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对八路军的惟一支援!彭总非常气愤,一见到阎锡山就火了
山西前线战火纷飞,毛主席在延安密切关注着抗战局势,思考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略问题。平津迅速失守,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被日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纷纷后撤,蒋介石却再三催促八路军开赴前线,毛主席怀疑蒋有借刀杀人之意。八路军较完整的主力,这时总共只有两三万人,而国民党在陕甘宁根据地附近的兵力就有十万之多,全国的兵力则达到一百七十万以上。国民党几十万装备远远优于八路军的军队,在对日作战中不断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清楚地显示了日军的确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如果几十万国民党军队都不是日本人的对手,那么,即使八路军倾巢而出,对日军正面作战,对于整个华北前线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消灭不了日军,反而可能全军覆没。
七七事变爆发之初,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对八路军的战略考虑,还是主力出动后集中作战,拟担任绥远方面一线防卫。平津失守后,毛主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改变了战略,进一步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须沽计战争的长时间性和残酷性"。正是他的机敏睿智,才确保八路军避免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

八路军开赴前线后,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主力部队分散做群众工作,这一"散",政治工作如果跟不上,部队就会发生贪污、腐化、浪费等不良现象,自由主义作风也有增长的势失。经过艰苦的长征,到陕北后虽然被重重包围,毕竟过了两年稍微安稳点的日子,党内自由主义思想也在普遍滋长。于是,毛主席在9月7日发表《反对自由主义》文,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主要表现;指出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害,说它是革命集体组织中的一种"腐蚀剂",它"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文章最后还号召全体党员和革命同志起来反对自由主义。
毛主席在写《反对自由主义》的同时,了解到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中发生了"何鸣事件"。闽粤特委代理书记、红军三团团长何鸣在与国民党第一七五师谈判时,麻痹大意,轻信国民党军队的许诺,从山区出来,改编为保安队,归一七五师指挥,结果被全部包圈缴械。在下山进漳浦县城前,已经有城内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多次提醒劝告何鸣。对方可能要缴我们的械,劝他不要带队伍下山。更不要进城,但何鸣置若罔闻,按对方要求将部队带到县城大操场上,结果被全部缴械。
9月10日,毛主席电林伯渠转告董必武,指示湘鄂赣区在谈判中记取何鸣教训。不许轻易移驻大城市,不许国民党派人到红军任职。后来,他多次讲到要防止"何鸣危险",直到1945年赴重庆谈判前。

也是在9月10日,张闻天、毛主席收到罗汉的信,罗汉在信中转达了陈独秀想回到党内工作的意愿。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因犯错误被撤职,后来加入中国的托洛茨基派组织,1929年10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陈独秀因发表"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演说而被国民党政府抓进监狱。1937年,被释放。在上海淞沪会战期,他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后,拒绝蒋介石邀请他出任"劳动部长"和组建"新共产党"的图谋,也拒绝了中国托派组织的拉拢,却委托学生罗汉向延安转达"回党工作"的意愿。
罗汉是湖南浏阳人,五四运动时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陈独秀的亲密学生,北伐时是中国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后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秘密参加托派活动,1930年回国后加入托派组织,脱党,成为追随陈独秀的托派重要骨干。陈独秀出狱后,已经脱离托派的罗汉在南京与叶剑英,博古有来往,于是想促成陈独秀回归中共,陈独秀就委托他与中共联系,于是就有了罗汉的西安之行。
9月初,罗汉抵达西安,会见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中共代表林伯渠。经林电请中央同意后,罗汉准备去延安,不料山洪暴发,导致交通中断,罗汉无法成行。中央通过电台以毛主席、张闻天的名义对陈独秀的要求提出了三项先决条件: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之错误;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罗汉看后,深知陈独秀不肯认错的脾气,此事作罢。林伯渠嘱咐他回重庆后尽量做陈独秀的工作,但陈独秀始终没有认错,也无法回到党内。等11月王明回国后,利用"托派"帽子诛锄异己,陈独秀回到党内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因为华北逐渐落入日寇铁蹄下,爱国青年投奔延安的陡然多了起来。诗人何其芳记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但就在1937年10月5日,发生了黄克功事件。
黄克功少年时加入红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立下过赫赫战功。1937年他任抗大第六队队长,队里有一位刚来延安的女青年刘茜,后来被编入陕公。两人谈起了恋爱,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刘茜认为两人情趣,习惯、爱好有许多不同,要结束恋爱关系,黄克功逼婚未遂,竟开枪将刘茜打死。

