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良君如有愿,助尔三军前!

革命夫妻的爱情故事自然是比不得那江南昆曲中所唱的缠绵温婉,但是革命军人的爱情故事却有着属于自己的坚贞与浪漫。

作为中国第二代国家领导集体核心人物的邓小平,一生经历战斗无数。从1922在欧洲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开始,在此后的日子里面一路与中国的红色革命相伴。

从长征时期《红星》报的主编,到抗日战争时期与刘伯承一同搭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的中原局书记。

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他是战争年代的军事家,同样是和平年代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生活的伟大建设者。

伟人的一生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与邓小平相伴一生的卓琳作为伟人的妻子,又有怎样的一生呢?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

邓小平的妻子原名浦琼英,后来因为在延安时期的工作需要所以才化名为卓琳。而后因为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很少提及卓琳的本名。

卓琳出生于1916年云南宣威的一个富庶人家,父亲浦锺杰因为秉承实业救国的梦想,一手创办了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

作为当时云南有名的商人,不但经商有道,对于子女的教育同样十分上心。排行老七的小女儿卓琳的诞生,其父亲自然期望卓琳能够成为光耀门楣的一个了不起的新女性。

但是让其父浦锺杰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女儿冥冥中注定的因缘让其与一位在未来改变了全中国命运的伟人结成了旷世因缘。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少年时候的卓琳成长经历要比自己的哥哥姐姐们复杂得多。因为那时候父亲浦锺杰与云南军政官员之间的关系,因而被那些觊觎浦锺杰产业的人"软禁"过。

后来年岁稍长的卓琳便一直跟随着母亲遍寻父亲的踪迹。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年幼的卓琳见识到了当时封建残余势力对于女性的压迫。

从此年幼的卓琳在心中便立志要做一个坚强的女性。逆境,是一个人成长最好的环境。经过了与母亲一同寻找自己父亲的颠沛流离,让年轻的卓琳在心中对于妇女解放有了懵懂意识。

待到上中学的时候,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让卓琳接触了革命的思想。在学校一名女教员的引导下,卓琳与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但是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已经在年少时期就已经见过了被封建势力残害的中国妇女,与被欺压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卓琳。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这时候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加向往老师口中的革命。这种向往最终在卓琳的心中酝酿成为了让其将一身都奉献给了革命的无限热情。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上下的学生都高呼着"救亡"的口号。原本在这一年应该在北平代表云南省参加北平全国运动会的卓琳,在途径香港的时候听闻了运动会因为学生运动而取消的消息。

或许是因为未能到北平参加运动会的遗憾,或许是因为对于北方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的向往。

总之,错过了到北京运动会的卓琳并没有选择返回云南老家,而是决定与当时所有的爱国青年们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救亡"出一份力。

卓琳毅然北上,成为了北平女子中学的一员。当时的北平,云集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那时候的学生们对于革命的热情都很高。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正所谓"少年强者国强",而后中国的许多革命者都是在那时候的学生中诞生。1935年,因为蒋介石不断挑起内战,对日本侵略者采取的绥靖政策,引发了全国有志之士的一盘声讨。

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救亡"的旗帜,同时高呼着"不当亡国奴"的口号走上了街头。当卓琳与抗议的学生们一同走上街头,在一同面对着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时。

一幕幕场景成为了让卓琳刻骨铭心的回忆。这一次,革命在其心中不再是年幼时期的梦想,也不是刚进中学时候的简单认识。

因为这次学生运动,革命成为卓琳所见的血淋淋的斗争。这时的卓琳知道,要想革命胜利,只有参加到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了红军中去。

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所以这时候刚从北京女子中学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卓琳立刻在学校里面就参加到了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中。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进犯,一面要躲避四处"烧杀抢掠"的日本兵,一面要帮着疏散城中的百姓。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好不容易与城中的百姓一起逃离出已经沦陷的北京城之后,心怀革命理想的卓琳这时候决心投身抗日。

而这时候卓琳唯一的去处,就是与众多的爱国青年们一道去延安,参加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

经过一连月余的颠沛淋漓,卓琳与一众学生先后绕道北平、天津、青岛、济南多地。一路上躲避着日寇的盘查与封锁,最终卓琳等一众学生到达了革命的圣地延安。

新加入到延安的学生不但充实了延安这个革命圣地的群众力量,同时也为延安带来了新的革命生机。

千里姻缘一线牵,辗转来到延安之后遇到了邓小平

初到延安的卓琳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在这里卓琳接受了系统的革命思想教育,懂得了革命的理论。同时也在卓琳的心中树立起了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斗志。

