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1925年,一代伟人临风而立橘子洲头,意气风发之间,眼见古来英豪皆俱陨,他道了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的确,那几十年的离乱之世,却是能人辈出的时代。如今的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去,说是"将星璀璨"都不为过。

大概这个千年文明,每逢乱世都会有"武曲救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以此来证明他们的信仰,再合适不过了。

要说最会打仗的,许多人大概都会想到,我们的开国十大元帅。他们追随我党起于微末,借征战杀伐践行信仰。可以肯定的是,十大元帅是实至名归的。

然而还有一个名将,从未被人忘却。都说他没上过军校,却打遍国民政府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从抗战开始直到建国大业,他的戎马半生,那都是战功赫赫。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论打仗,大概也只有林元帅能与之"分庭抗礼"。论为人,他谦虚儒雅,可称儒将。伟人一生都记得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能征善战的大将,就连林,也盛赞他的智慧。

然而,他还是没能评上十大元。有此缺憾,也导致许多后来人纷纷传说猜测。都说他是明纲纪,振军规而"三辞元帅"。无可奈何的伟人,只好秘密批准他让帅。更多的人,甚至纷纷揣测十大元帅中有些人,战功"不配其位"。

前者来自汪东兴以及旁人的回忆录中,有史可查,老一辈人的情怀,不是我们所能及;而后者"捧一踩一",却是太过"一厢情愿"了。

粟裕将军的战功,固然是罕有其匹,但是十大元帅的评定,也并非如现在人一样,主观意愿。说起来,那还是一代人的胸襟,征战一生的缩影。当我们读罢,也只能感慨:新中国的崛起之路,没有一人陪跑,没有一个"庸人"。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1、 赫赫战功:武曲生,安天下

1907年,在湖南西部靠近贵州的一个山区小县会同县,有一个侗族小孩出生了。这个小孩就是粟裕,他原名粟多珍,幼年时名叫继业,大概也是承了祖辈们的期望。

然而他的一生,却不是继家庭的业,而是继家国的业。这是一个可称武曲星的一代名将。他没上过军校,却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晚年的他,时常回忆起童年,村里有二十多棵枫树,他常常在郁郁苍苍的枫树下与兄弟姐妹们嬉戏玩耍。这是一个地主家庭,封建习俗条条框框限制着它。

使得他深深感到,在那样的家庭无法读好书,不会有出息,于是迸发出要出远门去念书的想法。

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当时在会同县每年只招几个学生,而年轻的粟裕,就是其中的一个。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然而家里人不愿意他出门,也觉得时局不太平。结果粟裕自己在没有知会父亲的情况下,出门了。因为没钱买船票,写信告诉家人:讨米也要走去。

结果家里人没办法,只好任由他出门读书了。从此,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就如河流入海一般,开始了他纵横江海的一生。

后来省立二师的校长被害,包括粟裕在内的进步学生被安排去了武昌。进入我党的武装主力,由叶挺将军率领的24师教导大队。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当上了一名教导班班长。

此后他又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争。抗日战争结束前,在多个战役中大放异彩的粟裕将军,更使得日军忌惮。在高邮战役结束后,日伪军认识到抵抗无用,最终向华野缴械。

有人建议粟裕亲自接受日军投降,而粟裕将军却指派后来的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主持受降仪式。

结果受降当天,日军司令官岩奇学大佐知道韩念龙没有粟裕官职大,在受降当天,闹的要剖腹自杀。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还好这时在日军中声名赫赫的我军将领粟裕赶来,岩奇学来了兴致,岩奇学赶紧理了发,沐浴更衣,最后面对着粟裕将军。

他解下自己的佩刀,弯着腰双手献上,感慨地说:"这是我们家祖传的军刀,敬献给久仰大名的粟裕将军!"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段插曲,也足够为让抗日战争中粟裕的战功添上浓厚一笔。不仅仅是高邮战役,还有苏中地区的长期战斗中,日军都早早的领教了粟裕的指挥艺术。

好勇斗狠的军国主义日本人,历来只崇尚强者,粟裕是真的是把它们打服了。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名将,还是一个因为时局动乱没有书念,就连军校生也算不上的书生呢?

