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1950年6月上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入大城市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毛主席在会上特意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四面出击"!除了棘手的经济问题,在全会上,中共中央在军事上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便是要解决两项最重要的任务——"进军西藏"和"台湾战役"。

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便形象地比喻说:"我们解决了头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脚下的问题。"那就是摆脱了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却还立足于极度贫弱的经济基础上。旧中国留下的一个烂摊子,此刻只能由执政的共产党人来重建。这个人口居世界第一的偌大国家,1949年的钢产量不过15万吨,做钉子还不够,如与欧美国家相比不及其人均的几百分之一。这一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居于世界第26位,还比不上比利时、葡萄牙这样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全国5.7亿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其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古代,一半人又处于半饥饿之中。

在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里还流窜着数十万国民党残军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土匪武装,艰巨的剿匪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十几个省内仍然是到处枪声未停。人民解放军近一半部队在剿匪,其馀也大都转入农业生产。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就在中国急需处理内部问题的时候,6月25日,东邻内战的炮声突然响起,两天后美国又宣布出兵朝鲜并侵占台湾。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中共中央、毛主席经过反复的考虑,最后终于作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决策:出兵抗美援朝!

中国并不想同美国打仗,然而这一仗又不能不打,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美之间的一场军事较量不可避免。这场较量出现在朝鲜也许是偶然,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却可能是必然……

1940年秋天,中共中央还处在延安的山沟沟里,眼前面对的是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和正准备掀起反共高潮的国民党。但在杨家岭窑洞中的毛主席却已经将他的深邃的目光投向对日作战之后,并投向了万里之外的太平洋彼岸——

此刻,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阶段,中国单独抗击着日本。而不想涉入欧亚战事的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政府政界还占主导地位,白宫还未准备参加太平洋战事,仍允许向日本输出支撑其战争机器的废钢铁和石油。虽然神州大地上正有百万日军在蹂躏,美国军事力量却在大洋彼岸(仅在上海、天津的租界中驻有少数象征性的看守兵且准备撤退),中共中央领导人特别是毛主席对美国的担心却已经开始超过日本。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中国人将美国视为侵略者,这早在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便已认定。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始,就确定了要驱逐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势力。不过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改变了"左"倾路线时那种"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政策,宣布在国际上要联合英、美一同反对日本。这年夏天,毛主席在陕北的窑洞中同新结交的朋友、美国记者斯诺阔论国际形势时,就表示"美国政府要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将同中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不过对中国革命者来说,此时的对外表态自然带有某种策略性质,联合英美只是利用次要的敌人来反对主要的敌人,这与当时提出的"联蒋抗日"属于同一性质。至于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力量同目前想作为国际统一战线对象的美国会有何种关系,此时还无暇考虑。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英国、法国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国际上也有一些人预测尚未参战的美国、苏联迟早会卷入,毛主席也开始仔细思考未来的世界战略格局,并联想到中美关系。此时,这位政治敏感性很强的领袖,就已经预感到日后美国将会对中国发生最大的外部影响,而且中美两国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小,成为敌人的可能性大……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1940年10月25日,毛主席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电中,就分析了下一步的国际形势是——"还须假定这种情况,即美国海军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海军,日本投降美国,日本陆军退出中国,美国把中国的英美派从财政上军事上武装起来,中国由日本殖民地变为美国殖民地,国共合作变为大规模内战,最黑暗莫过如此。"毛主席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英美派",正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

毛主席写这封电报的时候,距离日本偷袭珍珠港还有一年多,狂妄的东洋鬼子们大多认为能在未来能打败美国,山本五十六之流还在海图室里谋划着如何击败美军太平洋舰队。此刻,毛主席却不仅预见到还未爆发的太平洋战争的结局,还预见到日本投降后美国将会帮助和武装"中国的英美派"——这便是蒋介石集团。

