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家国大义前,个人私利放后位,面对3次发财机会坚定不移

最近新上了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叫做《觉醒年代》,讲述的就是中国最早一批共产党员的故事,以毛润之、周总理、陈家兄弟、李大钊等人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叙事线,十分引人入胜。
其中里面有一幕深深打动了广大网友:旧官兵、老农民,高高在上的旗袍小姐、匍匐在地上的瘸腿乞丐,坐在汽车里吃三明治的小男孩、被殴打和贩卖的小女孩。
在这一副对比极强的众生相中,青年润之怀抱着一册用油纸包着的书,也就是当时刚出版的《新青年》,用手遮着雨匆忙跑过这条街。
他看着这世间的苦难,从风雨中走来,走过的是民不聊生的破败和善,带着眼里的光和心底的火一路狂奔,才能跑出那绵延不绝的细雨,守护怀中珍贵的思想和信念。

有网友评价这个出场是“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把年轻一代观众的心中想法说得淋漓尽致。
其实毛润之的来处十分特别,他的家庭既不是贫民也不是财阀,家乡不是完全的农村也不是完全的城市,这造就了他传统又现代的风格,甚至于他本人都不能简单地定义成一个文人或者武人……
可以说,这些定义全都不是他,也可以说这些定义完美概括了他。他降临在那个时代,看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于是决定作出改变。
在毛润之的一生中,曾经面临着3次发大财的机会,但是却依然选择了白菜豆腐和带着补丁的衣服,这等精神是多么值得敬佩啊!

家庭成分复杂,天性怜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成分和阶层都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无数次阶级的斗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甚至一个人的出生的阶层都会影响这个人将来的发展道路。
很多人对毛润之的家庭成分产生过问号,其实是他的家庭成分过于复杂的原因。一次在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的采访时,毛润之曾经提到过自己父辈的发家史:“我父亲原来是一个贫民。”
当时的普通农民根本没有活路,毛润之的父亲也因为负债累累而选择入伍谋生,在多年的军旅生涯后退伍回到了毛润之出生的村子,开始做一些小生意,终于省吃俭用攒下了第一桶金,并且买回了自己的地。
那之后毛家才开始发迹,到了毛润之懂事的时候已经成了中农,后来通过土地和收成的运转,毛家一共有了23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毛润之如是说。

但是关于这一点,很多外国的专家却不是很认可,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教授拉姆评价毛润之的家庭成分,认为毛润之“稍微夸大了家庭的阶级成分,藉以拉拢富农家庭的孩子”。
日本的著名学者大泽升则在他的著作《中国向何处去》中写道毛润之是“富裕中农的长子”。
尽管外界的声音纷扰不绝,但是不管毛润之的家庭成分到底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从小毛润之就是一个心怀怜悯的孩子。
小的时候因为天资聪慧,父亲很放心地让他收账,想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地主或者资本家。
但是在看着父亲雇佣的长工交了佃租后,自己的粮食和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毛润之在犹豫之下把收来的钱全部退了回去,为此也是受了父亲的一顿训斥。
但小小的毛润之却不再害怕父亲的责备,而是坚持自己的决定。这件事不难看出,尽管家庭较为富裕,成长条件比较优越,但是毛润之是天生的人民革命家。

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复杂的家庭成分,让毛润之能够对各个阶层的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他拥有与最底层人们共情,看到他们的困难,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严父和慈母
就像大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样,毛润之的父亲毛贻昌吃苦耐劳、勤快朴实,希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摆脱贫穷。
而父亲的这种性格,也体现在了家庭教育上,他对于孩子们都十分严格,特别是作为长子的润之,全家人都对他的成长寄予厚望,大名有着“润泽东方的含义,也许这能解释他成年后的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之所在。
自六岁起,毛润之就会到田里拔草、放牛、拾粪、砍柴;长到了十四五岁,还需要跟家里雇的长工一起下田干活。
毛润之后来回忆说:“他(毛贻昌)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因此毛润之从小就养成了踏实能干、精明刚强的性格,对于底层劳动者的疾苦,更是有着切身体会。而且作为对父亲严格管控的反馈,毛润之从小就很有反抗心理,不畏惧挑战权威。
而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一样,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慈祥的角色,因此毛润之的童年深受母亲文素勤影响。
文素勤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有着农村人的纯朴善良,而且极富同情心,教育孩子们要“行善积德”,甚至自己可以做到“损己利人”的地步。
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毛润之从小就知道要乐于助人,同情弱小,而不是作为强者的居高临下。
1921年的春节,当时父母都已不在人世,看着日益衰败的家庭经济,围着火塘守岁的毛家三兄妹决定放弃老家的房子和田地,还清所有的账单,一笔勾销别人欠的钱,甚至送出了家里仅剩的几头牛和所有的骨子,至此走上革命道路。

