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秋节节俗浅析中日文化差异
中秋节是中国除了春节以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便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日本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重的国家之一。既然中秋将至,那么我们今天从中秋作为切入点,浅谈一下中日文化上的差异。

一、中秋起源
1、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说法众多。《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是最早出现关于中秋的文字。
一说中秋来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明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代的帝王就开始祭祀月亮了。后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争相效仿,逐步传到民间。
另外一种说法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之际,庄稼果蔬都已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遂以中秋为节日。当然也有说法是隋末唐军中的裴寂以月为思做出月饼,解决了反隋军的粮草问题。
2、日本中秋节的起源相对来说就比较清晰一些。大概在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的平安朝代,中秋这一节日由中国传到日本。最初只是盛行于日本贵族之间,后来逐步在日本民间普及。
日本并不将“中秋节”叫做“中秋节”,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逐步的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日本将八月十五这一天成为“名月”,“芋明月”,“月见”。并且认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赏过月而不在九月十三这一天赏月是不吉利的。所以,严格来说,“十五夜”和“十三夜”都可以算是日本的“中秋节”。

二、中秋节俗
1、《礼记》中曾记载“秋暮夕月”,也就是拜月。相传齐国丑女无盐,年幼时,曾虔诚的拜月。后以品德出众而入宫,但依旧不受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君王看见月光下她格外美丽,于是便立为王后。拜月之俗由此而来。
唐宋年间文学之花异常绚烂,故而赏月在文人骚客之间格外盛行。对月吟诗,对月饮酒,对月赋词。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亦是这是种最出彩的一朵。到了明清时期赏月则更具规模,民间至今遗留着“拜月亭”、“拜月坛”、“望月楼”等遗迹。可见,赏月也是自古以来必不可少的活动。
除此之外,江浙一带还有中秋观潮的传统;湖广一带有燃灯的传统;江南一带制灯船;猜谜,吃月饼,烧塔等习俗。每个地方又有各自的不同,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2、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并不想我们想想中的那样吃月饼。而是使用一种中糯米制成的江米团子,又称“月见团子”。除了吃月见团子外人们还会穿上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抬着神龛去庙里进香。
日本赏月,会在案桌上摆上当年的收获,芒草,糯米团子,毛豆,芋等食物,来供奉月神。如果天公不作美,或是阴天。有乌云遮蔽住月亮,这一天就会被称为“无月”,如果下起了雨,就会称为“雨月”
除了赏月以外还有祭月等活动,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感谢,当年秋天的收获。来祭祀,感谢神灵的庇佑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小孩子可以去别人的地里偷庄稼,而主人必须当做不知道。小孩子偷吃神明的祭品,也不会引起神灵的怒火。相比于中国,日本的中秋更加安静,平和。

三、总结
日本与中国虽然都过这样的一个节日,但是重心是大不相同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文化的一个的不同。我想大家不难发现,中国的神话故事,与各种节日的和其节俗重心在于“人”。中国人或者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中国文化很微妙,我们信奉神,但又不那么信奉神。我们总是在信奉,又不断的追赶。
纵观我们的神话故事,夸父要追上太阳,所以不断奔跑。大羿为了天下而射日,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吕洞宾也可以飞剑斩黄龙。我们在与天斗,与神斗。这是一种融入骨血的反抗精神。我们过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过中秋有嫦娥奔月,大羿射日,吴刚伐桂,过清明我们要祭奠先祖,这一切都说明的一个问题。
我们信奉神,但不追随神。中国文化中更注重的是“人”,是每个“人”,是一群“人”。从古到今的典籍,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神鬼妖仙,我们都在强调“人性”而非“神性”。这使得我们的文化中永远有感性的一部分,同时又一直存在着理智。海纳百川但不失本心。
而日本与中国最大的差异恰恰就在于此处。日本好像无时无刻不在祭祀不在祈福。修二会要祈福祭祀做法事,十五夜要祭祀月神,十五夜祭祀过了十三夜还要再进行一次。他们好像把“人”的位置放的太低了。但当我们仔细的去研究的手就会发现,日本文化并不逊色。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交往甚密。他们不断的像中国派出遣唐使。他们在以一种低身段像一位前辈学习,汲取知识。事实上他们也真正的做到了。他们学到了很多,建筑,茶艺,农耕,文化很多很多。
但与谦虚不同的是,他们既敬佩这个先进国家,又无时不刻不想超越这个国家。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钦佩,他们又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但同时,信仰与神明又教会他们平和。
他们信奉神明又感谢神明。并在这种秩序下获得了自己的浪漫。樱花开的时候他们会赏樱,菊花开的时候他们又赏菊喝酒吃栗饼,七夕祭他们把心愿挂在树上。很浪漫的,
难道我们中国就不浪漫了吗?我们也很浪漫的!我们也有过七夕乞巧,花朝祭神的浪漫。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逐渐的丢失了这种浪漫。
日本与中国相似却不相同。中国的文化有时太过锋芒,他更多的是需要一种调和,一种藏拙,需要的是平和。而日本文化啧显得太过于平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感恩变成了卑微。
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日本文化,文化无关国界,无关种族,文化无关其他。
参考文献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人民网
中秋节起源.新浪网
中秋节起源.中国网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