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自书写任命书,动笔前27军政委突然提出个要求:改名字
1935年夏,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北地区的侵略,以及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为了促进全国抗日高潮的发展,中共中央、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在川北的懋功地区会合后,继续北上。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25军也于7月15日开始西征北上。
蒋介石妄图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一举扑灭西北人民的革命武装。他连忙在西安设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并亲任总司令,发动了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及时纠偏,稳心聚气准备东征
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派驻西北的中央代表团,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反抗敌人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大力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并在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中进行"肃反"。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被捕了,部队中笼罩着一片恐怖气氛。榆林桥战斗前又有传言,要逮捕红81师师长贺晋年和政委张达志,他们的心情十分沉重,部队指战员情绪也很不稳定。

党中央、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甘泉后,11月2日,与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的红15军团会合。在见面时,徐海东将陕北根据地"肃反"情况报告了毛泽东,并请毛泽东一定设法救刘志丹等人,毛泽东听后极为震怒。
11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下寺湾听取陕甘省委汇报时,毛泽东激动地说:"同志们,过去我们党在工作中有许多不符合实际的做法,一些人过于迷信本本。比如搞肃反,有的人听到风就是雨,甚至捕风捉影。好像抓的人越多,他就越革命。动不动就杀头,要知道,杀头不是割韭菜,韭菜割了还可以长出来,人头掉了,就再也不能长出来了,所以杀人要慎重。现在敌人天天在想办法杀绝我们,乱抓乱杀不就是帮助敌人么?肃反问题,应该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我看陕北苏区搞得很好,群众政治热情很高,说明刘志丹等同志是好领导,好干部。中央马上成立一个工作组,到陕甘晋省委调查肃反问题,尽快把搞错的案件纠正过来。"
由于中央政策明确、措施得力,很快,"肃反"扩大化被制止了,受诬被捕人员全部被释放。时任红15军团81师师长的贺晋年也免遭逮捕。从而拯救了西北根据地和西北红军。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红15军团派出部分部队配合中央红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1935年12月,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东征。当时,红81师师长贺晋年正率全师围困甘泉,城中守敌系东北军129师和110师各一部,共1000馀人。为了表示红军联合东北军抗日的诚意,红81师奉总部命令撤围甘泉,到延安以东的甘谷驿集结待命,准备东征。
消除疑虑,骁勇干将轻装上阵
1936年2月15日,红81师向东开进,到达清涧县袁家沟。由于这里离黄河很近,毛泽东十天前就带着部电台来到这里,侦察、了解情况。当他得知红81师到达后,立即派人去叫贺晋年和几位领导到他那里。
贺晋年等人很快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此时的毛泽东,身披一件蓝布棉大衣蹲在炕上,正俯身研究军用地图。见贺晋年等人进来,他放下手中的红蓝铅笔,抬起头,微笑着说:"你们来啦,坐下来谈。"毛泽东边说边下了炕。

贺晋年略微观察了一下环境。这是一孔砖砌的窑洞,炕上摆的、墙上挂的全是军用地图,炕边是一张破旧的办公桌,上面除了一些书籍文件外,只有一支毛笔,一个墨盒。毛泽东的铺盖也极为简单,只有两床薄薄的被子。
贺晋年等人落座后,毛泽东也在炕边的椅子上坐下来,从兜中摸出一张小纸条,撒上一点烟末,卷成"喇叭筒",划着火,深深吸了一口,微笑着扫视了一下屋里的人,问道:"哪一位是贺师长啊?"
贺晋年有些紧张,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和毛泽东面对面地直接谈话。
"报告主席,我就是贺晋年。"
毛泽东微笑着看了他一眼,点点头,摆手示意他坐下,然后慢慢地说:"我晓得你这个人,在瓦窑堡还见到你好几封信呢!怎么,不想在军队里搞了,是不是啊?"
贺晋年真没想到,毛泽东开门见山地提到了写信的事,脸不禁腾地红了起来。那是中央到达陕北后不久,贺晋年听说15军团要将他从81师师长的位置上调到75师任副师长,他想不通。自己一没有犯错误,二没有打败仗,凭什么降职使用。再加上差一点就成了错误路线"肃反"的对象,心情不舒畅,便给陕甘晋省委写了几封信,反映了自己的想法,提出离开军队,到地方上去工作。

贺晋年心里一阵打鼓,看来这顿批是挨定了,他刚想向毛泽东解释点什么,谁知毛泽东话锋一转,说:"这个事情就不要谈了,没有降职那回事,还当你的师长,东征你还是要去,由总部直接指挥你81师"
接着,毛泽东向贺晋年等人讲起国内外的局势,说明东征是为了推动全国抗日高潮,调动敌人,同时可以扩大红军,筹粮筹款,扩大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讲形势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贺晋年等人都听得入了迷。贺晋年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加之当时发文件很少,也难看到报纸和书籍,对外界的情况了解得相对较少。所以,贺晋年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毛泽东向贺晋年他们讲完形势,又详细地询问了81师的情况,贺晋年一一作了回答。
从毛泽东那里出来后,贺晋年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又听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说,这些口子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彻夜不眠,批阅文电,召开会议,起草命令,还把各师的主要领导都分别召集来一一谈话。大战在即,有这么多的大事需要谋划,而他却把贺晋年写的几封信挂在心上,把他这个"土生土长"的西北军事干部挂在心上。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贺晋年,由衷地对毛泽东感到佩服。

