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我党领导的红军,是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不仅是抗战的中坚力量,也是打败国民政府军队的绝对核心,为中国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最重大的功劳。

红军的成功,绝非易事,在长年与日军和国民政府的军队作战的过程中,许多红军战士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而罗炳辉就是其中之一。

他以国民政府军队将领的身份加入当时弱小的中国红军,在与国民政府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获奇功,为我党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因病去逝。国民政府对其恨之入骨,最终将他的坟墓挖开,对其进行鞭尸。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少年英雄

罗炳辉,云南彝良人氏,1897年出生。罗炳辉年少时性格刚烈,常为别人打抱不平,乡亲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吃了雷公胆的干娃娃。18岁时,罗炳辉来到了昆明,加入了滇军。

在部队里,这位敢打敢拼的穷孩子很快便因卓越的战功被升为营长,成为了一名带兵将领,并参加了由蔡锷发起的护国运动。护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嚣张气焰,让其不得不放弃了皇帝梦。

1920年,年仅23岁的罗炳辉已经成为了云南总督唐继尧的亲兵,唐继尧下台后,他加入了支持孙中山的滇军朱培德部,这支部队后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不久之后,由蒋先生领导的北伐战争爆发,这场旨在消灭中国北方军阀的战争异常激烈。

在围攻南昌的战役中,身为营长的罗炳辉率领先锋队率先发起进攻,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打到最后,全营仅剩80人,也为北伐部队拿下南昌奠定了基础。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弃暗投明,加入红军

随着两党合作的失败,罗炳辉越来越认识到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位心直口快的战斗英雄对国民政府展开了抨击,最终背上罪名而遭到下放。

罗炳辉干脆于1929年秘密加入了我党,率领部下起义,最终与彭德怀会师,当上了红六军第二旅旅长。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在与国民政府的战斗中战功卓越

罗炳辉不仅是一位敢打敢拼的将领,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天才,他在与国民政府的交锋中屡出奇兵,帮助红军多次取得胜利。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他出奇兵将张辉瓒师引入埋伏,最终导致对方的被活捉。主席也为此事盛赞罗炳辉为"牵牛鼻子的能手"。

国民政府继续对红军进行前后堵截,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罗炳辉佯装为红军主力,骗过了国民政府飞机的侦察,为真正的红军主力的行动创造了机会。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同时,罗炳辉命令全军拉长队形、扬旗鸣号、拖着树枝弄得烟尘滚滚,牵着国民政府军队的鼻子游行了半个月,把国民政府军队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只得撤兵。罗炳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罗炳飞"。

因为战功卓越,1937年,年仅37岁的罗炳辉出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兼红二十二军军长。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多次为红军断后

罗炳辉最大的军功,则是在红军最为艰苦的时期,勇敢担负起了为红军断后的角色,为红军的长征赢得了机会。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以后,损失惨重的红军决定长征,为中国革命保持实力,但长征岂是易事,国民政府的军队在背后紧追不舍,稍有不慎,红军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为了让红军有逃跑的机会,断后的艰难任务,交到了罗炳辉手中。

在赤水河畔,用兵如神的主席四渡赤水,搞得国民政府的军队晕头转向,红军逃出了国民政府的包围圈,赢得了逃跑的机会,但国民政府依然紧追不舍,罗炳辉再次使出了瞒天过海的绝招。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他率领部队,佯装红军主力,迷惑敌人,将敌军的主力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其实真正的红军主力,已经引而向北,开始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长征。罗炳辉完满完成为红军断路的任务后,急行军四千馀里,赶上了红军队伍。

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过程中,罗炳辉再次为红军断后。他率领自己的部下坚守大渡河,坚守了三天,确保红军安全后,果断炸掉了大渡河,阻碍了国民政府军队的追击,罗炳辉则紧跟着越过雪山,与红四方面军汇合。

为此,当时的红军重重表扬了罗炳辉的队伍,尽管条件艰苦,还是奖励他们每人一碗肉丝面,以表彰他们为红军断后时作出的贡献。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罗炳辉的个人军事才华也得到了当时党中央的认可,总理称其率领的红九军为为"战略骑兵",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听到他在长征中的传奇故事后,称他是"神行太保",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与我党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双方再次走上了合作的道路,共同抗击敌军。此时,罗炳辉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陈毅并肩战斗。

1941年,国民政府不顾形势,再次出尔反尔,制造了皖南事变。以红四方面军第二军军长身份的罗炳辉在安徽建立了淮南抗战根据地。

在相距不远的南京,汪精卫建立了国民伪政府,罗炳辉建立的淮南抗战根据地一直与其抗衡,成为打击伪军的重要力量。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身患重病,坚持战斗

解放战争爆发后,战斗越来越激烈,此时的罗炳辉却生病了。尽管身体不适,但这位勇敢的将领依旧带领解放军战斗,指挥新四军对国民政府的军事重地枣庄展开了猛烈攻击,最终全歼敌军,解放了枣庄。

1946年,未到五十岁的罗炳辉病逝于山东临沂。为表彰罗炳辉立下的卓越战功,苏皖边区政府发布政令,改安徽省天长县为炳辉县(后改名为天长市)。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1947年3月,国民政府军攻陷临沂,恼羞成怒的国军挖开罗炳辉墓,对罗炳辉的遗体进行了鞭尸,可见其对国民政府军队造成的困扰有多大。

罗炳辉的一生,不仅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自从他18岁参军起,就一直在为中国革命而战斗,无论是护法运动,还是北伐运动,乃至后来的解放战争,他都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敢的战斗精神和优秀的军事才能为中国革命转战南北。

罗炳辉曾牵着国军鼻子游行半月:敌军肥得拖瘦,瘦得拖死只好撤兵

他一生都在战斗,直到因病倒下。他为保存红军实力选择断后的英雄壮举,更是为中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军事才能,经历实战检验,他亲自编写了《指挥员实用手册》《民兵战术》等教材,指导红军与日军作战。但天妒英才,不到五十岁便患病身死,对解放军而言,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