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闻生,外交部三朵金花:初次为毛主席翻译,还未翻译就晕倒在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撰写过一部《白宫岁月》。这本回忆录提到过很多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就是柳暗花明的中美建交过程。
在这个充斥着崎岖的建交之路上,有一个人的身影格外明亮:唐闻生——那个难对付的南希唐。
她生于布鲁克林,因而讲一口十分漂亮的美国英语。
“我常跟她开玩笑说,因为她是在美国出生的,她不会像我一样受到宪法的限制不能当总统。但是这个前途对她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她既聪明又活泼,很长一段时间掩盖了她狂热的意识形态信仰。”
唐闻生作为一个翻译,能获得基辛格如此称赞,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万众瞩目的翻译人才
唐闻生出生于美国纽约,她的父亲是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副代表唐明照。

唐闻生出生时,唐明照正好从外地回家。不知是巧合,还是父女间心有灵犀。应着唐明照进门的脚步,这个孩子呱呱坠地。
唐父戏称孩子是“闻父归而生”,故取名“唐闻声”。唐闻生在美国侨居六七年后,随父亲一同回到祖国。
1962年,唐闻生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习。由于有着国外居住的经历,她在学业上可谓是如鱼得水。
唐闻生本身就有巨大的英文潜力,加之她在学校里没有倚靠自己的“侨居”经历,依然刻苦学习。本来5年才能毕业,她只用了3年就完成了整个学业。
60年代中期,中国虽然还未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但国家领导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发掘人才,做到未雨绸缪。
周总理让深受自己信任的翻译冀朝铸悄悄物色高级翻译人才。在总理的敦促下,冀朝铸曾多次寻找合适的人员。当来到北外时,冀朝铸一眼就相中了青春靓丽,充满活力的唐闻生。

1965年,在冀朝铸的引荐下,唐闻生进入外交部工作。最开始,她只是一个翻译室英文组的科员。
但唐闻生是实力不俗的人才,她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动听的美国东部口音和高超的翻译水准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
唐照明曾对周总理说,小唐英语说得比汉语好,这句话还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说他是“崇洋媚外”。
大家对唐闻生的期望很高,认为她一定可以完美处理好各种状况,但她第一次给毛主席翻译时,差点出了大岔子。
1966年,毛主席离开北京,南下到武汉三镇。那时,北京正在举行亚非作家紧急会议,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5个国家组织的观察员出席了这个会议。
会议结束后,这些人一路南下至武汉,观光游览,最重要的是,和毛主席见面共商要事。外交部为了这次会面,给毛主席配备了3名翻译:法语组的齐宗华、阿拉伯语组的郑达庸和英语组的唐闻生。

唐闻生的资历不如冀朝铸,本不应让她参与这么重要的场合。但那时候,冀朝铸在乡下参加“四清”,别的要角也各自在执行自己的任务,分身乏术。因此,唐闻生成了那个“扛大旗”的人。
初次听到这个消息,唐闻生的头摇得像拨浪鼓,直说“……不行不行!”
“有什么不行的?你英语讲得那样好……”有人问她:“是不是担心自己听不懂主席的湖南话?”“别怕,廖承志、刘宁一都在场,可以提词……”
大家围在唐闻生身边,一个劲劝导她,让她不要紧张,放宽心。好说歹说,唐闻生才勉强被说服。
尽管已经在脑海里演练了一千次,构想了各种为主席翻译的情景,在真实见到主席的一刹那,唐闻生依旧没能绷住自己过于紧张的神经,近乎晕倒。
以往只是在报纸上,在宣传画册上看到主席,现在突然见到了真人。唐闻生感觉,主席正应和了那句“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紧张的心脏咚咚直跳,像是要从胸腔出迸出。于是,她晕倒过去。

