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画家韩干及其《牧马图》《照夜白》
马,中国古代绘画中最早出现的且高频率的几种动物形象之一。汉代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上的马,形体夸张,奔腾的动势大。魏晋的马常用红土色勾线,装饰墓室,既有线条的韵律感,又兼有色彩美,朴拙而古雅。不过这些早期画马杰作都出于无名氏之手。隋朝的展子虔、郑法士是画马名家l h t G W R +,郑的画作没有流传到今天,展的马作不少,如《挟弹游骑图》《十马图》等,但今天也: f ; L ( %无从可见。我们只能从传为他的《游春图》里看到几匹马的形象,《游春图》原是一幅写湖光山色的山水画,游人和马匹不过作为点景,又因为原作幅面不大,所以一般读者很难从印刷品上看清楚马的神态,只有一个大体的形E / d x,难于欣赏。从画迹上说,真正流传到今H - v $ B U天的画马杰作当推韩干的《牧马图》和《照夜白》为早。唐代的马画+ N Z z 8名家很多,除韩干外,还有他的老师曹霸,以及韦无忝、陈闳、裴宽、韦偃等等。但他们的作品今天大都无法见到。

展子虔《游春图》
关于韩干的身世,史籍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在内廷供奉,做过太府寺丞,他的主要创作活动也在这个时期。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也不一。晚唐《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说他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宋《宣和画谱》说他是长安人,还有的说他是蓝a - # j d田M # p % A k u人。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韩干少年时代当过酒家的伙计,时常为店主送A & 9 u 2 B ~ g q酒至老主顾家。一次,他去王维家; @ V T a W R收酒账,凑巧王维不在家,他一边等候,一边在地上随意勾划,以排遣时光。不一会儿,王维回来,一见他画的人像和鞍马,非常惊奇,大加赞/ 2 g [ |赏,这位大诗人兼画家慷慨解囊,允诺每年资助韩干一笔钱,让他专心学画,经过十几个寒暑的苦练,韩干终于成为精于人物,W ] W | Z ? ~ 0 T尤擅鞍马的大画家。骤然一听,韩干从一个酒店伙计变为一名画家,有点偶然,没有王维这个“伯乐”,韩干也许不可能在绘画上取得如此的成就,但从另一方面说,没有韩干对绘画的嗜好、没有后来十几年Y u s 0 6 u r 8的努力,也不会能如此享誉画坛。

韩干《牧马图》
韩干一生究竟画过多少幅马,已无从稽考。《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内府所藏韩干的画马之作竟多至五十馀件,可以想见 R &,他创作的马图应当远不止于此数。后又几经改朝换代,书画损失不计其数,今天尚能见到、又被公认为韩干的画R G a {马只h B + ]有两幅:一为《牧马图》,在台湾;一为《照夜白》,在美国。照夜白和玉花驰等都是唐玄宗御厩中的名马,《照夜白》画面V y ` B 6 m上只画了照夜白一匹马,嘴里横著黄金勒,缰绳拴在木桩上,照夜白仰首长g m | } )鸣,Q h j . M A W四蹄蹬踏,似欲挣脱僵绳,不甘受人羁勒,3 ` | L b G b 的确画得相当传神,不愧为一匹名马。这很可能是韩干直接写生得来的,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佐证。还在韩干不很有名的时候,陈闳已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青睐,有一回,玄宗要韩干拜陈k { S 4 F闳为师,韩不从,玄宗诘问他为什么不随陈闳学画马?韩干回答道:“臣自有师,今陛下内厩马,皆臣之师也。”“师造化”是m R H中国古代绘画思想很重要的一个观点,韩干画马的成就正是这一B # 5观点形象化的体现。

