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根据毛主席的最后决定,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发起了第三次战役。这次战役主要特点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志愿军改变原定休整过冬的计划,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发起了进攻战,占领了汉城并前进到三七线。

根据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志愿军司令部于12月15日确定了第三次战役的部署。战役决心是:出动9个军,以5个军(内含人民军1个军团)在西线向汉城方向进行主要突击,以4个军(内含人民军2个军团)在东线作辅助性突击。在战术指导上强调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打开突破口,突破后对敌进行分割包围,并保持向敌纵深进行连续突击的优裕力量。

当时,美国军方在出现了"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后,正如美国一些评论家所描绘的那样,一时被"打晕了头",对志愿军的力量由入朝开始时的看不起变为作出了过高估计。12月29日参谋长会议致电麦克阿瑟称:"从获得的所有估计来看,中共似乎有能力把联合国部队赶出朝鲜,只要他们想这么做。"并要求麦克阿瑟:"在主要考虑你部队的安全情况下,在一系列相连的阵地上继续进行防御,尽可能给在朝鲜的敌对部队予以打击。"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新接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这时美10军也归第8集团指挥)的李奇微到达朝鲜并视察情况后,马上表示不同意撤退,并建议条件一许可就恢复攻势。最后,美国军方决定先观察形势,力争守住南朝鲜。

美军吸取了被志愿军迂回穿插的教训之后,迅速在三八线以南纵深地区建立了五道防线(分别称为A. B. C. D. E线)。南朝鲜军的8个师被摆在第一线,美英军放在第二线,是一副可打可撤的姿态。这时"联合国军"作战兵力有20万人,士气却降到战争中的最低点。

12月27日前,志愿军6个军(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军)和人民军3个军团(第1、第2、第5军团)总共30馀万人(其中志愿军23万人)隐蔽进入三八线以北的预定地域。这时,靠朝鲜政府发动地方群众借粮给志愿军,才筹到3万吨粮食,解决了一时的急需,全军虽十分疲劳却充满胜利信心。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战役发起前,朝鲜人民军第2、第5军团在东线越过三八线,向敌侧后渗透。12月31日晚17时,志愿军在西线向敌三八线防线发起全线进攻,并集中了100馀门火炮在主要方向进行了短促的火力准备。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炮兵,为打开突破口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志愿军和人民军两天一夜的穿插追击,至1月2日第一线的南朝鲜军已经全线崩溃。汉城以东的南朝鲜军的溃逃,使汉城地区的10馀万"联合国军"处于被中朝部队从右翼实施深远包围,在汉江以北背水作战的危险。因此,李奇微不顾南朝鲜政府的反对,下令放弃汉城。

中朝联司发现敌人全线撤退后,立即下令全线追击。由于敌军全系摩托化部队,徒步无法追上,只消灭了敌人的少数掩护部队。1951年1月4日夜间,志愿军第50军和第39军的1个师连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进入汉城。1月7日第50军占领水原,1月8日人民军第一军团又一次占领了仁川。同日,中朝部队全线进抵三七线,彭德怀鉴于供应困难下令停止追击,就此结束了第三次战役。在战役中,据中朝方面统计共歼敌1.9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南朝鲜军。中朝军队伤亡仅0.85万人(其中志愿军伤亡0.58万人)。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1951年1月8日,即第三次战役结束当日,志愿军党委在给各军、第9兵团、各炮师、前方后勤指挥所、工兵指挥所各级党委的电报中,对休整期间的任务下达了指示,提出了要求,同时报中央军委、东北局并告人民军各军团。指示指出:"今后的中心问题在于全党全军努力克服困难,准备充足的作战力量(体力、物力、战术、技术等项),很好地总结历次战役经验,特别是第三次战役经验,提高战术、技术,争取下一战役开始,连续作战,一气呵成,全歼敌人,全部解放朝鲜。这是下一战役的奋斗目标,也是在休整期间所应具体准备的。"

据后来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过的同志谈,彭德怀同意发出这一指示,主要是出于照顾友方的意见及贯彻上级精神,他本人对下一步战局的发展却远不那样乐观。解放汉城时,北京燃放鞭炮,热烈庆祝。《人民日报》发表《祝汉城光复》的社论中提出:"前进!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彭德怀当时便认为不妥,并对身边的人说,"我们是一军(陆军)对敌人三军(陆、海、空军),敌人的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放弃汉城不过是应急措施,肯定还会反攻的,目前我军并无力防守,如果敌军重占汉城,可怎么向祖国人民交待呢?"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如果按双方技术条件对等的思维方式观察形势,敌人在一个月内败退400公里,必然是兵疲将沮,对于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联合国军"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敌军全部以摩托化行军后撤,并不疲劳,又靠雄厚的后备力量和先进的运输工具迅速得到补充。志愿军徒步在雪地上一月追击400公里,却已疲惫不堪,后方运输线突然又由100公里拉长至500多公里。苏联看到美国不太可能扩大战争,行动也大胆了一些,于1951年1月10日起出动两个空军师,掩护清川江以北的运输线,然而清川江以南400公里的运输线仍然处于既无空中掩护,又无地面防空武器的状况中。在敌人严密的空中封锁下,前线粮弹都供应不上。部队打过三八线后,南朝鲜居民在敌欺骗宣传下埋藏了粮食,纷纷逃避,部队只好靠挖窖藏和随身携带的炒面度日,终日难得一饱。"打过三八线,凉水拌炒面",就是当时的写照。