突如其来的晕倒让大家不知所措,人们围了过来查看唐闻生的情况。还未翻译就晕倒在地,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头一遭。有人大喊道:“你不能晕,不然就没人了!”
人们开始呼喊她的名字,猛摇她的身体。渐渐地,唐闻生醒了过来,她慢慢站起身,脑子依然一片空白。齐宗华和其他人搀扶着她,摇摇晃晃来到了接见大厅。
会面马上就要开始了,唐闻生还是头晕,她心乱如麻,想快点打起精神又觉得自己很难做到。这时,廖志成跑来告诉她,好好休息,“主席不打算讲话了”,这才让唐闻生心里吊着的石头落了地。
这次晕倒的经历对唐闻生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她在大学里时,是“超级学霸”,她总是能够胸有成竹应对所有问题。
唐闻生不敢想象,如果主席没有取消讲话,自己会是何种表现,一定是会给自己乃至父亲脸上抹黑的。她从中发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

如果想要克服紧张害怕的情绪,必须先有充足的能力,一切的怯懦都来自实力不够。因此,她继续努力学习,尽管有时候工作繁忙,她也会尽量抽出时间来学习翻译技巧,争取翻译的机会。
70年代,中国和美国开始一系列的建交活动。这段时期,是人们熟知的中美蜜月期。中美建交,不但是中美关系的巨大转折点,还是唐闻生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四、五年翻译经验的积累,唐闻生的翻译技巧愈发成熟,能够应付的“大场面”也越来越多。
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博士借道巴基斯坦秘密访华,唐闻声在这场会议中大放异彩,让人们看到了她的无限潜能。
在这次会议中,外交部官员分成两批进行接待:
一组是礼宾司负责人王海容和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唐龙彬,主要负责日常生活和活动安排;
另一组是章文晋和唐闻生,主要负责会谈事务。为了极大程度地优化翻译质量,唐闻生和冀朝铸轮流在会议中进行翻译。

双方刚落座,基辛格便说,“很高兴能见到南希唐。”这句随意的问候,引起了在场人员的惊讶。
唐闻生只好连忙解释说,这是自己在美国的名字,她很小就离开了美国,没想过基辛格对她能这么了解。
因为出色的翻译表现,唐闻生再度被基辛格称赞,他说:“唐闻生可以竞选美国总统,而我不行,因为唐闻生出生在美国”。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因为唐闻生和其他人对此毫无准备,据当时目睹了这一场面的人后来回忆,“南希唐和她的中国同事们目瞪口呆”。
特殊时期的中流砥柱
唐闻生自基辛格秘密访华后,就经常作为主席身边的翻译,陪同他出席各种会议。除她以外,还有王海容、齐宗华、罗旭、章含之,并称为中国外交界的“五朵金花”。
王海容是毛主席的姨表侄孙女,唐闻生是唐明照的女儿,两个女孩因为自己不俗的出身备受关注,也深受主席的信任。

特殊时期后期,毛主席已是迟暮之年,身体愈发病弱。他开始闭门不见任何人,除了王海荣和唐闻生,其他人就算是妻子江青,都很难得见他一面。
这样的情况下,王海容和唐闻生成为了连接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主席之间的“桥梁”,两人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
彼时正值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阶段,以江青、张春桥为首的“四人团伙”和周总理、邓小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唐闻生和王海容在这样的斗争中,总是表现出超人的勇气,站在保护总理和其他老干部的一边。唐闻生回忆道:“那时候周总理日子不太好过,有人想要打倒他,于是我们写了封信,直接转给了毛主席。”

她和王海容联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攻击周总理的风气,同时也反映到外交部革命造反联络站及所属各战斗队内部,争论颇为激烈。我们认为对总理的错误和缺点可用小字报或书信的形式向中央特殊时期或直接向总理本人提出,或直接上呈您和林副统帅。
对总理的指示有不同理解或在某些问题上与总理持有不同意见,可以采取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在群众中展开正常的充分的辩论。但不能借此炮打总理、攻击总理,把总理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或其后台。我们绝不能同意“炮打总理是当前运动的大方向”这个提法,这种提法是错误的。
这封信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它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的线路错误问题。
毛主席仔细阅读了这封来信,并在在1967年5月29日在信上做了批示:
“林彪、恩来同志,特殊时期各同志:此件请阅。极左派的观点是错误的,请特殊时期同志向他们做说服工作。”
难以想象,在当时,没有绝对的决心和政治魄力,是不可能也不敢写出这样矛头直指“四人帮”的书信来的。