不仅仅是抗日战争,就连后面解放战争,都有粟裕将军的"主场"。国军五大王牌主力,光是被粟裕重创或者消灭的,就有三个。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歼敌3万以上的大型战役有38个,其中粟裕自己就指挥了8次,其中就要数全歼国军王牌,整编74师的孟良崮战役了。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那一场战役,使得我军的形势真正得到了扭转。解放战争时,原先蒋介石计划全面进攻,最后转移成为重点进攻,再到重点防御。

这其中,全面进攻失败以后,1947年,蒋介石就命令军队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其中派往山东战场的,有60个旅的兵力,共计45.5万馀人。

而粟裕所在的华野,原先实力就不如国民党在山东战场的兵力,此次也将承受着巨大压力。

经过一连串的失败,国军在山东战场的作战策略,变成了稳扎稳打。很显然,如果让国军这样下去,那样慢慢蚕食华野势力,那么山东就不复存在了。

久经沙场的粟裕将军,面对一改往日激进的国军,提出了要让华野解放军实行跑动作战,迂回往返使得敌军疲于奔命。

这对于经过大小战场多次的华野军来说,依靠如此机动性迷惑敌人,可以说是"本色出演"了。奈何配合演出的国军,就受不了了。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当时,华野不停往返行军,路程长达1000公里以上。最终敌军被搞得晕头转向,直接导致了敌军对我军情况的判断失误。

将战法改为激进的长驱直入,使得机动灵活的我军有机会对露出间隙的国军实施穿插。这就如同"孙庞斗智"一样,因为孙膑的佯装败退,军队炊台越来越零散越来越少,引得庞涓逐渐深入,直至战败一样。

可以肯定是,粟裕将军对于人心,对于蒋介石心理的掌握,已经可以运用于战事决策上了。因为他已经发现国军依旧急于求成。

后来,有机可乘的粟裕,转而围剿张灵甫所在的国军第七十四师。当时国军第一兵团对华野开始全线进攻。

而深谙"打蛇打七寸"的这位侗族少年,就把视野转向了此时已经孤军深入的第一团主要力量——张灵甫和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

打算给国军来一招"猛虎掏心",这也是粟裕将军在回忆录中形容的。然而这整编74师并不是好"捏"的。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整编第七十四师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它全部美械装备,经过美国军官训练,具有相当的指挥、战术、技术水平,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之师。

曾被誉为"荣誉军"、"御林军"。恰恰有如此高的地位,粟裕将军才真正称得上"敢打神仙战"。

1947年5月11日的夜里,那是加速新中国建立的一个决策会议。当时华野中的几个主要领导,都在同一个桌案上,沉默不语。

他们都在细细考量,粟裕布局的一场"神仙赌局"。如果胜了,共和国的历史,将会逐渐扭转。如果败了,陷入泥潭甚至连在座几位华野高级将领都无法保全。

就如三国时期郭嘉为鼓励曹操下决心战胜袁绍所提出的"十胜十败"一样。这个在新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最会打仗"的中年将领,也有如郭奉孝一般对于时局的清晰掌握。

他告诉将军们,对方74师已经孤军深入,足够给我们机会切断与其他军队的联系。胜了,就会大大挫败蒋介石军队的锐气。

真正的名将,以其巨大的自信支撑,是不会失败的,而粟裕就是如此。说了胜利的意义,那就该说说如何胜。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他认为,我军要一改传统"捏软柿子"攻敌弱点的传统打法,让74师对我军都摸不透,只能凭藉以往我军事迹猜测我军动向。孙子所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粟裕将军可以说是用的炉火纯青。

我军兵力虽然面对国军兵团相比处于劣势。然而担任中央突破重任的74师,现已全首全尾的暴露在我军主力集结位置对正面。

且我军利用地形优势,更可以切割敌对部队。我军也正好可以借助地形熟悉的优势,对其进行围剿。

经过粟裕将军的一顿分析,最后由领导华野的陈毅元帅拍板定论,他十分赞同:"好!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国军的丧锺敲响了,最先催命的就是张灵甫和他的军队了。那一场战争太过壮烈,形势也不得不逼迫粟裕抓紧投入兵力速胜张灵甫。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然而最终的结果,还是在粟裕将军的筹划之内。被迷惑了的张灵甫,引得整编第七十四师孤军深入,最终在孟良崮被围歼。

痛失头号主力的蒋介石,面对我军的一林一粟,也只能恨得咬牙切齿。这是一部险棋,然而解放战争,本身就处于劣势的我军,处处都是险棋。

却又处处都是神来之笔。由此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名将。壮哉粟裕,壮哉我解放军。

2、 将军三让帅:缩影中看一代人高风亮节

作为一个百战名将,有如此战功,自古以来骄横跋扈的名将数不胜数。封狼居胥,年少成名的霍去病都不例外。

但是喜出奇兵的粟裕将军,在为人上也反其道而行之。他一生为人谦恭,并三次辞帅传佳话。尽管在粟裕将军的回忆录中并没见到这样的事迹,却一直流传在党史以及代代人的传颂中。