1938年当从延安的陕北公学毕业之时,卓琳已经作为一名八路军的政工干部穿上了神圣的军装。卓琳这个名字也正是在这一年因为工作需要才开始使用的。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当时,卓琳在延安从事地委的工作。其工作性质类似于今天的公安文职人员。由城市里面前来参加革命的青年们由于有文化知识,所以大多数都被安排到了部队的野战医院以及地委,妇救会等根据地的工作单位工作。

当时,从长征时期下来的军政干部很多都到了应当成家的年纪。在革命圣地延安,革命军人的之间的爱情摒弃了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根据地的革命青年只要满足成家的条件都可以自由恋爱。

这一年,正巧从太行山区来到延安开会的邓小平在战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比自己年纪小了整整12岁的卓琳。

虽然两人之间差着年纪,但是当一看到卓琳知性而又坚毅的样子时,邓小平便对这位刚参加革命不久女青年有了好感。

但是当时的卓琳对于这位刚从前线来的首长却是不甚了了。在卓琳的心目中,虽然投身革命就与广大的八路军战士成为了一家人。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而心里面却实实在在的想要与一名知书达理的文化人结为夫妻。虽然不知道自己以后的对象将会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对于婚姻却是充满了期待。

邓小平时常来到自己的单位,又经常带来一些好东西给自己。这时候的卓琳其实当然知道对方的心意。

只是卓琳不知道的是,这位刚从太行山区回来的首长文化素养如何,要是与他一同发展下去将来婚后两人是否可以有共同的语言。

所以一连两次,当有人想要从中撮合两人,问道卓琳是否愿意嫁给邓小平当妻子的时候,卓琳都表示了拒绝。

但是邓小平知道这事情急不来,也从卓琳的言谈中大致对于卓琳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便沉住气,与卓琳耐心的交往了下去。

邓小平经常邀请卓琳与自己一同到延河边上去散步,给卓琳说自己当年在法国参加革命的故事,将在红军长征的途中自己作为《红星》报的主编时候所知道的红军英勇的故事。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卓琳发现眼前这位一二九师的政委并不是一位只会打仗的武将军。他不但深谙革命的道理,精通革命理论,有着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

同时又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要是放在和平时代准不定还可以做一名教师。就这样,卓琳对于邓小平的好感一点点地增加,最终变成了一份对于革命者的崇拜与爱慕。

同样,在与邓小平熟悉之后,卓琳也向邓小平说起了自己这些年来东奔西跑参与革命的事情。在听完卓琳的讲述之后,邓小平坚信,在未来卓琳将会自己在革命道路上最佳的伴侣

而卓琳其实在心中也有着类似的想法。只是作为一位女子,只身一人在延安,对于即将到来的婚姻,对于未来的家庭生活,多少会有一些担忧。

以至于当人们问起卓琳的想法的时候,卓琳的回答往往是:"反正早晚都得结婚,自己已经23岁了。于是对自己说,算了吧,凑合吧,再说他还很优秀的。"

是啊!邓小平在卓琳的心中一直都是这般的优秀,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革命者才将卓琳深深地吸引住了。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后来卓琳终于答应了邓小平的请求,答应嫁给这位经历过无数次革命斗争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

1939年9月的一天。在延安毛主席的窑洞前举行着一场特殊的婚礼。这天有两对革命伴侣在这里喜结良缘。

一对是孔原和许明,而另一对正是邓小平与卓琳。在当时的延安,因为抗战的原因,部队官兵生活物资都极其稀缺,但是两队新人的婚礼依旧办得是热热闹闹的。

在用木板搭成的长桌上,虽然喜宴的菜肴乏善可陈,来往的宾客衣着简朴,甚至还满是补丁。但是革命人的浪漫主义却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氛围中才得以体现。

中央的主要领导,除了周总理在苏联养伤之外也都悉数到场参加了这场婚礼。这天的邓小平与孔原被前来道贺的宾客们一杯接着一倍的敬酒。

不一会儿孔原便因不胜酒力被灌倒,而这天的邓小平却是来者不拒,一杯接着一倍地往肚子里面喝下去。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是前来道贺的张闻天给邓小平打了掩护,将邓小平面前的一瓶酒换成了白开水这才解了邓小平的围。

前来道贺的众人这天一直喝到很晚才回去,在那样艰苦的年代,这样的婚礼虽然还不及今天一对普通新人婚礼盛大,但是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规格的婚礼。