当时在中国人朝的志愿军部队中,却普遍地产生了一种轻敌速胜的心理,流传着"从北到南,一推就完",用完一管牙膏就可胜利回国的说法。苏联驻朝鲜的军事顾问甚至当面指责彭德怀:打了胜仗为什么不追击?世界上哪有这种打法?在北京的苏联顾问也有同样的意见。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当时友方从自身需求出发,希望一鼓作气解放全朝鲜。金日成、朴宪永曾一齐到平壤以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在彭德怀的住处要求不停歇地向南追击。彭德怀解释了在部队十分疲劳、两侧海岸暴露的情况下不能追击,最后表示自己可负责海岸防御,让朝鲜人民军"试一试"追击的可能。

斯大林此时了解到第一线志愿军极度疲劳、供应不济,加之从国际战略形势等方面考虑,也提出一个设想:让中国部队转入休整并保障朝鲜的海岸防敌再次从侧后登陆,由朝鲜人民军继续向前追击。然而此时前线的朝鲜人民军虽有3个军团、14个师的番号,却是刚经过短暂整顿便恢复作战的部队,装备兵员均不齐全,兵力只有7万多人。此刻当面第一线的"联合国军"有23万人,技术装备更占绝对优势,仅以朝鲜人民军向南进攻是不可能成功的,朝方也表示不能一试。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部门也对朝鲜形势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能有空军支援,或有两三万辆汽车运输,或马上能投人两个兵团的战略预备队,那就可以向南追击。然而以上条件一个也不具备,追击就是很危险的,因此同意彭德怀停止追击的意见。此刻,美国军政首脑对于志愿军的严重困难还不十分了解,对是否撤出朝鲜发生了争论。由于害怕中朝军队继续南进,在美国同意下,联合国于1月13日通过了一个先停火后谈判的"五步方案",并转交中国。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在此重要时刻,毛主席同意了志愿军停止追击的意见,也了解前线的一些困难,反对速胜情绪,不过在连续三次战役胜利之后,总的战略基点放到了解放全朝鲜之上。1951年1月14日,毛主席就春季攻势准备问题致电彭德怀并转金日成,对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次日将这个电报的内容通报了斯大林。

根据这种战略意图,1月17日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复电联合国,表示中国政府不能同意美国为争取喘息时间而提出的先停火后谈判的方案。同时,还提出以规定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为停战谈判的前提条件,并要求美国军队撤出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些条件阐明了中国政府的一贯原则立场,是完全正当的。然而对于美国来说,同意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等于在政治上承认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的失败,也将意味着当时还十分虚弱的李承晚政权的崩溃,这些条件是美国宁可撤到朝鲜的海岛上也不会接受的。美国在进行谈判试探的同时,又积极增强在朝鲜的军力,抢修上一年夏天在洛东江附近形成的"瓦克防线"。1月中旬,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柯林斯等到朝鲜视察后向美国政府报告,中国军队因运输线延长,补给更加困难,已不能有效地作战。美国军政当局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很快又强硬起来,并开始了反攻。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朝认识不统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仍未统一

在军队内部对形势认识不统一,战场作战暂时出现停顿的形势下,中朝双方议定于1月下旬由两军领导在平壤以东的成川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1月19日,毛主席在审修彭德怀准备在中朝两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上的报告中,加写了一段话:

下一战役,敌我双方的主客观条件都有了变化,因此我军必须按照新的情况进行各项准备,采取新的战术,以求解放全朝鲜。这是有决定性的一战,必须准备得好,打得好。

高级干部联席会开始后,最了解战场全局的彭德怀首先解释了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为什么不能追击,认为:"粮弹接济不上,部队很疲劳急须休整。且考虑到朝鲜是一个狭长的半岛,东西海岸到处可以登陆,海岸必须设防,土匪散兵必须肃清,后方才能巩固。加之我战略预备队还不能及时赶上,海岸暴露,无海军保护,一旦敌人乘我后方空虚登陆,那就重复过去的教训。"不过会议研究的重点问题,还是准备休整两个月再发起春季攻势,对形势的认识仍不统一。"联合国军"很快就发起的猛烈反攻,自然地为这一争论作出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