对于粟裕将军来说,这样的事大概就如家常便饭一样不值记录。这个极似韩信与张良的"集合体",当真让我们感慨了一把那一代人的高风亮节。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第一次让帅,是1945年将司令员让给了张鼎丞。第二次让帅,是华中、山东两支野战军合并成为华野的时候,原先由山东资历较老的陈毅担任司令员。

1948年4月,中央接受粟裕的建议,华野和中野联手,在中原打几个大仗。中央考虑,为了事、权、责相统一,让粟裕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到中原局工作,并担任中野第一副司令员。

粟裕坚决向中央请辞,一定要留陈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反复商请之下,中央同意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人要到中原局去,兼任中野第一副司令。

粟裕则出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全面负责华野工作,其实就是个不挂名的华野司令。华野军中一直流行一句话,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就连对手国军,也一向将陈粟并称。这大概就是对陈毅、粟裕两位历经过血与火考验的战友、搭档关系的最好诠释。

第三次让帅,就是1955年授衔的时候了。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典礼上,54门大炮齐发,28响。那是我党,经过了28个春秋,建立新中国的历程。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那响声,伴随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了神州大陆。几年后,朝鲜战场之后,我们成功保家卫国。

携胜利之势,开启了共和国授衔。那那是我军建设史,最大的一件事,其意义非凡。也代表了从今往后,军衔制在我军的落地。

1955年,粟裕将军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然而一直以来,粟裕将军的军衔讨论,一直被人们关注和打抱不平。

这位在解放战争史上,战功赫赫,为新中国建立加快推进作出巨大贡献。原本能达到封无可封成为元帅的地步,为何却只能领个大将?不光民间有这样的疑问,就是党内、军中也不少人也是如此认为。

这样一位独当一面、战功赫赫的元勋大将,怎么褒扬都不为过。然而粟裕又一次向着中央给出辞让的决定。

他告诉邵力子:"评我大将就够高了,要什幺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后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于十大将之首。是为真正的无冕元帅了。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3、 是百战名将也是定海神针

一直以来,人们都不相信粟裕让帅,而是另有隐情。其实让不让帅,咱们暂且放一边。单就评元帅的考量,其实就不是单看战功。这还需要看多方面平衡,资历等等因素。

其中,综合平衡就是要保证各个时期的每一支主要力量都有一个元帅。红一二四方面军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以及陕北红军,八路军三个师和新四军,一二三四野和华北野战军,都要有元帅。

而陕北红军因为刘志丹牺牲,而导致没能评元帅,最后由徐海东授予大将,位列十大将第二。从平衡力量的角度来看,粟裕所处的南方八省游击队、新四军、三野,都有了代表,那就是"陈粟陈粟"中的的陈毅元帅。

试想一下,如果陈粟同为十大元帅,那基于平衡的初衷,就会因为其他人闹僵起来,而导致军衔制难以落地。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这当然除了资历的不足,也有一个更深的原因,一直以来被人们忽略。就是笔者上面所讲——军衔制落地。

在这里,笔者分享一个授予军衔时的趣事,便可以见到粟裕将军的分量。在军衔即将公布之时,一些人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

当时的许世友在获知自己授上将时就去找周恩来,直言不讳要求给自己授大将。周恩来看这个性情耿直的爱将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粟裕也只是大将啊!"

许世友当即二话不说,起身离开。由此,许多与许世友将军一样不服军衔的,也都心服口服了。要说这许世友将军有多厉害,对越反击战大家都知道,这位将军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也可称为百战名将。所以这就是粟裕的大将了。

还会感慨粟裕就如"村上春树"一样陪跑吗?还在感慨为什幺元帅要看资历吗?

因为粟裕的作用,取自战场上的战功,更可以在军中起到稳定的作用。他的分量,以定海神针来说明,大概是最合适不过了。

曾全歼国军74师的粟裕,为何没入十大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还记得那年,粟裕去拜访叶剑英元帅时。临走时,叶帅拄着拐杖,想起来送送粟裕,粟裕连忙又让叶帅坐下,说:"叶帅坐着就行了,哪敢劳驾老帅相送。"

叶帅说:"你是百战名将,谁人不知华东粟裕?我送送又何妨?"

这时,粟裕淡淡一笑,挥了挥手,他说说:"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这一粟,怕是永远的要在共和国历史上留名了,永远留在了后辈们的心里的了。往事早已如云烟,知己天下皆有,还有什么不比这个荣誉最高的呢?

后来,他死后要求不入八宝山,而是葬在了"谭家桥战场"。1984年4月28日,粟裕的次子粟寒生来到谭家桥白亭的山坡上,让粟裕将军定骨灰,长眠于泥土之下。这位征战一生都"武曲星君",永远的在地底与他的战友们,与老上级寻淮洲一同长眠神州大地了。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