夫唱妇随不离不弃

新婚过后不久,邓小平便急忙返回了太行山区。那时候,刘伯承独自一人镇守着太行山区,面对日军的"扫荡" 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能够早一天前去为自己的老战友分担前线的工作,在接到了刘伯承的来电之后邓小平边待着新婚的妻子一同回到了太行山区。

临走的那一天,卓琳便在心中暗自发誓,以后无论何时自己都一定会紧跟丈夫的脚步,夫唱妇随。来到太行山上之后,邓小平安排卓琳在根据地的机关工作。虽然卓琳不用与战士们一同在前线拼命。

但是在当时的严峻环境之下,根据地也不一定就是安全之所。随时随地都要防备着日军、伪军、汉奸的偷袭。在很多时候,也都会因为紧急情况不得不四处转移。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后来,在邓小平的安排下,卓琳从地委机关被调到了一二九师的秘书科工作,这样一来虽然离丈夫更近了,但是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危险。

但是卓琳没有任何的畏惧,因为他只希望能够紧紧地跟随着自己的丈夫,时时刻刻给他一个安稳的家。

哪怕深陷在战争之中,但是只要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即便是在阵地上也能感受得到家的温暖啊!

后来经过"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役之后,一二九师终于在涉县附近的一个叫作赤岸的村子里面有了一个稳靠的驻扎地点。

而邓小平与卓琳也终于可以在这里有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安稳的家庭。前方战场上是弥漫的硝烟,而这里却永远有着一份等待征者归来的灯火。

前线是炮火连天的爆鸣声,而这里却永远有着一份家的温暖与宁静。就这样,两人在这里一住就是整整的五年时间,期间邓小平与卓琳的三个孩子都是诞生在这里的。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但是由于当时战斗的需要,一家人时时刻刻都可能需要转移;同时也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所以夫妇二人便将三个孩子用化名寄养在老乡的家里面。

其中,邓小平的第二个孩子,大儿子邓朴方的名字还是由时任师长的刘伯承亲自为自己的这位大侄子取的呢!

在这个战争年代的"平静"小山村里面,夫妻二人度过了整整五年的时光,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刘邓大军司令部的换防才结束。

当时司令部被迁至武安县,于是邓小平便带着卓琳一同来到了武安县安家并将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接了回来。整整五年的时间,一家五口人终于迎来的真正的团圆。

可是随着蒋介石挑起内战,战事再起。刘邓大军接到了新的作战任务,于是原本的安定再一次被打破。

但是卓琳一直是个坚强的女子,此后多年,卓琳依旧是带着孩子跟随在自己丈夫的身边。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随后卓琳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作为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一直以来行事低调。翻看卓琳的简历,他在革命工作中的头衔一直以来都是"秘书"二字。卓琳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抱负,但是对于自己的丈夫却始终是夫唱妇随的。

相识之初,卓琳一连拒绝了邓小平两次。但是这样一个内心坚强的女子一旦认定了一个人便就要跟随到底。

与卓琳一同参加八路军的许多女干部后来都提了干,但是就只有卓琳始终愿意待在自己的丈夫身后默默地为丈夫做着贡献。

1952年,邓小平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正是因为邓小平的这句叮嘱,卓琳放弃了原本可以有的工作调动,再一次选择了为自己的丈夫而身居二线。

邓小平永远稳定的"大后方"

因为这份付出,邓小平无论在何时都有一个温暖而可靠的"大后方"。即便是在"特殊"时期,邓小平依旧坚信,总有一个温暖的家在等待着自己。

那时候卓琳同样坚定地对女儿说:"我跟了他这么长时间,可以担保,他绝对没问题。"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后对妻子说: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正是因为这样,邓小平才一次次地在失落中始终坚持着。在邓小平失去自由的日子里面,卓琳每天陪着自己的丈夫劳动、散步,并帮他打探国内的消息。

在邓小平在江西的日子里面,卓琳陪着自己的丈夫挖地、拔草、种菜、施肥。那段时间,虽然没有了往日的荣耀,但是只要两人在一起,这个家就始终是两人最幸福的港湾。

守得云开见月明,特殊时期以后,邓小平在次出山。在此之后,邓小平无论是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自己的妻子一同前往。

在邓小平访美期间,卓琳陪伴在已经75岁的邓小平身边。这时候的卓琳显得是这样的落落大方。当自己的丈夫遭遇人生低谷的时候,卓琳始终不离不弃。

而当自己的丈夫站在改变历史的舞台上之后,卓琳却依旧表现得那么自然与随和。仿佛一切外在的荣辱都与自己无关一样。或许在卓琳的心中正是如此吧!在他的眼中永远只有自己相伴一生的丈夫。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