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1970年代,有一桩逸闻在北京传开——开国将领刘伯承对外宣称:“我死了之后,只要邓小平主持我的追悼会,不然我绝对不进八宝山,让我儿子把尸体扔到荒郊野外好了”。

这时的邓小平已经被打成“全国最大的走资派”,失去了一切职务。刘伯承不久后也缠绵病榻,不能自理。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十馀年后,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葬礼上,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最先到达,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他,望着刘伯承的遗体,流下沉痛的泪水。

10月16日,刘伯承的追悼会如他生前所愿,由他挚爱的老战友、好兄弟邓小平来主持。

十三年搭档 默契十足

刘伯承与邓小平成为战友,是在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1月,邓小平加入129师任政委,与担任师长的刘伯承搭伙,他们共同参与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随后一起辗转大半个中国,留下了“刘邓”的佳话。

他们两个能相处融洽,着实令人意外。

背景上,刘伯承是旧式军人,24岁就被打瞎一只眼,瘸了一条腿,凭借老辣的眼光和丰富的军事经验叱咤疆场。

邓小平则是留洋,是实打实的知识分子。刘伯承与邓小平共事时已经46岁,邓小平只有34岁,二人都属龙,刘伯承比邓大了整整一轮。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年龄的差异,反而让他们沟通得更自在。刘伯承温和持重、爱军爱民,邓小平严肃尖锐、不苟言笑,二人在工作上一个主管军事,一个主管政治,从性格到作风都能互补。

一次,队内的通讯设施需要向村民借车搬运,刘伯承看过设备,认为只需借五辆大车,结果队里借来25辆,刘大怒,召集干部训话:“这是破坏军民关系,群众会有意见的!”

干部都很不服,在底下小声嘀咕:“这不是邓政委管的事吗?刘师长生这么大的气管用吗?”

邓小平知道这件事,主动站到台下接受批评,等刘伯承训完话,他才开口道:“师长说的,是涉及军民团结的大事,是一场及时雨,把我们发热的头脑浇醒了。”

这件事让众人知道刘邓二人之间的信任,后来129师形成非常积极良好的氛围,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离不开刘邓的表率作用。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其中一个部下还记得,有一次作战会议开到深夜,刘邓二人凑在地图前商讨部队移动路线,屋子里光线昏暗,地图上的字又小,刘伯承眼睛不好,邓小平就拿手举着蜡烛,刘伯承指到哪,邓小平的灯光就移动到哪,还帮刘伯承把地名念出来。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人民解放战争带来了关键性的转折。当时,毛主席采取“蘑菇战术”,想先把20万敌军磨得筋疲力尽,再徐徐图之。

为了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我方也需要采取战略进攻。毛主席致电刘邓,让二人率军渡过黄河、挺进中原。

这一道天堑,刘邓率领12万馀人,一举通过。随后,蒋军察觉敌情,立即追击刘邓大军,企图在黄河附近“围剿”。

这时,刘邓做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舍弃后方,直进大别山,以无后方的千里跃进式进攻,深入国民党统治区,抓住敌人命门。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扭转了整个战争局势。大别山是国民党的军事要塞,也是整个战局的重中之重。

占领大别山,解放军就可以切断国民党军三条重要交通线,同时制约长三角,也与中原相连。刘邓这一击,使得战局从此彻底改变,全国战略性进攻的序幕就此拉开。

刘邓二人在战斗中配合默契,想法上彼此相似,感情上互相信任,如果下属拿刘伯承说过的话请示邓小平,邓一定会回答“按师长说的办”,同样,若是有人拿邓小平的话向刘请示,刘也会说:“政委的话,就是决定,立即执行”

军中下达指令时,通常都以“刘邓”二字署名,有人甚至以为刘邓是同一个人。许多重大的作战方案和重要的战役,都是二人共同制定、指挥的。后来有下属说,刘邓之间是插不进顿号的。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从晋级鲁豫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刘邓二人共事13年,一起走过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兄弟情深 “刘邓”不分

刘邓的情谊,不仅仅是战友情,也是兄弟情。身为兄长,刘伯承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对年轻的邓小平十分照顾。

1942年,邓小平去太岳、中条山检查工作。知道路上可能被敌军侵袭,刘伯承深感不安,送了邓小平一程又一程。

邓小平走远后,刘伯承还嘱咐参谋长,邓小平经过每一站,都要把接送情况报告给他:“现在敌人扫荡很频繁,我们对邓政委的安全一定要保证”。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一天晚上,刘伯承接到邓小平要经过白晋线的情报。那是日军的重点防御区,刘伯承担心得睡不着觉,一直在值班室等下一封电报。

看到两个值班人员陪着自己,刘还专门握着二人的手,把他们送进休息室,自己一人苦等。直到邓小平安全通过的电报传来,刘伯承才能睡一个好觉。

在日常工作时,邓小平也体谅年纪大、身体弱的刘伯承。刘早年打仗落下一身病,邓小平就主动把耗费心神的案头工作揽过来,包括电报签发、报告撰写等,尽量减轻刘伯承的身体负担。

邓小平的婚礼,刘伯承是证婚人之一。婚礼当天,邓小平作为新郎,照例被灌酒。谁都没想到,堂堂的政委居然没喝多少就醉倒在榻上,一睡不起。

其实,刘伯承偷偷把邓小平杯中的白酒换成了白开水,他怕邓小平喝多了在大家面前闹笑话,就这样悄悄地关照他。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1944年,邓小平的长子出生在山西的革命根据地。直到两岁时,还一直只有一个小名“胖胖”。

