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所谓社会套路,正在榨干你的生命!人为何不活的自由点?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世间地事物都有其运行的法则和规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世事复杂的人情社会中,我们总是疲于应付一些"规矩套路",也总是羡慕将人际关系处理地游刃有馀的"社交达人"。
在这份厌倦与纠结中,我们惶惶终日,活的并不随心,以至于傅佩荣讲出了"所谓社会套路,正在榨干你的生命!"并发出了对此种人生的质疑,"人为何不活的自由点?"
这位荣登百家讲坛的学者劝人摒弃这些枷锁的同时,也渲染了清静无为、看淡风云的人生境界。如此,他所讲的"自由生活"究竟如何活?身为凡类的我们究竟能否做到?

以尺为规,以墨为矩
若要判断这位学者的言辞正确与否,便需追溯规矩的由来。"规矩"在古时的意义并不等同于现在"条条框框"的含义,两字是分开来的。
"规"与"矩"本身各代表一种度量工具,自秦王嬴政一扫六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
便做出了"统一度量衡"这一伟大功绩,将各地自成一派的大小尺寸统统废除,改用定制,至此,便定下了"规"与"矩"的尺寸。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身上那种约定俗成的含义被放大,加以岁月的沉淀,便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抽象意味浓重的一个词。
在历经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规矩"所附有的含义丰富了不少:有传承千年传统习俗的一面,彰显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也有出于上位者、不可逾越的意识形态,将个人意志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规矩是中国古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遍及各行各业,笼罩芸芸众生,也是古中国文明社会的一种体现,构成了社会人际关系运转与交流的基本规则,是古人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集中体现。
"规矩"所涵盖的这部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难以落在纸面,依靠着人们的口口相传、长辈的言传身教而具有极强的流传性,且延续至今。
时至今日,规矩变味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规矩"亦是如此,伴随着时间的青云流转而不断推陈出新,丢掉一些现代人看来老旧的、不符合时代特色的内容,将其埋葬于历史的尘埃中,转而添加和创造新的、符合当下人们心理的内容。
那么,古时难以逾越的"规矩"是如何演化成今时被人繁琐诟病的"套路"呢?是否是人心的改变让规矩变味呢?
文化环境作为规矩繁衍滋生的土壤,当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改变时,规矩也自然而然的随着人们的心思意念而改变。

在中国近代的文明进程中,经历过两次大的思潮解放运动,第一次便是民国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改用白话文。
这场开天辟地的文化运动引起了全国范围内文艺圈的思潮解放,进而辐射到社会各个阶层,其意义在于打破禁锢于中国人头上近两千年的封建枷锁。
同西方文艺复兴一样,终结了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而摒弃了一些老旧的"规矩"、"传统"。
第二次便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一种追求个人自由、解放天性的思想漂洋过海来到了这片强调集体、团结的土地。
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后,衍生出今日我们熟知的"个性"、"自由",尤其是新世纪下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对于集体的概念已然十分陌生。

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所有人,对于尊卑有别和社交文化发自内心的抵触,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的"规矩"是不合理也不合情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规矩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人们的眼光变了,觉得规矩"变了味"。
自由可贵,渴望难及
身在凡尘的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或多或少地学过规矩,或耳濡目染,或言传身教,那时懵懂的我们并不清楚这样做的意义。
以至于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也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只想着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你守规矩别人才会尊重你。

但规矩本身就是一种约束,遵守的同时无疑限制自己自由的身心,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得也",在面临选择的岔路口时,是遵守规矩还是向往自由,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傅佩荣学者的论调,"所谓社会套路,正在榨干你的生命!",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日常社交中,确实有一些毫无意义又浪费生命的陈规陋习,但大部分还是有其社会价值与意义所在。
规矩本身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契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若是一味地强调追求自由,视规矩如无物,那不避免的会被这个社会所隔离。
自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试问谁不想在尘世中随心所欲地活着呢?

但自由的实现是有代价的。即使是名垂千古的诗人李白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名句佳篇,一生也辗转飘零,报国无门,终其一生不得重用,缘于其放浪形骸,恣意纵情,如此性格怎会得到上位者的喜欢,从而实现人生抱负呢?
故而傅佩荣学者所讲的"人为何不活的自由点",想必是没有体会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尴尬与痛楚。
一首诗中所写"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大部分人已经倒在了苟且的半路上。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