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唯有不问,方能无疑;唯有不争,方能无忧”,与君共勉
王阳明:“唯有不问,方能无疑;唯有不争,方能无忧”,与君共勉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家。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老祖宗曾说:“唯有不问,方能无疑;唯有不争,方能无忧”,心学大师王阳明势必也懂得这个道理,他告诫后人你之所以一事无成,不是因为你没钱没人脉,而是因为没有远离这两种人。
受到后世这么多人的追捧,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但从一个5岁才开口说话的贪玩孩子,到一个从祀孔庙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这辈子也没少吃苦头。

王阳明的父亲是状元郎,曾任吏部尚书,他要步入仕途本来并不是难事,毕竟全家有这么好的人脉资源给他。
王阳明:“唯有不问,方能无疑;唯有不争,方能无忧”,与君共勉
但他一生却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挫折,而其中两件对他尤为重要,也正是这次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很多人一生无所成,缺的不是人脉,而是太相信这两种人。

- 第一件事: 要远离、不要相信那些怂恿你强出头的朋友
22岁时,王阳明参加了进士考,结果不知为何却没有考中,此时的王阳明十分沮丧。而他父亲的同事,内阁首辅李东阳却对他说:“这次虽没中,下一次必中状元,不如提前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吧!”年轻的王阳明还不懂事,听着对方这样一番吹捧,便真的写了篇状元赋。

结果不但没人佩服他,还让大家觉得这个年轻人还没中状元就如此骄傲,一定是个目中无人之徒,而劝他写状元赋的李东阳此时也不说话了。于是当他25岁再科考时,又再次落第。此次过后,直到28岁他才中了进士二甲。
正是这次经历,让王阳明在后来的人生中,变得很低调,很少再强出头。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以我们的好朋友自居,常常以鼓励的语气怂恿我们强出头,动不动就说:“我觉得你行,你去试试!”有时候这些话,确实是能鼓舞人的,但怕就怕他们是让我们强出头。
民间有句老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第二件事:要远离、别信那些只能看我们吃苦,却见不得我们成功的朋友
正德十四年,宁王之乱发,王阳明关键时候站出来,前往福建平乱。后面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王阳明在没有后援的前提下,率少量人马于鄱阳湖和宁王战了3天,结束了35天的宁王之乱。

他在去之前,朝中不少人不信他的能力,但他身边却有几个好友很支持他,表示有他王阳明在,没有平不了的乱。可是得胜归来时,又是这些好友在武宗面前说他的不是,称他这样功劳太高,会扫了皇帝的面子。于是虽然立了大功,他却没有得到朝廷的半点赏赐,直到世宗即位,他才因此事被加官晋爵。
仔细分析这些好友的前后变化就会发现,其实就是嫉妒心在作祟。

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朋友,在我们有难时,他们或许会站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但当我们眼看就要成功时,他们却又见不得我们好了。这样的朋友,往往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踩我们一脚。
阳明学是一门自得于心的学问,王阳明最希望的是你通过体悟得到心学真谛,而不是通过别人的传道,因为自己体悟得来要比听人传道得来更为笃实。
王阳明心学能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站稳脚跟,能更从容应对人生的困惑。

想要读王阳明,首先必选的就是《传习录》,《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第二本就是《知行合一》,这本书和《传习录》有所不同,里面记载了王阳明的一生,一生中的成功还有失败,记录了很多有趣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传记,看起来有趣幽默,但是又能从王阳明的一生中找到人生答案。
里面有很多人生的实际生活案例,这样我们就能将学到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