胖胖后来被接到一二九师,妻子问邓小平,孩子的大名该叫什么?邓小平想了想,说要不就叫“太行”吧。

一旁的刘伯承哈哈大笑,原来他的长子恰好就取名叫“刘太行”。他的儿子在家正好排“太”字辈,为了不重名,邓小平只得让步。

胖胖到底该叫什么呢?邓小平笑着说:“师长,你的儿子占了我们的名字,你得给胖胖起个新名字。”

刘伯承沉吟一会,在院子里的小方桌上,用毛笔写下“朴实方正”四个字。邓朴方的名字,由此而来。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刘邓拆伙,发生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彭德怀作为将领出战。刘伯承知道,自己身体素质有限,在战场上最辉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如今人民解放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有一身粗陋习气,军种单一、配备落后、游击习气重。刘伯承想改掉这些陋习。

此时,中央正在筹备创建陆军大学,刘伯承写信毛遂自荐,愿意辞去职务,参加陆军大学的建造。

在做出决定之前,刘伯承第一个找的人是邓小平。邓小平得知此事,表示支持。他知道刘伯承一直认为“治军”需要先“治校”,因此虽有不舍,也只能说一句“看来你与教书先生有缘”,送别老友。

毛泽东得知刘伯承自荐,深受感动,让邓小平暂时接替刘伯承在西南的工作,安排他尽快去北京。

由此,十三年的刘邓之路,走到了尽头。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政坛磨难 遥相挂念

分离之后,刘与邓分别经历了严酷的政治磨难。1958年,中央开始对“军事教条主义”进行批判,刘伯承成为众矢之的。

不久后的军委扩大会议,讨论刘伯承的问题,邓小平也在。他知道刘伯承早年打仗落下了一身伤病,经常写信询问他的状况。刘曾给邓回信,形容自己的身体情况“像一部难好易翻的破车”。

他告诉邓小平,自己时常流泪流到晕眩,眼疾十分严重。

因此,邓小平知道刘伯承一来参加会议就进了医院,万分忧心。

在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会议上,为了维护刘伯承,他不惜在毛主席讲话时插嘴“让刘伯承好好休息,可以不来参加会议做检讨,表个态度就可以了。”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会议当天,刘伯承肩负着干部自觉,不顾旁人劝阻,硬要亲自参加。邓小平于是在门口迎接,两位老战友一见面,就紧紧握住了手,热泪盈眶。

后来,邓小平多次提起,这次会议是错误的。刘伯承逝世后,邓还在悼文中提到:“一九五八年批判他搞教条主义,那是不公正的。”

当年的会议结束后,邓小平向毛主席积极争取,保住了刘伯承中央局政治委员的职务。只可惜在十年浩劫期间,这个职务还是被取消了。

1972年,刘伯承双目彻底失明,长期住院。隔年他丧失了思维能力,1975年丧失自理能力。

此时的邓小平,正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被下放到江西的一个小县城,开始在拖拉机修造厂工作。

年迈的刘伯承赋闲在家,只能和偶尔上门探望的老友陈毅聊聊天。陈毅登门时,刘伯承感慨,自己眼睛不好使,耳朵却越发灵敏,不知小平现在怎样?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陈毅叹一口气,告诉他,邓小平的情况也不太好。刘伯承十分焦急,但自己已然老眼昏花,无计可施。

1972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希望自己恢复工作。主席思索良久,在惜才之心下,答应了他的请求。

邓小平回到中央不过三年,又被撤销了一切职务。此时,刘伯承的好友陈毅已经去世,在巨大的打击之下,刘伯承痛哭流涕,最终也支撑不住,倒在病床上。

1975年,刘伯承在神志不清中,对来看望自己的华国锋说出“必须让邓小平主持追悼会”的话。

此言一出,恰合民众对邓小平的呼声,国家的确需要一位谋略奇高的领导。

1977年,邓小平再次复出,改革开放的春风洒向了中国,邓小平也当上了最高领导人。刘伯承人生的最后几年,邓小平经常去病床前探望他。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1982年,中央发表了《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信中回顾了刘伯承几十年来身为军事人才,在战争中令人敬佩的表现,肯定了刘伯承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对刘的工作表示怀念与敬佩。

1986年,刘伯承与世长辞。在所有宾客中,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邓小平最先带领妻儿抵达会场,邓朴方也一同来送别这位给自己起名的老人。

在葬礼上,邓小平向刘伯承的遗体三鞠躬,一段沉重而长久地凝视过后,泪水爬满了他的脸。

刘伯承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年纪轻轻就因战争伤痕累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任医生给自己割下一只眼。

受过千万种伤,他最重视的,依然是疆场。10月21日,家属遵照刘伯承的遗嘱,把他的骨灰全都洒向了他战斗过的地方。

“刘邓”情谊:旧式军人与留洋派,搭档13年,拆伙后仍遥相挂念

就在同一天,邓小平发表了《悼伯承》。他在这篇悼文里全面回顾了刘伯承的一生,总结他的军事、政治才能以及优秀的品德,称他有坚强的党性,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他特意提到:“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刘邓传奇,就此永久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