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担当的领导,通常都是什么样?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即将出任贵州布政使的张集馨,获得了道光皇帝的“召对”。在这场重要的见面里,道光皇帝也突然语出惊人,当着张集馨的面,竟把大清各级衙门的蝇营狗苟,一桩桩批驳个遍。特别是对那些靠“捐官”上任的官僚们,道光帝更骂到入木三分:“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这帮人既没文化又贪财,做官就是为了搂钱,当了官还能当清官?
这寥寥几句,生动戳中了“捐官”的嘴脸。但张集馨暗叹过皇上的明察秋毫后,却也不禁纳闷:既然您明知这帮人不是东西,却为啥还把大把的官职敞开了卖?不怕大清被这帮人吃干抹净了?却听道光皇帝一声长叹:“无奈经费无所出”。那有什么办法,朕没钱嘛!
职场上常有个热门话题——没担当的领导是啥样?道光皇帝的这番“召对”,应该就是典型模样:明知眼前是饮鸩止渴,明知接下来的长远危害,也摆出一幅啥都明白的模样,可到头来,却还是一句话甩锅了事。问题?半点没解决。

在道光皇帝心力憔悴的在位生涯里,这类“没担当”的表现,当然也不止一桩。同样典型的,还有他日常批奏折。那些年的大清朝,每年内忧外患,堆积如山的奏折,天天都是烦心事。累到抓狂的道光帝,竟又想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法子:他故意拿出几篇奏折,挑出奏折里几句行文语法的错误,就连用行书写奏折都是错,没头没脑把大臣们狠批一顿,几个出错的大臣,还落得罚俸降级,委屈到没处说理。
如此一来,臣工们也就“乖”了许多,每次写奏折,别管讲什么事,先要把一篇文章反复雕琢,必须得行文字体工整,语气四平八稳,这才敢战战兢兢交上去。为照顾道光皇帝的心情,天塌下来的大事,当然也得往小了说,至于讳败为胜欺上瞒下等“把戏”,当然也就越发驾轻就熟。道光皇帝每天批奏折,看到的全是天下太平,工作心情显然大好。
可这般操作,说到底还是逃避问题,还是打着“勤劳工作”的名义,成功把棘手的难题甩出去。看过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里,明明前线清军大败亏输,大清的各级文武官员,写奏折报战功却毫不脸红,明明被人打得丢城失地,奏折上还敢说“英夷找皇上喊冤”,各路清军兵败如山倒,奏折上却妙笔生花,各种清军吊打英军的“给力”战功。鸦片战争的惨败耻辱,说是扛锅,不如说道光帝“没有担当”惹的祸。

而论“没有担当的领导”,北宋末年的一对难兄难弟,更上演了生动真人秀: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与宋徽宗赵佶。
比起“人气”颇高的宋徽宗赵佶来,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知名度比较低调,但“作精”风格也毫不逊色。雄踞东北亚的大辽帝国,在他的瞎糟下迅速衰落,最终在金人的打击下灰飞烟灭。仓皇逃窜的耶律延禧,却表现出了“没担当”的另一种典型:没心没肺型。明明作天作地,却哪怕被现实凉水浇头,也是毫无负罪感。
放在这耶律延禧身上,这“没心没肺”的表现,也是十分生动。哪怕辽国全境都落在了金人手里,他带着残部躲进了内蒙古武川地区,东躲西藏逃避金人的追捕。窘到这程度,他却该玩还是玩,只要能喘口气,就是喝酒饮宴不停。气得他的爱妃都写词怒骂:“可怜往代兮秦天子,尤向宫中兮望太平。”皇上,都惨到这地步了,您可长点心吧。
难道辽天祚帝就没想过未来?人家想的可长远呢:“吾与南宋(北宋)为兄弟,夏国为甥舅,何忧哉?”大宋西夏都是我实在亲戚,到时候就去投奔嘛。没担当的掌舵人,就常这么盲目乐观。

偏偏就是这节骨眼,作为他昔日“大哥”的宋徽宗赵佶,也和他“互动”了下。此时的大宋,虽说“联金灭辽”联成了现眼,可毕竟收复了幽州,看上去歌舞升平。素来“想起一出是一出”的宋徽宗,也就心情大好,想到草原上还有个东躲西藏的“弟弟”,也就突然心血来潮。竟真的挥毫泼墨,给辽天祚帝修书一封:“若来中国,当以皇兄之礼相待。”兄弟,来投奔我们大宋吧,照样给你个舒坦王爷做。
可宋徽宗没想到,他这么一拍脑袋,后果会有多严重:此时的大宋,虚弱早已被金人看穿,全副武装的金人铁骑,正瞧着中原花花江山流口水,就差个开打的借口。却不料随着辽天祚帝的被俘,宋徽宗热情洋溢的书信也落到金人手里,正给人家当了口实。结果金军铁骑凶悍扑来,吓得哆嗦的宋徽宗,赶快给天下颁布《罪己诏》,明明检讨自己,却还不忘了强调一句“虽兢业存于心中”。治国,我是认真的。
拍脑袋想起一出是一出,闹出严重后果,又说自己态度很认真。“没担当领导”的重要几条,这“哥俩”全齐活。看过这神奇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号称极度富庶的大宋,与号称极度强悍的大辽,会在短短几年之间,被白山黑水间新兴的金国打到灰飞烟灭——两个没有担当的活宝,活活断送了蒸蒸日上的国祚。

而在千年以后,再度回看这些“没有担当”的人和事,相信,也会情不自禁的感慨一声: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