在美日开战前就料定美军会"打败日本海军,日本投降美国",同时认为国民党统治的中国会有可能"变为美国殖民地",后人不能不佩服毛主席的这一远见。毛主席能有此预见,恰恰是根据他强调的"物质第一"的基本原理,从美国当时就超强于世的经济实力出发。当时延安虽是位于闭塞的西北高原千沟万壑中的窑洞之城,连电灯都没有,毛主席最关心的却是报道世界各地动态的电讯,注意研究各国的军事实力以及支撑着战争机器的经济实力。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当时被人称为"金融帝国主义"的美国,在二次大战前其军队规模并不大,只保持在25万人左右,远少于世界其他大国,而经济实力却早己居全球之冠。从1880年起,美国的工农业产值便跃居世界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过横财后,虽经30年代的大萧条,194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仍在全球占三分之一,相当于同期日本的10倍,科技也居领先地位。一旦转入战时状态,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线马上会滚动出世界上最多的坦克、飞机,商轮船坞上也会下水无数战舰。日本军部那些骄狂的光头武士们不愿承认的事实,却已深入毛主席的脑海。

这时在毛主席眼中,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已比近在眼前的日本更危险。虽然这一险情还在潜伏在时间尚不可测的今后,毛主席却认为这会是"最黑暗莫过如此"的形势!

  • 这一心理准备,决定了毛主席日后绝不会钻进美国特使赫尔利设下的"口袋",坚决不肯走放下武器、交出军队走议会选举的国际通行道路,而与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进行决战。
  • 这一心理基础,决定了毛主席需要与虽有怨言却毕竟支持中国革命的斯大林结盟,新中国成立后走"一边倒"的道路也势在必行。
  • 这一心理因素,同样也预示着新中国成立后会可能同美国有一场武力较量,在朝鲜开战虽带有偶然性,却在某种程度上又属必然!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1944年毛主席一度称美军为"战友",将其军事观察组当成延安最受欢迎的客人,枣园和新华社也由美军的发电机供电;

美国特使赫尔利到延安,许诺给八路军"几百架飞机的东西",以此为诱饵要共产党将军队交国民党和美国指挥。遭到拒绝后,美军到头来给八路军的援助只有一副望远镜;

毛主席起初想像南斯拉夫的铁托那样获得美国军援,同美国打过半年交道后,认定其采取的是"恶毒政策",转而警惕其像英军登陆希腊那样镇压共产党……

1941年12月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很快证实了毛主席的预见。偷袭珍珠港后的日军一度取得暂时的海空优势,然而美国产值高于日本10倍的工业机器一旦投入战时运作,便如同魔杖一挥,迅速变为庞大的军事力量——美国1.4亿人口经过动员,军队很快膨胀为1200万人,军舰吨位由战前的170万吨扩大为1300万吨,作战飞机年产10万架……"武士道"的拼杀,终于抵不住这种庞大的机械化的物质力量。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进入1944年以后,美军的反攻力量已经接近中国东海外的第一岛链,而陈纳德指挥的第14航空队也早已进驻国民党统治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几十个飞行基地,重庆的街头也经常可见美国兵开着吉普车穿行。虽然战争还未结束,战后的美国如何对待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已成为毛主席最关心的问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偷袭造成了惨重损失和举国激愤,美国完全抛弃了过去不愿深涉亚洲事务的孤立主义,并作为罗斯福所称的"二线球员"上场对法西斯作战。中国此时成为美国对日作战的盟国,不过那个实力举世超强的盟友却从不将衰弱的战略伙伴放在平等地位,甚至屡屡越俎代庖,拿着满洲权益(中国东北)在背后同苏联作交易。面对美国对华政策包含有支持中国抗战和企图在战后控制中国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曾着眼于其积极的一面,努力争取过同美国在对日作战中合作并得到帮助,不过富有战略眼光的毛主席一直注意到其消极的一面并始终抱有警惕。

