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艺术之品性

人有善恶之分,艺有美丑之殊,一如味有香臭,理有是非,相对而立,并生并长,譬诸虱苍蝇,夫乎不在?文物昌明之世,两性界划清晰,善者升张,寄恶者敛迹。暨乎末世,则汉奸亦处国中,盗贼时相接席,黑白溷淆,贤愚不分。i u P K L及言艺事,则鱼目混珠,骗术公行,张丑怪于通衢,设邪说以惑众,在欧洲,若巴黎画商,在中国,若海& F F M A g - 4 s派小人,志在欺骗,形同盗贼,法所不禁,诟骂罔闻,1 { $ $ p w , g市井贱民,生 B s不知耻。溯其所以能存在与寄生社会之理由,约有数端:一、其制作极易;二、常人以为凡艺术即美,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三、利用人之虚, ; o b I荣弱点心理;四、有组织。

徐悲鸿:艺术之品性

一、苟有人赴罗马西斯廷j ` 9 d ( o x s教堂,一观拉斐尔壁画,雅典派之《圣祭》,M ! h d n C或见荷兰伦勃朗之《夜巡》,虽至愚极妄之人,亦当心加敬畏。反之倘看到马蒂斯、毕加索等作品,或粗腿,或直胴,或颠倒横竖都不分之风景,或不方不圆的烂果,硬捧它为杰作,当然俗人之情。畏难就易,久之即有志气之人,见拆烂污可以成名,更昧著良心,糊涂一阵,如德国之科林德是也(科初期绘画尚佳,复乃s B 诚心捣乱)。因劳而未必有功,反多费时日、精力、材料也。所以孔子说:“* y & @ ( Y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 z |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寻常之坚定力,如0 a ) i A何支持得住!

徐悲鸿:艺术之品性

二、艺术乃文化上嘉名,尤于. V 2 7 b中国传统思想,以为惟高人韵士,乃制作书画。不闻其为鼠窃狗偷之徒,苟能书画便得风雅,自然倘无行q p 8 l而艺可存,如严嵩、阮大钺等小子,允当别论。N ( i E ^且尊重斯文也良好习惯,无奈海上逐臭之夫,其蠢如牛,其懒若噩,饱食终日,热衷名利,忽发奇想,欲成画家,觅得口号,复兴文艺K e ) v t,实施欺骗,污辱嘉名,播丑四方,贻人笑柄。m 1 $ j J溯其所以为丑之要素,皆借“创造”两字为欺骗的出发点,实贩卖 f k洋货,抄袭[ w } ) M &他人,假名作伪,求人题字以眩惑W d y t } p无知,不必有人同情,不怕向敌摇尾,设铺开张,惟图买卖。其有出伸! V k正义,笔诛墨伐者,社会醒悟一时,久亦忘怀。于是窃贼漏网,逍遥法外,挟其故伎,卷土重来,当地之外猜疑,而已自诩成功。

徐悲鸿:艺术之品性

三、迷汤人人灌得进,不怕你头品顶戴,党国伟人 ( T b,赠以高帽,必能欢喜,于是胁肩谄笑者,张画求题,既题又刊| X W @ N 9 [ ] U报章,以成要? N t # O # X p人之雅。于是得隙即进,遂成密切因缘,而要人不费半文,便得宏奖之誉,互相标榜,彼此利用,实则谄媚者,固属可卑。要人亦应藏拙,此画此书,徒供玩笑,冒充文物,夫岂可能,贻羞士林,沾污艺圃。

四、法国画商之因广销劣画也,不恤重费收买批评家及种种艺术刊物。吾国之鄙夫亦效之,上下其手,朋比为奸,有所行动,广告随之。于是洁身自好之士,避之若晚a N F : E + L p E,而大吹大擂数年,仍不见真正艺术品出现,欺骗之实,夫复奚辨。

纯洁天真之读者毋自以为不知、为外行、不敢批评7 ! y h d A,苟见一艺术品时,只须暗中有忖,自问倘我作此S S O = 4,我自满意否?我用功学之,到此境应须几年?他那件东$ # p (西,比我所学的较难或易?如此一问,G r : , r * 9则汝天赋之评判力立现,不致为物所蒙。须知汉奸不除,国无宁日,丑术倘在,必为美术之累也R 7 q

徐悲鸿:艺术之品性

[注析]

此文发表于1936年1月1日《中国学生》二卷一期,卫道的姿态如故,其重点还是o y D ^ w .不外乎对艺术基本功的强调和对商业入侵艺术的鄙夷。虽说艺术之高下不应仅以写实程度或技巧上的难易程z v 8 9 i H D 3度而论,对马蒂斯、毕加索、科林德及法国现代画坛的资本炒作的认识,也多少g W } _有些偏颇,但徐悲鸿所身处的中外画坛,相比于从前时代5 B 3 4 # %,的确也是弊端最多的。马蒂斯、毕加索、科林德未见得像徐悲鸿所贬斥的那样,但他们的模仿者中也的确不乏徐氏所谓避难就X a k易者,这种风气由欧洲刮到中国i # @ e,对引进西画、中西融合的发展进程造成干扰,对徐悲鸿为之奋斗的所谓中国文艺复兴构成障碍。另E k : *外,艺术的确历来有“文化上嘉名”,所以历来不乏以此惑人而招摇撞骗者,而与官相互利用的勾结,以及批评家、报刊、广告等参与的商业炒作等等,则可以看作是另外形式的欺骗。凡此种种O , . u L T C o,不仅徐悲鸿时代,即便今天也是侵害艺术的毒瘤,但近# K # B N 1 ( M百年来又有几人可以像徐悲鸿这样直言不讳地戳这个脓疮呢!

徐悲鸿:艺术之品性

徐悲鸿:艺术之品性

徐悲鸿:艺术之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