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生前时说:汉字不毁,国家必亡,他出此过激言论是为啥
鲁迅,中国近代思想斗士、文学奠基者,他一生以笔为武器,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心写下无数尖锐作品揭露时代黑暗、批判人性之险恶。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之信念地在冰冷时代中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声音试图唤醒大众,振聋发聩。他一生的辉煌事迹不断,但却在临终前说:“汉字不毁,国家必亡”到底是何缘由让他说出如此过激言论?
汉字乃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广为人所熟知的一张名片,但鲁迅先生对汉字却似乎态度消极。“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此话出自鲁迅作品《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鲁迅先生在写下这句话时,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言辞过于激烈,随后又在后文加上了解释:“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从这句解释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担忧的依然是中国的命运前途,而并非只针对汉字进行批判。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把汉字与中国发展联系至一起,痛心国人的文化水平之低,并认为汉字的艰深难懂占一定责任。这并非鲁迅先生首次公开主张废除汉字,翻阅其此前的作品便可发现相同言论也曾频繁出现过。如在其作品《关于新文字》中,鲁迅先生也说:"方块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块字,中国只能等死。"对于鲁迅主张的废除汉字言论,国内的其他学者如翟秋白等人却持支持态度,响应者众。此番看似荒唐的现象实际上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关系甚大。
在鲁迅先生看来,在旧中国掌握汉字,其实等于掌握权力。古代的教育水平极其落后,有人通过汉字晋升为官僚阶级,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及财富,但更多的人一生都无法接受教育认识汉字。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中曾写过这样一番话:"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当时4万万国人只有极少部分人认识汉字,加之当时并没有发明拼音,导致掌握汉字更是难上加难。底层百姓无法掌握汉字,自然也就影响了文化的普及,许多人一生都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对一个国家而言只会加深落后程度。毕竟文化不兴,谈何兴国?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两大主体,一是农民,二是知识分子。
鲁迅先生一生都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极为关注,他认为农民因汉字的艰深难懂而无法吸收文化扭转命运,是极为可悲之事。同时他也极为痛恨民众面对国家存亡时表现出的麻木不仁,但他也深知这种麻木不仁缘于文化水平低,而汉字的字形复杂和难以书写正是阻碍文化普及的原因之一。因此他才一直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和倡导使用简体字,又写下这样看似偏激的言论,但究其原因都是心系国家和人民前途,无可厚非。

陈独秀曾有言道:"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汉字简化的迫切希望。鲁迅先生作为当时最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之一,自然也有同样的希望。他的言论看似过激,但背后大有深意,中国也因有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才得以在黑暗的时代中不断前行。而对于汉字,我们更应抱有发展的眼光去继承,毕竟其中的优美和博大精深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应当予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
《鲁迅全集》
《陈独秀著作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