从1941年12月美国对日宣战并以中国结盟后,作为中共驻陪都重庆的代表周恩来便一再向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过合作建议,包括向解放区派遣军事观察组,却没有得到回应。那时的美国政府只把抗日希望寄托于国民党政府,在1944年夏季以前只以国民党为交往和援助对象。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1944春夏之际,国民党军面对势已衰落的日军发起的战略攻势,在豫湘桂作战中仍一败涂地,这在面临胜利的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颜面丢尽。当时不仅中国民众怒骂指责,美国罗斯福总统在对国民党政府表示不满时也提出想派军事观察组到共产党领导的延安考察。蒋介石起初予以拒绝,6月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时施加了压力才解决了此问题。这位副总统与罗斯福相比,对中共的政见和抗日力量有更浓厚的兴趣,而对蒋介石集团更为憎恶。他在重庆的一些非官方场合说:以前对蒋介石的传闻虽然很坏,但不能十分肯定;此次来华亲历后,乃知所见比所闻更坏。

应该肯定华莱士来华时的进步表示,后来他卸去副总统之位后在美国的家乡办农场,自己耕地,曾就国际问题发表过致毛主席的公开信,表现了此人典型的自主主义色彩。当时他来华认定国民党政权比想象"更坏",而当时日本还拥有强大实力,自然使人感到美国想缩短战争就要在中国寻找能有力抗战的组织。在敌后抗战中能坚持斗争并发展壮大的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便引起了罗斯福政府的关注。

美国当权者在意识上是坚决反共的,不过更讲实用主义,当时他们在欧洲战场上为了尽快打败主要敌人纳粹德国,也正以武器和资金援助苏联红军和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铁托游击队,在中国另寻一个"铁托"也无不可。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此刻,毛主席对铁托的情况也很感兴趣。一直以俄为师,坚定地"走俄国人的路"的中国共产党人,当然视美国为意识形态的对手,不过毛主席同样重视现实利益。当他看到苏联此时正纠缠于欧洲战场,且不知其何时参加对日作战(斯大林在出兵东北前也一直未向中共中央通报)后,认为当时只有美国是能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强国。此时,八路军、新四军数量已有60多万人且正在继续扩大,却处于装备简陋和弹药匮乏的状态,多数枪支只有十几发子弹,又因没有重炮难以攻克日军的炮楼、碉堡,得到外来援助是增强作战力量最便捷的手段。在双方各自的需求基础上,便有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官方的最早交往。

194年7月22日,第一批美国官方的代表——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周恩来亲自到机场欢迎。同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社论,毛主席修改社论时在"美军观察组"一词后面亲笔还添加了"战友们"的称呼,并称此事"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

一个并不带有外交承认意味、只担负"观察"任务的美军小组(带队的也非将军而是上校)到延安,竟被毛主席认为是"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事,可见对其派遣者的期望值之高!如果再联系此前对美国十分警惕的论点,应该承认毛主席在战略全局的思考上一度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同年9月9日,毛主席和刘少奇在党内提出:"放手与美军合作,处处表示诚恳欢迎,是我党既定方针。"毛主席认为这样"可争取军火援助,此种可能性很大",同时还想使解放区政权得到外交上的承认。毛主席在参加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晚宴时,曾向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谢伟思提出:"美国有否可能在延安建立一个领事馆?"随后,毛主席又向美方表示,至少应将援华的军火分一半给八路军、新四军。

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共还处于观察阶段,而一些有远见的美国在华人员,如美国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长包瑞德上校以及一度与毛主席交往较多的谢伟思,却已抱有同中共建立合作关系的愿望。他们自然不赞成共产主义,却认为八路军是真正能抗日的武装,史迪威曾写道:"我是根据看到的情况来判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国民党是腐败、失职、混乱、搞钱、苛捐杂税、言行不一、囤积、黑市、与敌通商。共产党的纲领是……减税、减租、减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参加政治。说到做到。"

