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浅析《万历十五年》的公共史学意义

美籍华裔历史作家黄仁宇的作品《万历十五年被公认为是历史学界的公共史学的典型作品。实际上,黄仁宇的初衷并非是完成这样一部著作。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华裔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叙事型历史作品,该书面向的是美国的学术市场,但是却在面世之后,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引起震撼轰动,30年来一直是行业畅销书。这又是为何原因呢?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浅析《万历十五年》的公共史学意义

一、 别具一格的历史语言特色

(一) 从微观角度进行历史叙事

《万历十五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史学著作的大众关注度,这是由于这本作品采取了新型的微观叙事角度来书写历史。二十世纪的历史解读结构从五四运动开始发展,对于传统的历史时间总是采取批判眼光,最有批判意味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封建主义制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这批判眼光还具备一定的文学色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爆发的粗俗谩骂式的历史评判方式完全占据了历史文献。但是《万历十五年与其做比较,则是一部存在理智的客观地描写帝国制度的历史叙事著作。

在黄仁宇的观念中,“帝王”只是国家的统治者,看似高高在上,贵为天子,实际上对于很多繁杂的细节问题,也难以做出专权的决断。帝国制度处处透露着对皇帝权利的局限之处,从日常杂事到军国决策,各类文物君臣都在压抑皇帝的权力。

黄仁宇在进行这些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并未采取传统的枯燥的历史性语言,而是运用叙事型的语言进行颇具趣味性的分析,这对在特殊时期中思想受到长期压制的大陆读者来说,无异于雨露甘霖的及时滋润。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浅析《万历十五年》的公共史学意义

(二) 对政治人物的特色解读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了一篇名为《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的文章,从题目中,就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他首先对海瑞的起起伏伏的官宦人生进行分析,并且明确指出了海瑞成为大明的乱臣贼子的原因,即他看不清社会的本质——在官方认可的范围内,按照一批特有套路进行运行。黄仁宇将这一套路规则定义为“阴阳对立”。

他认为,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张居正和温婉可人的统治者申时行,都是这套套路规则的熟悉者。海瑞因为不知明白这一套路规则,所以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排挤对象。黄仁宇对于这一帝国社会的套路规则进行人性化特色的探讨,让中国大陆的历史学者,终于摆脱了几十年以来的特殊时期式批判的历史体系,进行了人性化的历史叙事变革。

(三) 国际化水平的解读方式

《万历十五年》的主要写作主题是万历十五年的内容,但是也对中国明朝末期的帝国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描写。同时,作者不单单是描写了历史事件,还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国际化水准的阐释。例如,黄仁宇在《万历》开篇所写:“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中国的传统史学的书写方式都是将华夏文明作为主要视角,在讨论到其他的民族文化时,都会采取相对批判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但是现代史学的描写方式则是提倡进行一定性质分类的史学描写体系。

黄仁宇在进行万历十五年这一具体时间段的史学描写的过程中,没有单一化讨论历史事件,二是在开头就将国际化的解读视角带入到读者面前,这是当之无愧的“大历史观”的微观历史叙事方式。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浅析《万历十五年》的公共史学意义

二、 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相符程度较高

现代历史学界的部分学者对《万历十五年呈现的历史观念表示怀疑,因为他们认为《万历十五年》实际上没有摆脱五四运动后的批判主义历史叙事体系,没有创新意义可言,也不值得受到社会大众的如此推崇。但实际上,黄仁宇的观念视角要从更深层次进行理解,例如黄仁宇对于现代社会的引申解读。

黄仁宇对于中国历史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持肯定态度,但实际上他在进行近代史解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国民党方面的角度来看待国民党在夺取大陆的过程中失败的原因。但实际上,真正经历过那一时期的国民党,在退到台湾岛后,又有互不相同的情感体验。又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以此来对中国历史的进步进行肯定。

实际上,黄仁宇因其美籍华裔的身份,常让大陆读者对其进行中国历史学家角度的认识。但是,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种各样的文化在美国发展共存,黄仁宇虽然是一名华裔,但是他的本质身份还是一名美国公民。

同时,黄仁宇的写作之初,对于《万历十五年》的主要读者定位也是美国群众,因此其写作角度的真正意图,既是对中国古代帝国制度的叙述,也是对当今中美关系的解读。

黄仁宇曾提出,对于美国来说,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要点是放下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执念,诚恳地敞开心扉进行合作交流。这一实实在在的建议,被黄仁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但是对于当今的中美国家关系,依然有着毫不过时的借鉴意义。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浅析《万历十五年》的公共史学意义

三、结论

总体来说,《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新形势学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帝国制度的史学范本,也是在中国大陆的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这一出版界的巅峰之作可以让我们看出,当经典的学术性文化在大众群体之间进行人性化传播,要满足基本的文章叙事规则,但是也要了解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消费导向,也要根据文化交流市场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调整型政策。

由此可见,产品的功能效果实现,还是要回归到没有无用修饰的自然逻辑起点,也就是作者的最初理想。

参考文献

[1]罗金章,蔡洁.固化的道德——帝国末日的造就者——读《万历十五年》有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4):29-30.

[2]徐晔.明末社会礼仪制度下的悲剧——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J].文史月刊,2019(01):71-74.

[3]刘孝连.在冲突与失衡中暗含的制度衰落——以《万历十五年》为视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0(0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