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花2000万美金买航母送我国,后公司破产的徐增平,后来如何?

国太平则身心安,此生只许报国愿。自古中国就讲忠和孝,在家不孝顺者为逆子,祖国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母亲,爱国应该和爱家一样,是一种高尚的思维也应该是自觉的行动。爱国有很多种方式,只要尽心尽力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物力,都是爱国的表现。
有些人的能力比较强,能够运用更宏大的方式回报祖国,成为爱国代表中的翘楚,比如何鸿燊先生驱资几千万购回圆明圆铜首,比如今天我们要谈的徐增平先生。
中国航母,保卫祖国
航母的全称是航空母舰,是在浩瀚海洋上挺进的一种承载飞机的大型水面舰艇,是海洋乃至国家领土的重要护卫工具,被美称为海上霸主。

航母是目前各国军备竞赛的焦点,是威力最猛、构造最复杂的军事武器,既有核动力航母,也有常规动力航母,美国常用航母对其他国家施威,当然航母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实力的象征。
美国拥有航空母舰的数量最多,20世纪初,"朱比特号"即下水试航开始服役。但是中国的航母事业发展得比较晚,1930年国民政府曾经学习西方,提出在中国建造航母的计划,但是战争始终没有结束,国民党的计划一直没有实现。
这一梦想一直拖到21世纪,中国航母第一次出海试航,三年前中国国产航母正式出航,"辽宁舰""山东舰"等介入公众视线,成为全国人民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了半个世纪才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并在新世纪走向了更大更高更强的境地。我们一直以来都依赖外国技术,后来发现谁也靠不住。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国家对科研人员大力培养和鼓励,中国的科技科研成果越来越多,那些科研人员成为中国实力的中流砥柱,那些科研成果成为保家卫国的重要武器。

买艘航母献祖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名叫"辽宁舰",它是以乌克兰"瓦良格号"为模型进行建设的。我们国家为了得到瓦良格号这艘航空母舰,运用各种外交方式手段,可谓煞费苦心。
这艘航空母舰最初是苏联打算制造成品的,苏联解体后就交给乌克兰,继续建造,但是乌克兰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持续改造。
由此便有了后续的故事,乌克兰打算将这艘航空母舰卖给中国,美国得知此事之后就一直在搅局。没有国家希望中国制造出航空母舰,当时中国购买这艘航空母舰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商人徐增平果断出击,利用2000万美元的资金,将乌克兰的这艘航空母舰购回中国。
后来将航母运回中国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土耳其在其附近海峡截住了中国航母,最后中国方面不得不缴纳10亿美元保证金,这艘航母才于2002年抵达中国港口。

当然这2000万美元并不是徐增平的个人资产,而是他的公司资产。有人质疑徐增平是在利用大家的利益而为自己谋取名义,但不论怎么说,徐增平这种为国家发展牺牲利益的勇气是值得嘉奖的。
很多人手里有资金,但并不是谁都会做出这样大义凛然的事情,钱其实都是公共的,只是暂时在某些人手里保存,只要做事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这钱就自有花的道理。
公司破产,现状如何
据说当时瓦格良号航空母舰,被托运回中国离港的那一刻,乌克兰老船长泪流满面,其实在那一刻泪流满面的还有徐增平。在航空母舰抵达大连港之后不久,徐增平的公司就宣布吊销营业执照,整体破产。
徐增平出生于1952年,在青岛海边长大,本身就是军人出身,后来到香港经商,对香港回归祖国曾做出贡献,对国家的爱无以复加。他当初成立公司,就是为了以公司的名义购买航空母舰,之后宣布破产是为了能够将这艘航空母舰无偿的捐献给国家。

破产之后的徐增平,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平时要偿还之前的债务,期间还努力给清华大学等学校捐款,继续从事慈善事业。后来当上了香港一个集团的董事长。
作为一名爱国人士,国家也应该保障他的生活顺风顺水。可能对于经商多年的人来说,钱对他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在大是大非面前自由抉择的工具。
当我们国家受到外敌侵略的时候,就应该拿出徐增平的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国效力不计较个人得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个重要的前提,自己要能够承受住最坏的结果。
一事成功,一生只为良善
徐增平一生做了很多事,但是购买航空母舰并改造成"辽宁舰"一事,足以让他名垂千古。一百年漫长又短暂,我们没有太多精力做太多事,把一件事做好就是成功。
现代社会特别浮躁,很多人都急于当斜杠青年,这对精力旺盛的人来说可以实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斜杠意味着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不精。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发扬钻木取火的精神,找准一个点进行发力,日久天长地坚持,终能走向成功。而每个人的成功顶峰也是时段不一的,有的人年少有为,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一瞬间耀眼,只要我们做的是善事好事,就不需要纠结于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
芒种芒种,成长日日不同。不论我们走到了哪一个年龄段,都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像徐增平一样购买航空母舰。
但是我们可以做好手头的事,比如维护环境整洁、在国外树立中国良好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等等,爱国并不只有一种方式,而是存在于每一颗爱国之心中。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