贫贱不能移
毛润之虽然家庭条件比较好,能供得起他读书,但是受传统观念“男孩要穷养”的影响,父亲从没有在经济上宽待过他。
后来更是因为毛润之叛逆地从省立第一中学退学了,父亲直接断了生活费的供给,可怜的毛润之只能每天啃馒头填饱肚子,和同学合租的时候甚至只能共用一条被子、共享一件棉衣。
还做过给别人送报纸和洗衣服的兼职,如果是别人经历了这么多因为贫穷受的苦,在面对大额财富的时候难免会心神荡漾,心志不坚定的还会犯错,但是毛润之却不是一般人。
那是1920年,27岁的毛润之为了筹集留法学生的路费,来寻求章士钊的帮助。章士钊看在同乡好友杨昌济的面子上,愿意处理帮助他的女婿毛润之,积极地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发动捐款,筹得的银元高达20000。
要知道当时身为富农的毛贻昌辛苦钻营了一辈子,穷其一生留下的资产也不过2000银元左右,20000银元在当时可以算是天价了,这诱惑力可想而知。

但是获得了20000银元巨款的毛润之没有丝毫动摇,他把这笔钱分成了两部分,一半给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等人做路费,另一半则用作湖南的革命活动,没有一分钱是用作私人的,全部用在了刀刃上。
如果当时毛润之存了私心,把钱私吞了也没人能够追究,但是国家会因此丧失一批优秀的海归人才和改革的可能性,也许这就是毛润之宁愿自己穷,也要好好利用这笔大财富的原因。
此后,毛润之和章士钊一直保持着联系,章士钊的恩情也一直被毛润之默默记在心里。
在1963年开始,毛润之开始“还债”,每年大年初二都会给从自己的稿费里抽2000元送到章家,直到1972年才送满20000元。
第二年又开始用利息的名头继续送钱,他认真地对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说:“就这样还下去,行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

其实当时那两万是募捐的,毛润之也没有花过一分钱,本没有任何偿还的必要,但是毛润之想要接济章士钊,又怕老人家心高气高不接受,才想了这么个理由。
面对发财的机会不动摇,还能知恩图报,即使身居高位却作风朴素,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不被诱惑
在中共三大确定以党内合作进行国共合作之后,毛润之曾经担任过国民党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和组织秘书等工作。
当时他的工资是120元,而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却最多只能拿20元,后来在广州的收入更是达到了600多元,而且当时很多国民党高层都曾表达对他的欣赏。
如果他愿意继续留在国民党,完全可以一生衣食无忧,这种权利和财富触手可及的感觉是很多人无法抵抗的诱惑,但是这些人里不包括毛润之。

在蒋介石发表《整理党务案》之后,毛主席迅速离开国民党,也离开了繁华的沿海地带,回到了条件艰苦的根据地。
在井冈山的时候,最困难的日子里毛润之连白菜豆腐都吃不上,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和当地武装势力做生意,靠着拿出来之不易的枪支弹药来换取战士们的口粮。
所幸的是毛润之的专业和能力获得了当地人民的一致认同,很快地建立党内联络网、重建党支部、思想改造当地武装部队。
革命战火就从井冈山开始壮大,让国民党知道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到后来和朱德的“井冈山会师”。
当时不足一个团的人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军,强大的有生力量大概是比金银财宝更令毛润之动容的财富!

无私为公
如果说井冈山时期是毛润之革命生涯的新起点和高光时期,那么下山后的毛润之则受到了很多挑战和限制。
当时党内盛行“Z”倾思想,代表着就是博古和刘安恭这类从苏联归国的知识分子,毛润之的决策和建议得不到重视,十分憋屈,甚至一度被夺取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直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顺利才扬眉吐气,这之后他带兵直攻漳州,出其不意地顺利攻下。
当时漳州是福建的第二大城市,收缴的物资十分充足,连飞机都有2架,同时筹到和收缴了百万银元。
而当时国家银行的杭州,就是毛主席的胞弟毛泽民,这一百万银元从头到尾都是毛家两兄弟在操作的。
换做国民党孔家的银行,在账面上做点手脚昧下一大笔钱已经是最好的预设了,毛家两兄弟甚至可以带着这笔钱逃跑,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也能隐姓埋名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是他们却选择公布这些财产的存在和清楚数目,在家国大义面前,个人私利毫不犹豫地被摆在了后位。

书中自有黄金屋
毛润之出生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毛润之所具有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他从小就是个爱读书的人,在湖南老家上私塾的时候,最爱读的就是被认为是无用之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
书读得多了,有一天他突然灵光一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
毛润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开始对小说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他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他发现了这其中的不公平之处,这件事成为他心底的一个结。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同时,毛润之的思想也因为走出山村、接受城市的冲击获得了提高。
那个时代的新旧思潮互相冲撞,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毛润之性格和的改变。在外地读书的时候,毛润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泡在图书馆里看自己喜欢的书。
中外历史、社会人文都是他喜欢的题材,从改良到维新,再到革命,他的思想认知在不断地进步,学习国外革命先驱的事例之后。
他认为:“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除此之外,毛润之的身上有很明显的湖湘文化的影子。湖湘文化自古以来就是特色十分鲜明的,投身湘江的屈原、与屈原齐名的贾谊,奠定了湖湘文化中十分浓郁的爱国色彩。
辛亥革命时期还涌现了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位鞠躬尽瘁的战士,他们的政治意识强烈,而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土生土长的毛润之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也是他能舍小利取大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军事家、书法家。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