从内心讲,贺晋年在信中说的大多是气话,他舍不得离开军队,毛泽东短短几句话,释去了贺晋年的重负。
后来在东征战役中,贺晋年又几次遇到毛泽东,并聆听他的讲话,受到莫大的教育和鼓舞。兑九峪战斗后,总部命令贺晋年,从他们师抽1个营保卫总部。贺晋年知道,毛泽东率部转战晋西,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自己身边总是只保留很少一部分警卫人员。他早为毛泽东和总部的安全担心。接到命令,他即把战斗力最强的241团1营调给总部,担负警卫任务,并派团长亲自带队,加强部队的领导,确保毛泽东和总部机关的安全。
入校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东征回来后,贺晋年即调入红军大学一科学习。参加革命以来,贺晋年仗打了不少,但住校系统地学习一些理论,这还是第一次。他也很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在理论和认识上有一个飞跃。在红大,贺晋年和一些长征过来的同志在一起交谈,他们常提起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的惨痛教训。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红军才能打胜仗,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每个星期来红大讲一堂课,每次讲3个小时左右。毛泽东来的时候,总是带着厚厚的一叠毛笔写的稿纸。
他给学员们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通过授课,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毛泽东讲课,很善于运用通俗的事例来说明那些深奥的道理。贺晋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毛泽东讲的曹刿论战的例子,毛泽东声情并茂地描述春秋时期这个有名的战例,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毛泽东通过这个弱国战胜强国的战例,喻示了现在还弱小的红军一定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可惜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毛泽东计划中还要讲的政治工作、建军路线等问题没有时间再讲了。
后来,贺晋年得到了一本毛泽东所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油印本。他带回部队之后,这本书成了抢手的宝物,大家纷纷相互传阅,还有些同志把这篇文章抄录下来,以便随时翻阅。

在红大以及其后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是贺晋年一生中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听毛泽东作报告,使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进一步确立了跟着毛泽东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这个信念,维系了他的一生,即使在他历经坎坷、遭受磨难的时候,也从没有动摇过。
走马履新,领袖关怀亲书命令
1936年12月下旬,毛泽东派人叫贺晋年和王平到他那里去。毛泽东那时住在保安的一孔旧石窑里。贺晋年和王平准时来到毛泽东住处。一进门,贺晋年稍稍有些吃惊,眼前的毛泽东因为操劳过度,显得十分疲惫,脸庞也有些消瘦了,只有两只眼睛依旧目光如炬。
毛泽东向他们郑重宣布了中央军委将81师恢复为27军番号,由贺晋年和王平分别任军长和政委的决定。毛泽东说:"81师是一支在陕北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部队,打过许多胜仗,是一支好部队。不论是陕北红军,还是长征过来的中央红军,都是党的队伍,不要分什么彼此,干革命还是人多一点好。"
毛泽东告诉贺晋年和王平,在刚刚结束的西征中,81师有些战斗减员,还没有得到补充,有些新战士害怕艰苦开小差跑回家去了。

接着,毛泽东特别嘱咐贺晋年:"你是陕北人,又一直在这支部队工作,熟悉情况 ,你去把那些跑回家去的战士找回来,不要过多指责他们。不要把他们当逃兵对待,只要回来了就好。要对干部进行教育,要爱护士兵,定要注意管教方法。"
谈话快结束时,毛泽东略一沉吟,幽默地说:"我给你们写个命令吧,空口无凭啊!"
贺晋年、王平闻言,真是喜出望外。
毛泽东说着,打开桌上的墨盒,拿起毛笔细细蘸着,又铺开一张白纸。
毛泽东放下笔,诧异地抬起头来,"噢!不是叫王明吗?(王平原名王明)为什么要改呢?"
王平坦言陈述理由:
"我们不是还有个叫王明的吗?"

毛泽东双手扶着桌子,若有所思地说:"是啊!我们还有个叫王明的。那你改个什么名字?"
王平似乎早就考虑好了:"就叫王平吧。"
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连声说好。拿起毛笔,随着笔杆潇洒地挥舞,几行遒劲有力的墨迹出现在贺晋年、王平的面前:
任命:
贺晋年为红二十七军军长
王平为红二十七军政治委员
毛泽东
离开毛泽东那里后,贺晋年一直把毛泽东的亲笔命令拿在手里,一遍一遍地看着。王平看着他心里有些着急,便提出由他来保管这份命令。两个人争来争去,最后还是王平的"理由"充足一些,因为他是政治委员,理所当然由他保管。王平将这份珍贵的文件装在皮包里,一直随身携带。后来他到晋察冀工作时,一次过唐河不慎,皮包被河水冲走了。为此他感到非常惋惜,毛泽东亲笔写的命令,是一件多么珍贵而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文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