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男子为修行13岁开始绝食,78年不吃不喝不排泄,如今怎么样?

"仙人抚我顶, 结发受长生",长生不老,曾是古人毕生追寻的梦想,徐福东渡,海外求仙,经典文学《西游记》中也有:灵禅转世,唐僧肉美的描述。遍寻古迹,人们对于生命尽头的探索从未停止,在神话野史之中,也常常伴有仙人描述,一件绝世兵器,一手奥妙神通,腾云驾雾,飞沙走石,不吃不喝,终年辟谷,以年为日,悠悠一生。
不过终究是书中的故事,展现的也是古人的美好愿景。也有人走炼丹捉药,隐世修行的路数,追求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境界,在史书之中,也有一二超脱长寿之人。终究是年代久远,不可考证。
在人类悠长的文明历史中,已经尝试了所有办法均以失败而告终,不得已放弃了对"长生"的追求,而在生命科学如此进步的今天,人类转而开始追寻"长寿",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丰富一日三餐,规律的作息和排泄,这是最为基本的健康要求。
而当有个年迈耄耋的老人告诉你,他从少年时期便不吃不喝不排泄直到现在,你大概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这件神奇的事情发生在印度,这个"绝食"至今的老人,到底如何了?

印度大师,少年修行
这位只能在神话故事或修仙小说中看到的老人,名叫皮拉拉德杰尼,是一位苦修瑜伽的隐士。九十一年前,出生在了一个贫苦的小村庄里,对于杰尼老人来说,自己年幼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可不是做一名苦修,而是想吃一顿饱饭。出于贫困交加而又多子多孙,杰尼的成长可谓是在饥饿中渡过的,历经坎坷,能长成少年已经是福大命大了。
因为营养不足的原因,杰尼身边的兄弟姐妹半途夭折的不少,长大成人的没有几个。随处可见的死亡和贫困让杰尼一直想努力摆脱,努力寻找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方式,直到13岁那年,远游的僧人路过这个不起眼的村子,宣扬佛法的同时也将瑜伽的功效和理念言简意赅的讲述了一遍,迅速吸引了还是少年的杰尼。
从此开启他"胁不沾席、潜心苦修"的日子。不同于其他瑜伽大师对于人生境界的追寻,出身底层的他只是想着活下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数十年的青灯古佛,废寝忘食的日子,让这个消瘦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随之而来的,是日渐精进的瑜伽造诣,以及老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名头,在当地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直至引来官方的注意。
科学实验,一探究竟
"名声照西海,淑问无时休",声名在外的老人先是引来媒体的注意,敏锐的媒体人深知看客的心理,也没有对老人多年不饮不食加以验证,英国的一家报纸先声夺人,对这位堪称"人间奇迹"的老人进行了报道,宣扬老人多年辟谷,坚持瑜伽,是真正的苦修之人。
事实证明,英国的报纸在原属英联邦的印度影响深远,不仅引起了民间的广泛讨论,连印度官方也对皮拉拉德杰尼产生了好奇,至此,这件事的性质从一件猎奇的民间轶事变成了严肃的官方研究。

为了一探究竟,一场受人关注的实验开始了,实验对象便是皮拉拉德杰尼,他将在严密的监控下,10多天不允许吃饭、喝水、上厕所,看其是否能坚持下来。早在20世纪,便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成年人在不喝水的情况下,2天便出现身体电解质紊乱,濒临死亡;在不进食只喝水的情况下,大概可以坚持170个小时,将近7天的时间。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能否打破科学对于生命的界限,吸引着全印度的目光。
事实证明,老人似乎做到了。除了些许体重变轻之外,基本没什么变化,生命体征平稳,依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皮拉拉德杰尼在事后的采访中讲述了自己苦修的一生:13岁开始绝食,78年来不吃不喝不排泄!
这样的不可思议可以算得上是开天辟地,印度又一次走在了其他国家前列,做到了世界第一,举国沸腾,印度政府也在大肆宣扬着这个传奇老人,也在宣扬着瑜伽的功效。

真相大白,销声匿迹
当然,印度对于这件"好大喜功"的事情,看法和态度不止一种,保有理智又客观严谨的知识阶层对于老人多年不饮不食的能力保持怀疑:如果真的如此,老人这些天减轻的体重又去了哪里?何况近80年的坚持。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世间的事就害怕"认真"二字,保持着这份怀疑,有人顺藤摸瓜找到了事情的真相:老人确实有着超乎常人的身体机能。
但却没有他宣扬的那么夸张,当时的实验人员有人暗中为老人输送小份的食物和水,多年的苦修让老人凭借着这份"暗中支持"坚持到了最后,这一结果公布之后,民众大失所望,而身为整场骗局主角的皮拉拉德杰尼也在茫茫人海中销声匿迹。

这样让人称奇的闹剧不仅仅在印度,整个世界随处可见。"塑佛塑形难塑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真真假假有时候我们也难以分清,"气功大师"、"神功拍掌"各式各样的大师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比比皆是,不仅如此,什么"书法名家"的注射器表演,什么"水墨大师"的泼水手法,俨然成为一场博人眼球、渲染造势的公然作秀,不堪入目的同时,也让我们无奈,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少年修行接近一生的民间瑜伽大师,绚烂至极归于平静,在最辉煌的时候黯然离场,国内的大师也不必嚣张,"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