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漯河杜月笙"王华:黑白两道通吃,玩弄人命,终难逃覆灭

20世纪20年代,杜月笙的威名威震上海,他不仅有上海青帮的黑道背景,还曾当选议长,在工商、金融、文化等各业中都发展有势力,可谓是让黑道、白道中都颇为忌惮的人物。
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位被漯河当地人称作"漯河杜月笙"的人物,名为王华。他曾连任漯河市政协常委、河南省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务,一手掌控当地的经济命脉,却又在背地里开设赌博场所、建立涉黑组织,手上还犯下多起命案,黑白两道通吃。在风光十馀载后,王华最终得到了法律的审判。
黑道起家,恶名远扬
王华出生在1957年的漯河,别名王银华。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漯河市轻工业机械厂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流水线的制作工作,不仅枯燥无味,收入也不高,平时就爱和狐朋狗友们花天酒地的王华自然是手头拮据、囊中羞涩。

此时王华动了歪心思,他偷了公司的预制板转卖了一大笔钱,因为这件事,他被收容审查,进监狱蹲了一阵子。王华在青年时期就长期混迹社会,手下有不少小弟,在出狱后,他不再甘心在企业中规规矩矩地上班,转而选择了下海经商的道路。
王华利用经商时期赚的钱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后来又陆续建立了三鑫稀土、华颖集团等公司企业。在明面上,这都是正规企业,但其实这些企业都是掩人耳目的表象,他借公司为载体,以此为名义纠集了从前道上的小弟、社会闲散人员以及狱中结识的有前科劣迹的惯犯,组成了漯河有名的黑社会团伙。
王华的黑社会团伙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他们通过暴力手段非法敛财,常常寻衅滋事、敲诈勒索、蓄意伤人。在掌握了大笔钱财后,王华拿出其中的大部分用来疏通、打点关系,正因如此,他在漯河市可谓是畅行无阻,纵横黑白两道,为祸一方。
通过黑社会的手段赚来的黑钱,王华通过公司明面的关系洗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他通过手段成功当选"漯河市政协常委",而后连任,他将手腕伸到了官场上,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不论是谁见到他都得尊称一声"华哥",更是有人将他与杜月笙作比较,沉浸在名利与财富中的王华非常享受这种被吹捧的感觉。

怒起冲突,纵火夺命
此时的王华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嚣张态度横行漯河,几乎没有人胆敢忤逆他,但也只是几乎。1988年,商户宛振华与王华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宛家是漯河有名的大家族,宛振华在漯河开的"觉醒商行"是当地有名的三大金店之一。
有着家族底气撑腰,宛振华的女婿马明不仅对王华大放厥词,还砍伤了王华。经此一遭,王华对宛振华一家怀恨在心,他们不服从自己的管理不说,还当众下了自己的面子,报复的想法在王华脑内疯长。
思来想去后,王华决定火烧"觉醒商行"出口恶气,他找了一个马仔孙培国,吩咐他去办这件事。孙培国串通自己的哥哥孙培超、嫂子苗会菊一同执行此事。
1998年10月18日凌晨,他们摸黑出发。孙培超与苗会菊二人用自行车装载着满装汽油的塑料罐,到达觉醒商行后,他们将汽油瓶抵住安全门,使得从里面难以打开门逃生,随后用香烟点燃汽油后逃离现场。

当时科技并不先进,监控摄像头还没有普及使用,所以宛振华夫妇出于安全考虑都会在夜里留守店内看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场熊熊燃烧的大火降临时,夫妻二人无一幸免,都葬身于大火中,窒息而亡。
愤怒的宛家人怀疑是王华所为,但是现场没有留下任何能够指向王华的证据,犯案的凶手孙培超夫妇也趁夜逃离漯河,调查难以继续下去。更令人惊讶的是,面对案发现场明显的纵火痕迹,警方却要求将这次"纵火案"定义为"自燃",这场轰动一时的命案,就在上层的干预下不了了之了。
玩弄人命,难逃覆灭
多年来打点关系的王华尝到了甜头,不仅自己手握黑帮,背后连警方的上层都成为自己的"保护伞"。这次的纵火案让他在漯河终于实打实地站稳了脚跟,再也没有人敢不听"华哥"的话。

两条命案也不过轻轻松松地揭过了,这让王华又产生了一种轻易掌握他人命运的感觉。恶名远扬的王华为了在公众面前洗白名声,他参与了多项公益活动,以热心慈善的姿态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王华时常看望孤寡老人,还自己出资给老人们送食物以及生活用品,甚至还向社会福利院捐赠了价值15万的电梯一台。
王华利用慈善的面目掩盖了他所做的恶事,愚弄了社会。在他的黑帮中,小弟、马仔摊上事、惹了麻烦,王华也会替他们一一摆平,以此笼络人心。但王华的作恶之旅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马仔杨玉忠因为忤逆了他,被王华在教训途中失手打死,为了封口,王华又将杨玉忠的情人一并杀害,并将尸体运出漯河,在外地焚尸。
这一起命案极大程度上刺激了王华的犯罪团伙,曾经参加"觉醒商行纵火案"的苗会菊于王华团伙产生内讧,主动向宛家人承认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行。此事一经曝光,不仅牵扯出了15年前的那场惨案,还牵连出王华在这么多年间罔顾法纪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王华涉黑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鹤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王华的罪名包括涉嫌放火罪,开设赌场罪,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11项罪名,指控31起违法犯罪事实,数罪并罚,判处王华死刑,并剥夺其政治权利终身,二审判决仍维持死刑,"漯河杜月笙"的犯罪人生,至此走向了覆灭。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