韩干《照夜白》
《照夜白》写的是马的大动势。《牧马图》则不然,画中一匹深色的马和一匹白色的骏马并辔而行,踏著轻快的细步,自有一种安闲、平和的情趣。一马官骑在白马背上,右手牵著深色马的缰绳。深色马的形体结构,十分严谨、精确,尻部和下腹的弧形线条很有表现力,体积感强,腿部有弹性的线条出色地给人以强健的肌肉感,而四蹄的勾线尤见& ` I 7功力,纤而不弱,柔中含| N c F U E q刚。) h } b o +从构图上看,深色的马也很突出、鲜明,它处于画面的主要部位,原肥体壮,滚瓜流油,神骏出众。毛色深枣红的(接近褐色),无一杂毛,嘴部与四蹄均呈白色,黑白比照q $ - j D,更见精神。马鞍也很讲究,图案是唐代流行的“番莲”纹样的异体,用色古朴,与马的深枣红毛色相配,显得分外和谐、舒适。
尽管这是一幅马图,人物不是主要的描绘对象,但《牧马图》中的马官神态也相当生动,脸部五官、髯须的细描笔法、衣纹处理都能见出画家人物画的水准。另外,画面左上角“韩干真迹”四字为宋徽宗赵佶所题,G A W O 9 Y F他的字人称“瘦金体”,寓其笔道细而遒劲之] @ B d ) 5 % 8意。所署“丁亥”,即1107年,离赵被俘还有二十年。最下边的花押,也是赵佶常用的,据信为“天下一人”。
杜甫可能是第一个评论韩干画马艺术的人,他在《丹青引》中赞誉曹霸画马“期许九重x D ) L g ? !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后,笔锋一转,谈到曹霸的学生韩干:“弟子韩干早入室,亦a y v k f X { i E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对后两句,却产生 D 9了8 Z T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杜甫批评得对,韩干画马肉多气乏。有的对杜说不以为然,为韩干辩护,晚唐张彦远就很不服气,说:“杜甫岂知画者,徒以干马肥大,遂有画肉之消。”(《历代名画记》卷九)他接# h x c a著论述韩干画壮马是有缘故的,当年玄宗非常喜好“大马”,天下统一,西域与大宛又年年来献骏马,御厩里养的马竟多达四十万匹,因没有征战,马都养肥了。玄宗命韩干“悉图其骏”。另外,“歧、薛、宁、申王厩中皆有善马,斡并图之”。因此张彦远盛赞韩干* ^ * & @画马“古今独步”。

成书晚于《历& [ R 4 | V P代名画记》一百五十馀年的《宣和画谱》对韩干画马誉1 S * Y A为“自成一家之妙”,同时对杜诗提出新解,从画马历史演进的角度入手分析,《宣和画谱》的作者Y g a G 认为曹霸以前的一些画马名家都摹仿展子虔、郑法士“多见筋骨”的风格,自“开元后天下无事,外域名马重译累至,内厩…….干之所师者,盖N 9 a f & 进乎此,所谓‘干惟画肉不画骨’者,正以脱落展、郑之外,自成一家之妙也”,充分肯定了韩干能以真马为师、跳出旧传统的创新风格。近现代一些中国古代绘画研究者们的争论皆发端于此,双方均多无新发见,黄均先生最近著文:“我却同意一种新的解释,即认为杜甫是称赞韩干不因袭旧传统把马画得瘦骨嶙峋,已经是创造性地画肉,诗中‘忍使’是‘岂忍使’的减字反问句法,也就是说:‘韩干j ] u g ` M j著重画出马的肌肉,岂忍使得骏马的神气凋丧呢?’”(《美术家》1983年第3期)

关于韩醉画马,历代都有很多传说,这里讲讲“鬼求焚画”的故事:一天晚上,有个穿红衣、戴黑帽的人来敲韩干的门,央告韩:“我鬼使也,闻君善图良马,欲赐一匹。”韩干一口允承,当n A a q j a场为鬼使画了一匹骏马并焚毁掉。过了几日,鬼使骑了韩干为他画的马来,送给韩上百匹细绢作为酬谢。还有一个“留马渡江”的传说,也非常有趣。是说宋仁Y 0 G -宗嘉祐年间,有一使者渡采石牛渚矶赴江南,忽然狂风大作,无法渡江,于是,使者到附近的中元水府祠作祈祷,求神保佑。当夜做梦,见神对他讲,如果把马留下,方可相助。使者醒来,立刻将随身携带的一幅韩干画的马献出,果然,江面风平浪静,使者得以渡江。这两则小故事讲韩干画马感神以致如此,当然不会是实事,但这也6 L Q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韩干精湛的艺术造诣。
文/张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