对于黄克功,党内有些人因为他过去的战功,想让他戴罪立功,毛主席主张依法办事。10月10日他在给边区最高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中写道:"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中央和常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和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和抚恤。"
10月11日。陕北公学大院里,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召开公审大会、审判长雷经天问黄克功有什么要求。黄克功说如果被判处死刑,希望死在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上,他要求给他一挺机关枪,由执法队督阵,死在与敌人的冲杀中。雷经天当众宣读了毛主席的信,井庄严宣布:判处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
周恩来在与米德会见阎锡山时,已经在筹划平型关伏击战,回到太原后还给毛主席发了电报。就在他与徐肖冰见面的那一天,9月24日,平型关战役打响了,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他们的全部辎重车辆,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9月23日,一一五师派出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以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日军。24日夜,又以三个团的兵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等待来犯之敌。
25日7时许,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后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八路军预伏部队居高临下,迅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乱了日军的指挥系统,敌军的车辆自相碰撞,人仰马翻。乱成一团。这时,我军战七勇猛地冲向公路,对敌实行分割围歼、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经过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次正规军事行动。一一五师以不足三个团、四千左右的兵力,担负着截击日军侧后退路的伏击任务。由于9月25日这一天,国民党正面平型关口的守军并未出击,因此,一一五师只伏击到了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派回去接运援兵的汽车队,和前来运送衣被粮草的一支辎重部队。

这场几个小时的战斗,八路军共击毙日军一千馀人。击毁汽车一百馀辆 ,马车几百馀辆,缴获步枪一千馀支,机枪几十馀挺,火炮一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过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在当时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八路军首战告捷,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战斗前,毛主席已同意前方提出的想以一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意见。战斗胜利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主席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根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毛主席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八路军作战的"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但毛主席并不光是高兴,而是仔细琢磨了好一阵,最后的结论是:得大于失。"得"是消灭了敌人,鼓舞士气,打开了华北的局面。"失"是八路军伤亡太大,战线太长。
平型关战役,开始时一五师的任务只是配合友军作战,而到战役打响时,却成了独立作战,不要说配合友军,即使是希望友军配合自己,也不可能。正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太不堪一击,日军才长驱直入,根本不考虑哪里地形是险境,连后勤辎重部队对平型关这样的峡谷通道也敢轻兵突进。如果不是日军太轻敌。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国民党军队不会打游击战,也无法发动依靠人民群众,跟共产党八路军打仗的"路数"不一样。想让国共两党的军队,起配合作战,其实是不现实的。

平型关大捷,让八路军指战员也了解了日军的真实作战能力。一一五师付出了四百馀人的伤亡,而且大量是军官和骨干干部的伤亡,歼灭了日军两支非战斗部队,没有抓到一个俘虏,可见日军正规部队装备之优越,是以前没有料想到的。这进步验证了毛主席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略是正确的,与日军正面硬拼是不行的。在对日军作战时,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有出路。
8月底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时,总兵力十万四千人,步枪仅一万余支,其他自动火器及火炮根本没有。到12月,发展到九万二千人。步枪却只增加了一倍,平型关战斗后坚持只打游击战和打了就跑的伏击战,部队仍旧伤亡了四千馀人。即便在几年之后,在八路军的装备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要想成建制地歼灭日军的一支作战部队,也是难以想象的。但在毛主席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八路军广泛开展游击斗争,建立起大量的敌后根据地,有效抗击了日军。
毛主席对日军作战能力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通过平型关战役,毛主席注意到了日军火力强、机械化程度高且机动性强等特点,但也发现了日军行军力不强,一旦遇到山地就无法办等弱点,更加坚定了独立自主地进行山地游击战的主张。10月25日,毛主席接见了到延安采访的英国《每日先驱报》记者詹姆斯,贝特兰。他对贝特兰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

