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品公孙弘为官之道,在强人汉武帝手下的善终之道

自古红颜多薄命,但还有另外一群人也是如此,那就是名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凡事在有大作为的皇帝手下当差的,如果没有非凡的求生欲,那最后迎接他的就是死亡。霍光权倾一时被汉宣帝清算,张居正死后更是被万历鞭尸挖骨…所以说,伴君如伴虎,有着非凡业务能力的同时,为臣的还需要具备说话的艺术。特别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人的生死。官场上会不会做人显得很重要。
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朝武帝时期的著名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能够功成身退,善始善终,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把事丢给领导,不要替他决定
话说公孙弘在做官时候,汉武帝为了扩展巴蜀地区的业务,就叫公孙弘去查看一下。结果公孙弘回来就对汉武帝说,这里我考察过了,修路的成本太高了,不合适发展业务。各种弊端说出来直接怼汉武帝。
这汉武帝可是年轻气盛啊,一心想要做大事,你一顿陈词说出来,我还怎么修?汉武帝心里非常不爽,这不是明摆拆我的台吗?

这件事也被司马光记录在《资治通鉴》里:
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千馀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资治通鉴汉纪十》
公孙弘知道了汉武帝心里的“委屈”,于是辞官归田。自己在家里总结了教训,在第二次做官时候,明白了如何在业务拓展的情况下和汉武帝沟通。

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资治通鉴》
接受了上次教训的公孙弘,每次开会时候,一开始就说了会议主题的一些优点和缺点,一改以前通过自我反对的行为,让汉武帝听了自己陈述的利弊后把决定权交给汉武帝。也就是说,我说了这件事的所有利弊,至于要不要做,看你领导了。
公孙弘很聪明,知道汉武帝是领导,自己虽然业务能力强,可领导要做一件事,以劈头盖脸先说一大堆这件事不好,然后极力反对。换谁心里也不会舒服。将决定权给领导也是一种权谋。既把自己的工作完成(我说了这件事的利弊),又完美推脱责任(决定是你做的,出问题别找我)。

学会把握向领导进言技巧
作为重臣,必须要和皇帝保持联系。遇到皇帝错的地方,难免要提点。这如何说话进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资治通鉴》
说这个公孙弘经常和汲黯向皇帝报告政务,经常都是由汲黯先向汉武帝进言,之后公孙弘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汉武帝经常听取这些意见。
因为公孙弘明白汲黯在汉武帝心里的分量比自己大,也就是说先由汲黯进言,自己补充,就会给汉武帝“这是由汲黯提出来的,事务可信度很高,自己在他的基础上补充说明了而已”。这样汉武帝对于这种意见常常就大方吸纳了。

但是事情总有意外。万一皇帝不听,独断专行呢?这时候公孙弘便改变自己的意见,倒向了汉武帝一边。弄得群臣都说公孙弘是奸臣。结果公孙弘却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我只要对皇帝忠诚就好了,其他的我管不了那么多,因为我的意见和皇帝一样,就得罪了群臣我也认了。这无形中将自己慢慢推向了皇帝一边,让汉武帝对自己更信任。
做事懂进退,适当要妥协
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况官场。更需要知进退,懂妥协。
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通西南夷,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 之。天子使朱买臣等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春。罢苍海郡。《资治通鉴汉纪十》

说公孙弘在做御史大夫时候,汉武帝想着国家的三大工程:在西南正开通西南夷,在东方设置苍海郡,在北方修筑朔方郡的郡城。公孙弘知道了一直向皇帝进言:这些荒废的地区都是不毛之地,不能用中原繁华地区来养着它们,支持这些开垦工作。
但是汉武帝却不服气,连续问了公孙弘十个问题,公孙弘却一个都答不上。但却说了:陛下英明神武,我对于您的战略是绝对拥护的,可集中力量做这些,国家的财力耗不起,为了干大事,必须先全力修建朔方郡。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这些话表示很搞笑,就准许了,罢废了苍海郡的建置。

我们看看公孙弘的说话技巧,首先我先说你的意见我坚决拥护,这首先肯定了你这领导的位置,接着我再说利弊。等于说领导啊,你的决定确实很好,我必须拥护。可是客观事实不允许,如果条件允许我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想想看,如果公孙弘不管不顾,直接跟汉武帝说这不能做,那么汉武帝就会联想到不拥护自己,我这个领导的政策你不实行?如果一味迎合,那么劳民伤财。公孙弘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成功说服了领导。让汉武帝高兴之馀也听取了自己的意见,两全其美。
纵观历史,公孙弘确实是汉武帝手里的丞相中少数得以善终的,说话技巧和为人处世方式决定了他的一生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