军由得胜港以西渡过黄浦江。第108师在李塔涯与其激战3个小时,终于击退敌人。然而日军的3000人的后续部队又扑过来。战斗进行到午后,第108师伤亡极大。师部命预备队前去增援,日军的援兵也同时来到。第107师则在金鹤浜、得胜港一线大战敌军,师参谋长邓玉琢战死。日军迂回到第108师的后方,第324旅虽伤亡惨重,仍死守西关不退。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傍晚时分,敌人又派来了援军,并加强了攻势。松江城的东、南、西三面均被敌人包围,战局已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

二、情势危急,力排众议拒不撤退

吴克仁亲自出城督战。尽管他的任务是只守三天,但他这个人有个特点,不论任务大小,他一律坚决完成。他来到城外,眼前的黄浦江已变得面目全非。这条养育了无数上海儿女的母亲河,被敌人践踏得狼藉一片。吴克仁非常痛心,更使他痛苦的是三日后,他就要撤出松江。这个上海文化的摇篮,势必会落在日军肮脏的手里。

吴克仁不理解的是,这场仗越往下打,部队越往后退。后退固然能保存战斗力,可是这些丢掉的地区就白白地拱手送给敌人吗?还有千千万万生活在这里的的人民,谁来保护他们呢?没有阻挡住日军的侵略已是先输一棋,如此地打法,又是败上加败。这岂不是太窝囊了吗!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已是入夜时分。还不到12点,有些将领便嚷嚷起来:"时间到了!该撤了!""妈的,都要撤了,还让守这个小小的破城。老子不干了!"吴克仁的心里猛地一紧,他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第43军军长郭汝栋来找吴克仁:"吴军长,你看部队该撤了吧。""淞云!"吴克仁严肃地叫道,"你怎么也按捺不住了。不到12点就不能算是守三天,这是军人的职责。亏你还是同盟会的老会员呢!"郭汝栋面有愧色,点头称是。

吴克仁一直坚守到次日凌晨,这时他下令突围。吴克仁让郭汝栋率第43军先撤,郭汝栋急了:"这可不行!静山,要走一起走。你落在后面会有危险的。""听我的吧,你们先走!"吴克仁对他敬了个军礼,一转身回指挥部了。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三、不辱使命,取义成仁反遭污蔑

第43军撤离后,吴克仁率第67军和王公玙出北门,向东南方向急进。出了松江,吴克仁看见大批撤下来的军队因日军截击,纷纷拥堵在公路上,秩序极为混乱。随行的参谋建议他走小路,吴克仁拒绝了。他带着部队一路前行。途中,吴克仁部又被日军的阵地所阻挡。他指挥部队击败敌人,继续行军。

下午,吴克仁率部抵达白鹤港,准备越苏州河去往昆山。但河面上的桥已荡然无存,日军先动了手脚。军情不容贻误,吴克仁当即命令部队潜水渡河。正在这时,敌人的战机飞来,一支日军也在不远处逼近。吴克仁却像往常一样镇定,毫无慌乱畏惧的神态,其大将之风可见一斑。

落日已洒尽它的余晖,天色渐渐暗下了。部队即将渡河完毕,吴克仁也将要下水。突然,敌人出现在眼前。他们张牙舞爪,挥动着手里的武器。吴克仁对参谋长吴桐岗说:"你先走,让我对付鬼子!""不行!"吴桐岗急了"要死死在一起!"两人与日军奋勇作战,一连杀退几十个日军。这时,"嗖"的一声,吴克仁扑倒在地。吴桐岗大叫:"军长!"他瞪着血红的双眼,又连续杀了几个日本兵,终于他也倒下了。

淞沪会战,国军军长以身殉国,不是嫡系遭污蔑,50年后追认烈士

吴克仁将军牺牲时,年方43岁。他与佟麟阁、赵登禹一样同为抗战初期献身的高级将领,也是东北军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但是,因为吴克仁身为张学良的部下,国民党政府竟不承认他的英勇事迹,第67军番号也被撤销。吴克仁的殉国被歪曲成下落不明,甚至还有人污蔑他投降叛国。

历史的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王公珣是事件的亲历者,经他澄清,最终洗去了添加在吴克仁身上的污泥浊水。198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吴克仁为革命烈士,还英雄以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