贝特兰1910年出生于新西兰,是英国人。1937年获得罗茨远东奖学金来华,也是斯诺夫妇的好友。七七事变后贝特兰赶到西安,遇到了刚从延安归来的斯诺夫妇,斯诺在西安与妻子海伦团聚,然后一起前往上海去报道淞沪会战,而贝特兰去了向往已久的延安。
贝特兰到延安的第一个早晨,就应邀出席了抗日军政大学的毕业典礼,聆听了毛主席关于抗日战争的演说。会后,应邀同毛主席一起在抗大会餐,但不是他先问毛主席,而是毛主席先问他英国劳工运动的情况。贝特兰介绍了许多英国群众在伦敦集会中声援中国抗日之后,毛主席又问:他们能否促使英国政府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呢?贝特兰感到,毛主席虽身在延安窑洞,却对世界形势并不陌生。
10月底,贝特兰对毛主席进行了多次采访,一般是晚上进行,几乎都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贝特兰回忆,在毛主席的窑洞里没有生火,贝特兰要了一件毛毯披在肩上,翻译吴亮平双手捧着茶杯取暖。毛主席则舒展着身体躺在帆布椅上,那是窑洞主人唯一的一件奢侈品。延安的简朴与南京的豪华、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贝特兰不由自主地对延安和毛主席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经过几次长谈,贝特兰认为,毛主席是最冷静,最有条不紊的人。他头脑灵活,思路清晰,知识渊博,讲求实际,了解民间疾苦。毛主席的记忆力惊人,而又善于思辨。他的那种敏锐性、灵活性,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他对于目标的执著追求和对自己行动的自信心,正是一个战略家应当具备的气质;他雄心勃勃,从不气馁、经受过多次挫折,意志更加坚定,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优越的内在素质。贝特兰说,毛主席是中国的列宁,未来的中国政治领袖,就在这个窑洞中。

11月初,在一场小雪中,贝特兰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延安。他在书中写道:"对于许多中国青年,这陕北的一个小小山城的价值是不可比拟的。它是一个象征,象征一种从许多年的艰苦状态中锻炼出来的领导,当前的中国特别需要这样的领导。"
之后,山西转入了近一个月的忻口会战,周恩来、彭德怀去忻口前线指挥所会见卫立煌,不赞成把一二九师调到正而打阵地战,主长让他们迂回到日军后方,从侧翼展开攻击,得到卫立煌的赞同。随后周刁巴来又到娘子关会见黄绍站,对东线作战提出许多主张。这些主张,是毛主席以游击战为主的抗日军事思想的贯彻。
但阎锡山没有接受周恩来的主张,作战思想仍看重正面堵击,又不发动群众。卫立煌指挥的前线将士作战英勇,第九军军长郝梦龄阵亡。八路军连续取胜,一二O师一度收复宁武和雁门关,一二九师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一一五师切断了日军通往张家口、北平的交通线。但阎锡山的军队溃不成军,最终放弃忻口,接着太原、临汾也相继失守,华北形势告急。

周恩来日军压境的严峻局势下向民众宣传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建设地方政权,指导薄一波巩固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山西省设立了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薄一波等八名共产党员先后担任专员,六十二个县长选任了共产党员和牺盟会特派员,五分之三的政权为共产党掌握。
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时,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曾要求阎锡山按国共协议给八路军补充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阎锡山却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推说武器早发完了,军械库被日本人端了,什么都不给。刘伯承又请他提供一些八路军非常缺乏的军用地图,阎锡山也一张都不肯给,逼得刘伯承只好让作战参谋到各书店里去找几张省版地图,万一不成,就买几本中小学地理书,先凑合着再说。彭德怀听说后非常气愤,一见到阎锡山就火了,吼道:"阎长官,地图你给不给?不给我就打电报向蒋委员长要。这好事我彭德怀干得出来!"阎锡山见他怒不可遏,就让人送来一幅军用地图,但也仅仅是一幅。这是阎锡山对八路军的惟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