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之吴镇书画赏析
吴镇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其博学多识,工书法,善草书,能诗文,绘画善水墨山水画,师法巨然,得己变化,以墨气淋漓,写出山川林木峥嵘郁茂之景,改变了巨然“淡墨轻岚”的风格。

正值元代中后期,时世动荡,却最为文人提供艺术之滋养,元代士人多隐世,把绘画作为移情寄兴的手段,寄心迹于笔墨,个人心绪颇为突出。吴镇自言:“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馀,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寥廓。” 吴镇出身白衣,从此话可见其有自居“士大夫”之意,更可旁窥其高傲孤介之一面。

或因吴镇早年极不得志。相传与盛懋为邻,远近求子昭画者踵相接,而吴镇则不为人知,其妻笑之,吴镇曰:“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其隐逸和清旷之风,最终经大浪淘沙,是时被视若珍宝,至明清其墨迹高者价百千,两代书画家亦受其影响颇深。
元 吴镇《山水》手卷
此手卷为纸本,水墨山水,卷写高山流水;两岸江畔平静如镜,两只孤舟涟漪重重,远岫云移,千峰如驶,绵亘不断,蔚为奇观。通篇水墨之中几株红叶槐树乃点睛之笔,突出了视觉焦点,衬托出为画面的不同层次。

画法上,多用披麻长皴,兼用厚重的点苔法,以表现山川洲渚的不同景色,构图和意境亦富于变化。作品充分发挥水墨丰润、浑然一体的特色。元画的典型特征,往往体现在景致愈远愈高,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愈高愈远。吴镇颇能在近坡与远峰之间构建高远相宜的视觉效果,并且善于通过劲拔的乔松古木将前后上下的峭石危岩、烟峦云峰形成对照,取得呼应。

此图笔墨浓中有淡,淡中见浓,极富“元气淋漓幛犹湿”之意。不过,比之董、巨,既少了些明晰,又多了些温润,因而愈发显得沉郁朴茂。在元四家中,若以浑然天成,雄强豪放而论,吴镇的作品或许当拔头筹。

元 吴镇《山林幽隐图》
此幅《山林幽隐图》便出自吴镇之手,是一幅抒发画家隐遁避世情致的作品。画面高山平湖,一叶轻舟随波荡漾。左方高岭斜耸,一道清泉顺势而下,注入平湖之水中;下方几颗苍劲的古树挺拔俊俏,树干上松皮如鳞,柏皮缠身,为画面意境平添了几分神韵。

画中近景古树挺秀、苍润;隔岸山崖陡峭,长皴聚点,山上泉水潺潺,草木点缀的浑厚朴茂;远处的山峦,层叠起伏,依稀可辨。湖间碧波平远,有一人架扁舟在荡漾。这幅画的构图,体现了作者的意匠经营。在水的表现上,通过错落的横坡,将湖水婉转地由近推远增加了层次感。

山的描绘虽高耸峭拔,却因用笔的沉著圆厚没有险恶之意,山头苔点,墨韵自然,显然有自家笔法。令观者在高远、平远的构图中领悟自然的造化,进而和画家一起感悟渔人悠游闲适的情怀。画面右侧由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徐贲题款。徐贲字幼文,自号北郭生,吴中四杰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徐贲能诗,与高启、杨基、张羽齐名,称“吴中四杰”,其擅画山水 。

《山林幽隐图》由于年代久远,曾被明清至民国收藏大家先后易主。从新装裱之后,从中可窥见历史的痕迹。上方由明末清初藏书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朱之赤题跋“法于象外”。左侧由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王文治题写画作名。右侧为清朝宗室,康熙皇帝之孙,爱新觉罗弘旿题款,此人能诗,工书、画,以三称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