1975年冬天,邓小平领导的的全面整顿活动受阻。祸事成双,接下来的一年,周总理逝世,紧接着,邓小平遭到点名批判。周总理的离世引起了由外交部为首的权力争斗。
外交部部长乔冠华一直是周总理的心膂股肱,而当时,王海容和唐闻生在外交部拥有很大权力,她们控制着外交部的人事权,还涉及像中美关系这样堪称举足轻重的部门。
在运动中,王海容和唐闻生在外交部获得主动,而乔冠华陷入被动,乔冠华在外交部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
为了扳倒王海容、唐闻生,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于1976年4月25日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名义上是给毛主席的,实际上是送去给江青告密的。
信是以夫妻俩的名义所写,称康生通过唐闻生和王海容诬告江青和张春桥,而这起诬告背后的主使,正是邓小平。
乔冠华、章含之夫妇希望利用江青同王海容、唐闻生的矛盾,让江青插手外交部,支持乔冠华。

毛主席拿到信后,迅速识破了此间的用意,他批评这封信意在“借刀杀人”,“借中央之刀杀王海容、唐闻生”。
乔冠华、章含之的阴谋破裂,他们在外交部的地位逐渐下降,到最后,乔冠华的外交部党委书记职位也被他人取代。
改革开放后继续发光发热
随着毛主席的离世,唐闻生受到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虽然她逐渐不被人们提起,但她并不是就此寂寂无名。
1984年至1999年,在不做翻译之后,唐闻生频繁更换过工作。她先是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编委会委员,后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铁道部外事司司长、铁道部对外合作司司长、铁道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
其间,她还当选为铁道部侨联副主席。1999年中,唐闻生任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进入千禧年后,唐闻生担任过中国侨联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

从2004年起,她开始作为中国侨联顾问活动。2007年1月28日至2月4日,应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邀请,来自大陆22所高校的师生一行78人,在交流团团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唐闻生的率领下,到台湾进行交流参访活动。
也是在同一年,唐闻生出席了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第十八次会议闭幕式。当时,她穿着红色中式唐装,谈吐举止都风度翩翩,岁月似乎只在她的面容上留下脚步,却没能在她的精神上刻出印记。
后来,她又以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侨联原副主席的身份,参加“浙江侨界名媛宁波行暨创业创新论坛”大会。
时任宁波政协分管侨界的领导常敏毅评价她为“名媛”:媛为何意?媛,美女也。名媛,即为“有名气的美女”,也可以指“名门闺秀”。
如果从名媛这个词的意义上来讲,唐闻生是真正的出自名门的大家闺秀,她的风度和言谈举止都远远胜过了其他名媛。

有人好奇:唐闻生一辈子的传言很多,却从未听到她结婚嫁人的消息。唐闻生至今未婚,但不影响她身为“名媛”。
事实上,唐闻生已经将自己的一生嫁给了她所热爱的翻译事业,因此结不结婚已经不重要了。唐闻生出生在美国,如果不回国,她也能过得相当不错。
但她选择在共和国最艰难发展的时候,投入祖国的怀抱,与国家共同进退。作为一个中国人,她只能用自己毕生所学,来报答祖国养育之恩。她是共和国伟大的翻译人员,她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我希望你们都能意识到我们共同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有意义的,但是也很艰苦的事业。我希望你们有这个勇气来迈入这项事业中,为这项事业做出贡献。
在你的一生当中,也会因为你的努力在世界上留下了一个脚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一点作用。我想在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都不会遗憾。”
回头再看这段唐闻生接受中国访谈节目时的发言,谁又能不被她对翻译事业的热诚所感动?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