这些人谴责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无能并对中共方面表示友善时,还主张将美国援华武器分给八路军一些,可惜美国的政策并不是由这些人所决定。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在中共和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对外国作出政治表态和承诺绝非下层外派人员所能擅自作主。美国的情况却不同,其来华人员对毛主席表达的友善和希望合作的意愿,却并不代表白宫决策者。由于毛主席当时对这些域外的情况还不大熟悉,因此对一些美国人的个人表态希望值过高,中共中央一时还研究了配合美军在东部沿海登陆的计划。周恩来于1945年1月又向美军观察组长提出,如果罗斯福总统愿意接待,毛主席或他本人想前往华盛顿会谈中国当前的形势。

对一向不愿出国的毛主席来说,这是第一次提出的访美要求。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白宫绝不可能接待与蒋介石敌对的中共领袖。

以开明著称的罗斯福总统,在三十年代后期曾认真读过他的同胞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当斯诺夫妇于1941年回美国时,罗斯福专门还邀请他们到白宫长谈,询问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情况,隐约表达了想同这些还显得神秘的革命者接触的愿望。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罗斯福从集中力量打败日本这一美国的最高战略利益出发,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这对制止国民党反共高潮的扩大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口不过在国共两党之间,罗斯福还是感到只有国民党能在战后充当美国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坚持民族立场的中国共产党则不符合美国利益。1944年末,经过两次菲律宾海大战后,美国看到日本败势已定,对中国战场的需求大大降低,以同年11月,以罗斯福总统召回史迪威为标志,白宫最后确定了只援助蒋介石的决心。翌年4月,罗斯福突发脑溢血病逝,反共立场十分露骨的杜鲁门接任总统,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更成为定局。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在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之初,他们与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往很密切。美国人带来的轻便柴油发电机除了用于自己收发报和照明外,还向毛主席所住的枣园和新华社输电,使延安首次亮起了几盏电灯,不过双方的关系自1945年初起便日益趋向冷淡。

当时罗斯福总统为调解国共矛盾并联合中国各派加强抗日,派来了特使赫尔利。此人来华时,对中国情况极为陌生,连蒋介石姓蒋还是姓石都搞不清,首次见面竟闹出了按西方人姓在后的习惯而称呼"石将军"的笑话。尽管如此,他却是美国在华政策的总代表。此人在延安和重庆一再同毛主席、周恩来谈判,要求中共签订加入蒋介石一党专制的政府并将军队交给美国将领指挥的协定,还唠唠叨叨地许诺说:"我们是准备帮助你们的,几百架飞机的东西等着帮助你们,但是没有这一协定,我们就无法帮助你们。"对此,在延安参与研究外事问题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便向毛主席提出:"如谈判顺利,赫尔利可能把每月二万吨美国航空队先动用的其残汤剩水分一点给我们,叫做公平分配,同时要我在敌后反攻,以极廉的代价而达到大量花费中国特别是我们的目的。这是美帝国主义弄得极其精巧的手法,这是他们的传统,口惠而实不至。"对陈毅的分析,毛主席非常欣赏,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任命他为外交部长的前因之一。

美国许诺给延安几百架飞机,陈毅:口惠实不至!奠定后成外交部长

对于赫尔利提出要派美国军官指挥中共军队的要求,毛主席更是十分愤怒,指出这是"将中国军队,尤其是我党军队隶属于外国军队,变为殖民地军队的恶毒政策,我们绝对不能同意。"

当时毛主席希望得到的是美国的军援和政治承认,不过也保持着高度警惕,宁可不要援助也不能放弃独立性。这一原则立场,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使中国革命力量不被融化和暗算的重要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意大利和希腊的共产党在接受美英的援助时都放弃了独立的指挥权(当然这些国家也有其具体情况),结果在胜利后都丧失了军权。赫尔利事后也说过,他就是要把"共产党装在口袋里带来",这清楚表明了美方提供援助的许诺不过是诱饵。政治斗争经验极其丰富的毛主席,绝不会在政治问题和军队指挥权上让步。后来一些美国人也讽刺赫尔利的失算说:"事实证明,共产党无处不在,就是不在他的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