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吝啬的文人:数米下锅称柴烧饭,儿子8岁早夭就地刨坑裸葬
说起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韦庄,世人第一反应便是他的才情,他的《秦妇吟》写尽了战火纷飞中妇女之苦。而韦庄出身显贵,他的祖上出过好几位官员,这令他分外热衷于科举考试,但天意弄人,他年近六十方才考到进士,此后一路官升至宰相。
而对于韦庄,还有一个十分令人诧异的评价——吝啬。他虽生于官宦世家,但他降生时家中已经落败,他是在饥寒交迫中长大的。这样的生活令韦庄对于金钱这些物质格外看重,整日里也十分节俭。后他凭借着自己斐然的文采成名,贫瘠的生活才有所改善,但多年养成的习惯已经无法改变,他的节俭,某些方面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韦家做饭之时,他都会规定好要数多少粒米下锅做饭,生怕浪费或者损失。而烧饭的柴火也是定量的,需要事先称好重量,绝对不可多取。对于烤肉他更是细致,哪怕少了一片他都能一眼发现,随后便会勃然大怒,严加追查,找到偷食者严惩不贷。而更过分的是他对于八岁早夭儿子下葬的处理方法。
他的妻子知道韦庄的性格,不求隆重大办,只求穿着生前的新衣服入殓。但是韦庄拒绝了,他觉得死去的人何必穿衣服,于是亲手脱掉了儿子的衣服,将尸体用一卷旧席子裹好,刨了个坑便裸体埋葬了。

葬好之后,韦庄还将旧席子带回了家中,此举真是令人目瞪口呆。但韦庄如此行径并不表示他是无情之人,相反,他对儿子的早亡格外的悲痛,对着曾经包裹过儿子的旧席子,夫妻二人更是失常睹物思人,每每都泪如雨下。
韦庄遭受过如此多的贫瘠和苦难,但他为官清廉,办事不偏不倚,从未想过为自己敛财,也不曾搜刮过民脂民膏。后因能力卓著,一路高升。而他的吝啬,也成为一桩笑谈,传至今日。
想来许多人对韦庄的吝啬程度感到瞠目咋舌,但请不要仅凭借他的吝啬便全盘否定他的成就。韦庄是为杰出的诗人,他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时至今日仍然会被提及。他的吝啬是因为自小的生活环境所导致的,苦难并不能成为他被歧视的理由,反而应当是需要反思之处。

他处在一个乱世,朝代的交叠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在无法创造出更多财富的情况下,吝啬的节省成为了活下去的出路,这是生活所迫。而长年累月之下,这种节俭便成为了本能,实乃无奈,亦是对社会现状的屈服。
纵观韦庄的一生,他才华斐然,满腹诗书,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年少的苦难早就了他为官的心怀天下。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奈何时势弄人,身处乱世,身不由己。他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一首《菩萨蛮》道尽了国破家亡的抑郁,述说着对于故国的无限思念。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唯有用诗寄情。
参考文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