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何故奋起抗秦?湖北出土一批竹册,揭露了楚人的怨声载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嬴政十三岁承袭王位,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在其年仅三十九岁的壮年时期就登上了统一六国、称帝的人生巅峰。
由其一手打造起来的强大王朝,那个在他手中昌盛三十七载春秋的帝国,随着其巡游程中病逝沙丘之后,秦二世继位仅仅十馀年后就被一举歼灭、分崩离析。
众所周知,刘邦和项羽是灭秦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关键人物。但是,究竟是何故,让这两人起兵江淮起义抗秦,使得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从兴盛走到衰败再走向灭亡。

统一六国
“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结束了长达五百馀年的各方诸侯势力割据的混战局面,作为一手建立这个多民族共融中央集权国家的君王——秦始皇,其毋庸置疑有这不可磨灭的功劳。
统一六国后,此时“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至此秦始皇开始了他“千古一帝”的生涯。秦始皇名嬴政,作为“称帝”第一人其在位的三十七年中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不仅开发北疆且积极开拓西南,同时也修筑了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
在统一之前长时间的割据局面,造成了秦始皇十分担心覆灭的六国“卷土重来”,于是统一背景的秦王朝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在一些方面做了相关措施。例如统一了度量、货币,交通修整,讲究“书同文、行同伦”。
据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位于湖北)中出土的相关简册《语书》中记载:“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

秦始皇并对货币等物质进行了统一,并且对民间的习俗也进行了“统一”,要求老百姓摒弃“恶俗”,简单来说,就是让大家移风易俗,遵循“秦民俗”。
据说,这些规定有部分都是针对楚国的,其规定已是“大秦子民”的楚国人不许说自己的方言,并且要求他们摒弃自己的一些传统习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像是要求他们忘记自己是一个楚国人。
但是,试问这些镌刻至骨髓中的记忆又如何能轻而易举地说摒弃就摒弃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据《日书》中的一些记载,彼时已经亡国的楚人哪怕面对法令的压制,但是还是对秦国的文化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的,甚至是仍旧执拗的“留存”自己的风俗文化。

楚人一炬
项羽素有“西楚霸王”的美誉,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后裔,他早年就跟随自己的叔父起义。其引兵西屠咸阳 ,火烧宫室,据说火三月不灭宏伟的秦宫就此付之一炬。
并且,在秦末大起义中,由其率领的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军在巨鹿交锋,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角逐,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成功领兵一举歼灭秦主力军,使秦王朝名存实亡,史称“巨鹿之战”。
谈到灭秦,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刘邦。刘邦本名刘季,生于一户农民家里,家境一般。成年以后的他出任泗水亭长,在当地算得上是小有名气。秦二世时期,其率军西征,最后用张良的计策使之不战而降。不久之后,其进军霸上,秦朝灭亡。

天下苦秦久矣
《阿房宫赋》中写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实,秦从兴盛走向覆灭,一点一滴都是自己造成的。据相关出土的竹简上记载,关于秦王朝对天下的统治可谓是十分“苛刻”。
所有律法中,秦律不仅占据了绝大部分,并且品目繁多,而且内容大多都是苛刻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为了压制楚国人,其将他们所能用的农耕器具统统收缴为国有,并向老百姓征收不合理的地租,苛捐杂税之下,民众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日书》中曾经提到,楚民在秦的统治之下,时常要忍受官府强加的徭役,很多时候别说是安稳度日,常常处于逃亡的状态,可以说是惶惶不得终日。
常言道:“得民心者,的天下”。在秦王朝的高压暴政之下,必定会有揭竿起义的楚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也就难怪了,统一之后仅仅是历经连代帝王就灭国了。

毕竟,老百姓民不聊生之下,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本就被强加规定“忘记”自己的习俗、文化,长此以往的压迫之下开始的触底反弹的力量绝对是不可小觑的。
所以,也就有了项羽、刘邦等乱世的英雄,他们代表了大部分受压迫而不屈、敢于反抗的人。虽然,统一六国之后,有许多被秦王朝收之麾下的国家在秦王朝的高压统治之下都纷纷被强行“洗脑”。
但是根据历史的考究,似乎并未收获很大的效果。根据相关记载,楚人对秦国的统治大多呈消极应对的状态,虽然有些国家的百姓会被逐渐同化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但是,一直以来秦文化始终未能真正的取代楚文化,由此可见,楚国人骨子里的不屈和顽强。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秦始皇喜大兴兵戈,南征北战、不断开疆辟土似乎是帝王皆有的野心,虽说征战在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但是连年征战下苦的还是老百姓。
再加之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不施仁政等原有,导致了秦王朝的国家根基逐渐动摇,各地有识之士揭竿而起,一举推翻了曾经强大的帝国。徒留骊山脚下的地下深处,华丽的金棺中也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罢了。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