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李叔同

他出身大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自幼性灵聪慧,诗词歌赋,吹拉弹唱,篆刻书画,无一不精通。他早年便有极高的临摹能力,创作出许多优秀书法作品,在艺术领域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却在临近不惑之年选择皈依佛门,归于平淡,他的书法也从此渐渐变得平淡质朴,超越艺术之界。

富家出身,自幼聪慧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家族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为计。李叔同之父李世珍,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担任吏部主事,后继承祖业而成为一方富甲。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学名文涛,字叔同。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李叔同幼年便在受到了佛教的熏陶。不仅父母都信仰佛教,大娘也常常教他念诵《往生咒》《大悲咒》等书,还有长嫂常常教他念佛诵经。李叔同六七岁便跟着兄长文熙读书,学习许多古典名著,同时也开始学习各种日常礼仪。李叔同8岁时便开始学习《四书》《左传》《孝经》等书,同时学习书法、篆刻等技艺。13岁时开始研究各朝书法,主要研究的是魏书,他也开始闻名于乡。。

李叔同很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这对他养成严肃认真的习性有着极大的好处,也有助于日后在艺术领域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少年的李叔同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内心也开始变得有些叛逆,他不再一心热衷于学习典籍名著,而是对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渐渐有了自己的爱好。

加上优裕的家庭条件,他有能力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因素都使他在小时候便聪慧过人,为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艺术全才,声名日显

李叔同21岁时以佳绩考入南洋公学,在这里,他接受了较全面的儒家经典教育,同时也开始学习西方“新学”。他精通篆刻书画,同各上海名家一起创办了《书画报》,成立了上海书画公会。李叔同还与许多歌郎、名妓往来频繁,在上海数次参加演出《八蜡庙》《白水滩》等名剧。

1903年,受南洋公学罢课运动的影响,李叔同被迫退学了。不久后,他在上海创立了“沪学会”, 向大众传播新思想。他不仅创作了许多新戏剧本,还写了大量诗歌,其中就有《祖国歌》这样广为流传的歌曲。1905年,李叔同母亲王氏病逝,他也再无牵挂,在将妻子俞氏和两个儿子托付给二哥照料后,选择东渡日本留学。

到了日本后他东京美术学校就读,同时也音乐学院学习乐器和编曲,并添置了昂贵的钢琴和大量美术、音乐书籍。李叔同还对戏曲十分有兴趣,到了日本后开始接触西洋话剧,并与同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李叔同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并首次开始以裸体模特作画,成为中国油画的鼻祖。后来李叔同因患肺病,在1907年返回天津养病。之后李叔同再次前往日本,并于1910年回国,彼时已是而立之年的李叔同渐渐没有了富家少年之气,而是想在教育上做下功夫,把从留学习得的新思想传给更多学生。后来他在苏浙两所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李叔同负有盛名,做事又十分认真、严肃,学生们都敬重他。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剃度出家,皈依佛门

1916年,因有日本杂志介绍以“断食”修养身心的方法,李叔同便前往虎跑寺实践起来,后作《断食日志》详记。1918年他拜了悟和尚而成为其弟子,并取名演音,号弘一。同年农历七月,李叔同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其实,文艺人士出家在当时并不罕见,但许多文家都因忍受不了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放弃。

而李叔同,却是一个有想法便会去付诸实践并且做到极致的人。1919年秋,他迁至灵隐寺,专事研佛,并逐渐断绝了与尘世的来往,除了留下少量衣物,他把其他俗世之物都舍弃了。在历经凡尘千帆后,他的书法渐渐从少年的刚正遒劲变为晚年的平淡脱俗。

他在出家前临摹过《峄山刻石》《石鼓文》等众多魏碑造像,也不乏唐宋名家的文笔墨迹,临摹得十分相似。他的粗笔楷书,字型方正刚硬,遒劲有力,北魏雄风跃然纸上;他的篆书,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潇扬恣肆;他的隶书,方圆并济,方笔坚棱,圆笔轻细;还有他所学苏轼黄庭坚的行书,兼有两人的特点,结体茂密开张,十分传神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李叔同出色的临摹能力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绝不仅仅因为出色的鉴赏临摹功力。在出家之后,他在书法上有了新的探索和转变,最终在不断地努力创新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正如李叔同走过几十年繁华后选择皈依平实,他的书法也被慢慢磨去棱角,洗净铅华,变得平淡致雅,清新脱俗,一步步推褪去尘世的烟火气,走成了佛系的自我。出家之后,他的书法不再似早年的硬朗刚正,而是慢慢变得朴素简单,这似乎也是他生活的另一种写照,从早年的富裕繁华,到晚年的清贫朴素,慢慢远离外界的纷扰,走出了自己所追求的境界。

超越尘世,归于平淡

李叔同书法好在哪里?为什么李叔同的书法风格会发生那么大的转变?要用超越艺术的眼光打量,才能欣赏“弘一体”。

其一,李叔同虽出生繁华富家,却在幼年时期便受到了佛教的熏陶。他的许多家人都信仰佛教,并且常常教他念佛诵经。生长在这样的特殊家庭,自小便对佛教耳濡目染,李叔同在心灵深处有着对佛教的崇敬与向往。也正因如此,李叔同在选择出家之后,他的书法渐渐褪去了刚硬之气,多了几分佛教的平淡质朴,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其二,李叔同始终是个有想法便会去付诸实践并且做到极致的人。无论他如何老成持重,如何清苦自俭,他所做的都是在遵循自己的内心,他想留洋便大胆去留洋,想恋爱便勇敢去恋爱,想出家便果断去出家。

他是声誉国际的作词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是中国油画的奠基人,是近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也在佛学研究上有很高的成就,但无论他身上的名誉头衔有多少,他始终都是李叔同,是弘一法师,他只是追寻着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循着自己的本心,他从不拘于一般的艺术世界,而是不断地去探索自己想达到的境界。

其三,李叔同有着超越尘世的追寻,他在不惑之年选择远离尘世繁华,皈依佛门,归于平淡,明心见性。我们无法直接得知出生富家,年少风流的李叔同为何最终选择出家,他也从来没有直接向身边人说过出家的原因。或许丰子恺的想法较为有理,他认为,有的人处世很认真,满足了物质追求并不够,满足了精神追求也还不够,必须得去探索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书法哪里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之境,才能欣赏“弘一体”

正因如此,李叔同选择皈依佛门,他的书法也同他的生活一样,褪去尘华,归于质朴平淡,达到了超越尘世的更高境界。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历史上绚丽璀璨而终归平淡的典型人物,我们需要用超越艺术的眼光去打量,了解他一生的不俗经历与内心的追求向往,才能更好地欣赏“弘一体”。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